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年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2018-05-29罗乐蒋云华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互联网

罗乐 蒋云华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理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变化及教学模式的主要变革。从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走向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互联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立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互联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罗乐(1980.10- ),女,汉族,云南省曲靖人,硕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少数民族文化;蒋云华(1966.3- ),男,汉族,云南省曲靖人,硕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教师教育、二语习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得到全社会的认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979 年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英语教育,经过 30 年多年的改革,大学英语在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估、师资等各方面迅速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理论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变化,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策略体系。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一、英语教学理论变革

在林林总总的语言教学理论中,对国内二语习得影响比较深的,大致如下:1.行为主义理论。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英语教学以操练词汇和语言知识为主。2.结构主义语言学。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语言教学要特别重视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系统。3.语言交际学说。英语教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下交际,为学生提供讨论、写作和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材料。4.语言输入理论。它认为语言学习要建立在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5.认知法。它的三要素之首为“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即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教师不应把语言规律反复地“填鸭”给学生,而要为学生提供易于发现规律的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情境。在此背景下,“自主学习”成为国内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6.建构主义。它主张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由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7.语言融合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在“融合论”的本体观的观照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走向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融合,走向不同教学方式的融合,走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融合,走向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的融合,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变革

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变革,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研究。作为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文件,教学大纲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其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部共颁布了6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这些纲领性文件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做出了不同的定位,不仅呼应了语言教学理论的变革,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在1962年颁布的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明确定位为“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把阅读作为唯一的教学要求。

在1980年的教学大纲中,大学英语英语教学目标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专业阅读教学阶段: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该教学大纲虽然提及了听、说、写的训练,但只是作为提高阅读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1986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理工科大纲)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在阅读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该大纲将听、说、写、译列入了教学目标,较之前的大纲这是一种突破,该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获取与专业相关信息的能力。

1999年颁布的大纲,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本大纲将培养阅读能力設置为第一层次的要求,阅读仍居主导地位,值得关注的是,该大纲增加了“用英语交流信息”这一目标要求。

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将教学目标规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自此,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提到了显著的位置。2004年的《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外语教育改革的蓝图,它融合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提倡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7 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详细地论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工具的特性正在凸显,大学英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也充分了解当前专业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变革

顺应教学目标的变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由早期的阅读翻译为主导,走向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教学模式。这也顺应了社会发展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阅读翻译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将语法确定为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的中心,注重对文本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教师运用演绎法系统讲解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习者巩固语法知识。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因为语法翻译法强调运用母语对目的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教学,在长期的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过程中,学习者对词、句、篇的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2.交际教学模式。交际教学法主张利用真实材料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交际化,重视语境意义和篇章话语教学。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真实的情景,引导学习者将语言学习由机械的背诵,转向会话的灵活运用,让学生用语言组织活动,表达思想。交际教学法不再简单的设置句型、词汇、语法,而是根据表达的意念及交际活动的实施,来制定学习内容,它能切实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它重视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

3.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超文本化教学模式。

(1)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尤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的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自此,教师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跨学科教学的产物,是应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结合,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图像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通过大量的、不断重复的信息输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外语交际功能的目标。多媒体教学模式以语言运用为出发点,强调语法单位间的思维逻辑关系,在交互层面上,提供多方位的交互界面,使学生在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英语思维。它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计算机可反复训练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適的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交互手段,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无限的探索空间,它具有远程性、交互性、灵活性、分散性、自我组织等优点。其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主要为学习者解决语言输入、个性化学习和拓展学习的问题,因此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性,力图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相应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自主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任务型教学: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一个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回到教室作陈述,搞讨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应用,真正做到了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学习并运用语言,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4.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根据200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可被称为“基于网络、多媒体和传统教室的多层次、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它体现为四个特点: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室和传统教室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统一授课和分层次教学相结合。新的教学模式不只青睐于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一个模式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允许多种教学模式的存在,以达到博采众家之长的效果,建立无所不在的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巨大,教师难以兼顾同一班级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难题。

21世纪这一多元共生的时代,呼吁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呼吁将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将成为 21 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ESP 教学既不是单纯教授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

综上所述,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变革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2004(1):17-2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3]胡壮嶙.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5):345-350.

[4]霍海洪.“阅读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本体观检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52-54.

[5]蒋苏琴,肖芳英.论跨学科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7-159.

[6]叶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比较与探究[J].才智,2011:163.

[7]张国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保障,2009(10):146-147.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