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课堂中寻找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魅力

2018-05-29李志群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

李志群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但也并不是生活本身的复制,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能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用好生活素材,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能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学好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关键词】 生活化;感知数学;融入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和结合,那么,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多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乐见、乐听、乐学、乐用数学。

一、创设情景,把生活带进课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创设激趣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一步一步探索新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与整理》这一课时,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上课铃响起就让同学们把书包里的东西拿到桌面上,比赛谁能又快又好地放回书包,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因为每个学生天天都要收拾自己的学具,把物品放好,现在做最熟悉不过了,但有的同学放得好慢。2分钟后老师抽几个典型展示——放回去,有规律的;放回去,乱糟糟的;短时间内没法放回去的。让学生选择你喜欢那一种方法。所有的学生都赞成第一种。老师马上问“这是为什么?”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因为他放得好!”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引出板書“分类与整理”,并根据第一种方法进行分类与整理教学。这样不但让学生对分类与整理的加深了解,而且令学生对今节课的良好表现而兴奋。接着,老师问:“同学们还想知道其他物品的分类与整理吗?”兴奋中的学生主动拿起桌面的学具认真、细心地整理起来。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效果好。

二、贴近生活,体验数学的奥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课标告诉我们引入生活实例,贴近课堂,贴近实际,激发兴趣;寓教于趣,课堂组织在“趣、新、奇”等形式上多下功夫,切合学生实际,不机械地照本宣科科,平铺直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肇庆四会市的黎锦才老师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一课时,就以“学生小伊的年龄11岁,老师比她大20岁”的实例,逐步引导用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当小伊n岁,老师是n+20岁;黎老师形象地说:当时光倏倏两声,小伊60岁,小伊变成奶奶了,(同学们被逗得都笑了),老师就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师问:“n是1000时”,生答:“老师是1020岁”,老师说:我和小伊变成千年老妖了!全场都活起来。展示相关信息:印尼老嬷157岁。问题:n可以是那些数,n可能是200吗?得出结论:当n表示实际数时,n是有范围的。

学生恍然大悟,对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字表示数”的兴趣更浓了。教师善于把枯燥问题转化为趣味性生活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

三、感知数学,把课堂回归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概念。”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有味、有价值。数学知识应加以练习才会得以巩固,数学技能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

在教学“体积单位”时,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要求学生一边回忆一边做记录,比一比谁写得又多又准确,写完以后,老师就引出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比较三类单位的异同,学生比较得很准确。接着,教师让学生伸出中指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感知1立方厘米的大小;又给每小组发一个1立方分米的实物看、猜、想、摸、比去认知;用三根1米长的尺子围出1立方米的空间。学生看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着手。如一块橡皮5( ),一台电脑显示器38( ),电视机( )立方分米,一个墨水盒( )立方厘米等。尽管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快乐,但是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不够多。

同课异构的另一位老师有了新想法,把课堂迁到教室外面去。她带学生到操场,到学校的各个功能室,让大家找自己喜欢的物体,有的用手比划、有的用尺子去量、还有的拿参照物对比,同学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胸有成竹地记录物体的体积。学生回课室后汇报了他们的发现:“说出了由于每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到的体积单位也不相同;还有的学生发现了同一个物体可以用所有的体积单位来表示。”这一发现为后面教学体积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上数学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外面去上,会与生活更接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还有一些教师根据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体验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如学习百分率时,一位教师带学生到操场看校务日志,找出其中一个班的应出勤人数、实际出勤人数、缺勤人数、请假人数,比较这些数据的趣味,引出百分率的含义,感知“百分率”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计算……

四、善于挖掘,把生活素材融入数学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联系生活素材开展教学,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自然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单价时,拿出自己的存折,让学生认识,存折上的数据有几位小数,再出示元、角、分的人民币,让学生加深认识人民币如果以元做单位,还有角和分这两个相邻十进单位,其中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所以物品的单价有两位小数。通过观察存折的数据,还直观了解到收入、支出、结余的书写顺序及算法。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合理存款》这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小红和他爸爸到银行的营业厅,向业务员咨询:“我现在一共有3万元压岁钱,想存5年,请问有几种存款的方式?”业务员向她推荐了三种存款方式:第一种,一年期,年利率3.25%;第二种,两年期,年利率4.75%;第三种,五年期,年利率5.25%。小红和她爸爸在讨论,该怎样才收益大?很多学生也有存钱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快就算出了第三类存款收益高,但第一、第二种存款方式很多计算结果不准确,而且收益要少些,自主评价应该选择第三类收费标准比较合算。接着教师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生活情景图:小红想捐款希望工程,她每年的利息可以直接捐款,她又该选择哪种方式呢?学生又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计算,发现选择第一类收费标准比较合理。接着老师提出质疑:同样是办理存款业务,为什么小红的选择却不一样?学生通过比较得到第一类存款时间短,灵活,可以早些取出。这样教师就提出了今节课教学重点“合理存款”,使学生懂得了怎样才算“合理存款”。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到了学习是一种乐趣,就能使他们主动去学习,积极去思考,让他们在回顾生活中参与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永明,陈静安. 数学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6.

[2] 缪蓉蓉. 让数学课堂更有生活味[J].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2010(2).

[3] 杨新跃. 精美数学課堂教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向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成效
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与案例剖析——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为例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与案例剖析——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为例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伪生活化”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