APP下载

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

2018-05-29罗丹妮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经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自古就有许多学者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今,有关《诗经》翻译研究的大部分学者是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分别在其音韵、字义和句法等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诗经》翻译应该做到传神达意,然而,却很少系统的涉及到《诗经》中意象翻译方面,与此同时,鲜有人从认知学角度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因此,本文将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隐喻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的认知翻译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隱喻翻译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研究《诗经》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能使国内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意象隐喻;概念隐喻;认知翻译

【作者简介】罗丹妮,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目前是研二学生。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充满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现存305集,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涵盖了周代生活得各个方面。因而,传承并且弘扬《诗经》显得尤为重要。翻译作为我国对外传播中方文化的一种必要手段,其译者的译术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内在价值。现今,译者从各个角度分析并且翻译《诗经》,但是鲜少有人从认知隐喻角度来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本文将从认知隐喻角度用定性法探究《诗经》中的意象隐喻,并且研究意象隐喻的翻译方法,这也为研究《诗经》的译者们提供参考。

二、《诗经》英译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诗词的发源地,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的305 篇诗歌。世界上第一个《诗经》英文全译本是1871 年詹姆士·理雅各的分行散文式译本——The She King,这是《诗经》在西方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在西方流传的一座里程碑,该译本在英语世界中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继理雅各之后,有很多著名的中外学者也翻译了不同版本的《诗经》英译本。汪榕培(1995: 78-81)将全译本大致分成五种类型,并称许渊冲译本为佼佼者,所以本文就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三、理论框架

1.概念隐喻。隐喻的根源并不是完全是语言,而是用一个心理域来理解另一个心理域的方式隐喻的一般理论产生于对这种跨域映射特点的描述。作为跨域映射的隐喻,对普通自然语言语义学而言极其重要,对文学隐喻的研究是日常隐喻研究的扩展。

例: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end street.

(我们的关系已走进了死胡同)

在这句话中,爱情被理解为旅途,此时爱情关系“受到阻碍”,恋爱中的双方无法“继续前行”,因此,他们必须“折返”,或者完全放弃恋爱关系。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情况,在英语中,将爱情理解为旅途是许多日常表达的基础。该隐喻是用旅途经验域来理解爱情经验域,就是从源域向靶域的映射。两个域之间存在着实体对应,即爱情域中的事物(如爱人、共同目标、所遇到的困难、恋爱关系等)和旅途域中的事物(旅行者、交通工具、目的地等)系统性的对应。

2.意象隐喻。意象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它是“单击”隐喻:它们只是将一个意象映射到另一个意象上。在工作原理上,意象隐喻映射与其他隐喻映射别无二致,即都是将一个域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域的结构。不同的是,源域和靶域都是规约化的心理意象。

例如:Andre Breton的一行诗:

My wife ...whose waist is an hourglass.

(我妻子……细腰是一只沙漏)

因为女子的腰形和沙漏有相似之处,沙漏的意象被映射到女子腰身意象之上。该隐喻是概念性的,它不存在于词语,而是存在于心理意象上。此时的两个意象分别是沙漏和女子腰身,而我们将沙漏的中部映射到女子的腰身上。对我们而言,词语只是从一个规约化意象向另一个规约化意象进行映射的提示。

四、《诗经》中意象隐喻分析——以植物隐喻为例

1.植物隐喻。植物作为自然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人类也有其生长环境、因素。同时,人类的情绪往往可以附着于植物,恰如植物本身拥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甚至于人类的感情也可映射于植物身上。

(1)植物象征人的情感。抒情达意历来是我国亦是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的诗歌以及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人有七情六欲,亦有喜怒哀乐,种种情绪以及个人的不同感情,均可通过描写植物来抒发,在《诗经》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例1: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樛木》)

该诗中人因深感快乐、幸福而内心平和稳定,这一意象被映射到茎干弯曲,野葛藤蔓缠绕其上的樛木之上。人幸福时的平和状态恰如那盘根错节的樛木,温和而平稳,没有骚动,不可轻易动摇。

例2: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常棣》)

在此句诗中,常棣是一种花草名,原诗意为棠梨树。在这里的描写中,棠梨树枝繁叶茂,花托花蒂两相依。而这样的状态正如诗中所写的兄弟之谊,其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同根生,相互依偎。此处的棠梨树如同一个大家庭,树叶与花朵便如那亲兄弟,作者借此表达兄弟之间密不可分的情谊。

(2)植物象征人的特征。例3: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

女子的年龄的增长被映射到开始枯萎的桑树上,女子衰老的容颜被映射到桑树发黄的叶子上,桑叶的掉落也意味着容颜以及时光易逝。这些映射作者并未用具体的词语来说明女子的此时的因年龄变化而产生的容颜的具体变化,而是运用桑树这个意象的相同的特征来进行描述,从而表达作者对女子年华逝去的感受。

五、意象隐喻翻译分析以及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认知表达,其翻译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源语中的隐喻转换到目的语中,并在目的语语境中重塑隐喻意象。因此,概念隐喻的翻译涉及其认知机制,即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在脑海中塑造一个源语的隐喻意象,然后在目的语中找到一个能够传达相同意义的意象,接着,将该意象在目的语语境中进行修饰和润色就产生了目标域中的隐喻意象。译者脑海中的隐喻翻译过程与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极其相似,也涉及源域、目標域以及映射。事实上,读者对于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对源语隐喻中所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的概念域中进行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概念隐喻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1.概念隐喻直译法。当源域的隐喻意象与目标域中该意象具有相似的内涵意义,或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保留源语同一意象,忠实地翻译出源域中的隐喻。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成功地保持了原诗中的隐喻表达。译者采用了概念隐喻直译的方法,真切地再现了源域中的隐喻意象。

例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硕人》)

Like f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 seed.(《The Dukes Bride》)——许渊冲译

这首诗的译文就是主要采用直译,例如将“如柔荑”译成“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将“如蝤蛴”译成“ like larva white ”,将“如瓠犀 ”译成“like rows of melon seed”。其实,在英语中,“WOMEN ARE FLOWERS”的概念隐喻也是十分常见,比如苏格兰乡村诗人罗伯特·彭斯就在诗中写道:“My love is a red, red rose!”,所以将《诗经》中女性系统的概念隐喻进行直译是合乎情理的。

2.概念隐喻转译法。在概念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如果源域的隐喻意象在目标域中并没有相同的内涵意义,若将其直译并不能使目标域读者领会其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采用概念隐喻转喻的方法进行翻译,将源域中的隐喻意象转换成在目标域中具有相同意义的意象,以达到与源域意象相同的表达效果。

在中国人心中,玉代表着吉祥,所以人们喜欢以玉护身,甚至以玉陪葬。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主要欣赏玉的玲珑剔透、优雅雍容的姿态。

《诗经》中就有很多将女子比作美玉的隐喻。在这类概念隐喻中,玉是源域,秀外慧中的女子是目标域。

1)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许译:He sees the white-dressed maid, as beautiful as jade. (同上,2009:21)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许译:Unlike the brass, where images pass,

Have I not grown, firm as a stone. (同上,2009:23)

3)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许译:Whos there detaining thee, from giving girdle gems to me? (同上,2009:76)

比如在翻译“WOMEN ARE JADE”这类概念隐喻时,译者需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对于“玉”这一隐喻的不同理解,准确地翻译出隐喻背后的真实内涵。在翻译“我心匪鉴”一句时,许渊冲根据中西方读者的不同认知背景,将“鉴”译成“brass”,虽然变换了隐喻意象,但却达到了一致的效果。

3.概念隐喻注释法。《诗经》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其中的一些隐喻意象独树一帜,并不能在外国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故不能采用隐喻直译法和隐喻转喻法。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注释的方法,在源域隐喻意象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说明,既保留了源域隐喻意象的文化特色,又使目标域读者领会了其思想内涵。

例1: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鸡鸣》)

“Wake up,”she says,“cocks crow.The court is on the go.”

“Its not the cocks that cry,”He says, “but hums a fly.”(《Cocks Crow》)——许渊冲译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黎明时,鸡鸣意味着白昼的开始,太阳将要升起,新的一天将要来临,人们该起床干活了。这首诗用鸡鸣来表述新的一天的来临,该起床了。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无法理解这一习俗。由于西方读者缺少相应的认知背景,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英语则会引起误读和误判,许渊冲借助注释“Wake up,”为读者营造了必要的认知环境,不仅使读者能够理解隐喻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还能感受到异域文化的别样风情。

六、总结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许渊冲翻译的《诗经》英译本中典型的意象隐喻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深入研究了隐藏于隐喻表达之下的认知映射,并分析其认知工作机制,以阐释和呈现译者如何翻译不同的隐喻表达。基于以上详尽、系统的分析,文章最后总结出概念隐喻的三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概念隐喻直译法、概念隐喻转喻法和概念隐喻注释法。通过以上论述可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翻译研究的巨大的阐释力以及从认知视角研究隐喻翻译的合理性。此外,本文总结出的隐喻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对今后的隐喻翻译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11-13.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许渊冲.诗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