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砖雕墓中的全真道教
——从晋南宋金砖雕墓戏台的位置谈起
2018-05-29张丽洁
□ 张丽洁
晋南是继北宋首都汴梁(也称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之后,宋金时期出现的又一戏曲中心。戏曲一般选择在寺庙中演出,起到“神人同娱”的效果。而戏曲又能反映出中国古代“视死如生”的传统,在宋金元时期的侯马董氏墓地董玘坚、董明买地券[1],和稷山马村M7地碣“段楫预修墓记”的记载上看[2],墓主人活着的时候就砌墓竣工了。砖雕墓室中戏俑的分布和舞台的搭砌,表现出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同时也反映出墓主人所处时代的不同和心理追求的不同。
有舞台必有戏俑,墓主人夫妇多坐在北壁的厅堂或门楼中间看戏。坐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相对而坐,中间隔着桌几,有人叫做“开芳宴”,比较常见(图一)。1965年发掘的侯马董氏墓地65M104[3],此墓无纪年,与1959年发掘的侯马大安二年(1210年)董玘坚墓相比较,其形制、结构无不雷同,同属一个时代应无疑问。北壁,有“墓主人观戏图”,“墓主人夫妇男左女右,下踏脚床,分别坐于两旁的花几之上。男墓主人三绺胡须,头戴软巾,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丝綯,左手置膝,右手持着一串念珠。女主人方额挽髻,上着窄袖衫,下系百褶裙,右手置膝,左手捧着经卷。墓主人夫妇微微含笑,神情悠闲,面对戏台,观看杂剧表演。在男女墓主人的身后,各有侍童仕女恭立侍候。”
1995年的晋光制药厂墓[4],年代也为大安二年,北壁“男女主人分别坐于桌子东西两侧的几凳上,足下各置一脚踏。男主人头戴幞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长带,手捻佛珠,神情专注。女主人外罩对襟长衫,头挽双髻,手捧经卷。”在男女墓主人的身后,各有侍童仕女恭立侍候。
图一 侯马董玘坚墓墓主人开芳宴
另有一种墓主人夫妇并肩而坐,比较少见。马村M4[5],北壁正中间皆砌门楼一座,“门敞开,内为小龛,墓主人夫妇端坐椅上,面南看戏,男童女婢姿态恭顺,分列左右”。
北壁的墓主人,正在看对面也就是南壁戏台上演的戏,戏台的形式不尽相同。杨富斗先生将稷山马村、苗圃金墓戏台分为舞亭、舞楼、舞厅[6],这些“舞亭”、“舞楼”与“舞厅”内都有杂剧砖雕,或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其中马村Ml、M4、M5还有乐器伴奏。具体说,舞亭、舞台与其北壁门楼相对称,平面亦向外凸出,或单檐或重檐,形制与门楼完全相同。其高耸挺拔之势,与亭相似,如马村Ml、M5。舞楼,舞台与其北壁之门楼相对称,形制与北壁门亦相同。但其基座未向外突出,且中辟墓门,前后相通,上下两层,形似楼阁,如马村M3、M8,墓门在南壁中。舞厅,南壁下为须弥座式台基,上砌单檐屋顶,台基之上,其中间置方形抹角柱两根,面阔三间。中间特别宽大,上施大额枋,枋下两次间之由额插入中间,形成雀替。另外柱头斗栱用材较小,且少出一跳,与左右两次间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这类舞台比“舞亭”、“舞楼”台面都要宽阔,形似厅堂,如马村M4、苗圃 M1。
还有一种,似乎不是在舞台演出。“马村M2南壁面阔三间,其中间后壁上浮雕杂剧一组。但其分间与上述马村M4及苗圃M1相反,两次间大而中间小,结构上无明显区别,尚不能肯定其为舞台。”本文称为“临时舞台”。
我们在杨先生舞台形制分类的基础上,观察侯马金代砖雕墓有舞台和戏俑的三座。
董氏墓地65M104,墓门在南壁中,“南壁门廊正顶上,砌着一座小戏台,通高95、总宽85厘米。这个戏台是两根6厘米的抹楞方柱支撑着。台面以上左右两边各置高24厘米的抹楞方形檐柱一根,柱距(即台面)54、进深20厘米。柱头置普拍枋,上砌一斗三升转角斗栱。其上砌九脊六兽单檐歇山侧面顶,结构完整,精致灵巧。戏台之上有四个戏俑并列一排”,65M104舞台是舞楼。
侯马晋光制药厂墓,墓门位于南壁偏西,也就是西南门。“南壁东部嵌雕戏俑、雄狮、窗扇及灯擎。戏俑和雄狮嵌于下部的砖砌横长方框内,五具戏俑位于相向的两雄狮间。”[7]不见舞台,是本文所称的“临时舞台”。
1959年发掘的董玘坚墓,年代也为大安二年,墓门在南壁正中,墓室东西壁都是镶嵌槅扇门六扇,障水板壸门内雕不同图案,有神农采药故事、儿童骑狮虎、骑马将士、木槿、山楂等。北壁雕堂屋三间,即明间和东西两次间,男女墓主人分坐明间大几左右,男主人垂须,长袍裹巾,手执串珠;女主人梳髻,着衣裙,左手握经卷。北壁屋檐的上部,砌一舞台(图二),面宽77厘米,高101厘米,台上置彩绘戏俑五个,俑高20厘米,自左至右是副净、末泥、装孤、装旦、副末,正在进行杂剧演出。董玘坚墓的舞台也是舞楼。
但是,为什么这座墓的舞台不在南壁门廊正顶上,而在北壁屋檐上?廖奔等所著的《中国戏曲发展史》说[8],侯马牛村董明墓(实际上为董玘坚墓)北壁雕砖墓戏台为神庙祭祀演出,当称为“舞亭类”建筑,可备一说,但我们认为董玘坚墓的墓顶是八仙人物及云鹤等,与全真道教兴起有关。
图二 金代董玘坚墓舞台
图三 侯马董氏墓地65M102出土的徐神翁
董玘坚墓和董氏墓地1965年发掘的65M102中,都发现砖砌墓顶八角藻井上有“八仙”人物作为装饰,其中董玘坚墓墓室顶部保存完好,头顶祥云缭绕,仙鹤展翅飞翔,八仙人物个个飘飘欲仙;而65M102则已塌陷[9]。两座墓中除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六仙外,董明墓少了蓝采和,多了徐神翁(图三),还有何仙姑;而不知名墓中,少了何仙姑,多了徐神翁,还有蓝采和。可见蓝采和、何仙姑在金代可有可无,倒是两座墓中的徐神翁,两座墓出现两次,都是身挎道包、拱手作揖,一副和蔼可亲的形象。董氏墓地的两座墓葬营造的“阴宅”为神仙世界,而其中的八仙人物,使我们了解到金代徐神翁还曾名列八仙之中的重要位置。这个徐神翁还流传到元代,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末《水仙子》的杂剧中,吕洞宾依次介绍的八仙人物中就有身背着葫芦的徐神翁。
八仙是通过民间传说凡人得道成仙逐步形成的,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能得道成仙,其传说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金代全真道教兴起,传说、杂剧等便与道教神仙相辅相成,在民间迎神赛会活动中,八仙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至此明白,董玘坚夫妇俩希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献寿其寿永年,才在墓室的屋檐上砌舞台和正在进行杂剧演出戏俑,起到“神人同娱”的效果。
回过头来,前面说的北壁墓主人夫妇相对而坐在看戏,男墓主人手持念珠(佛珠),女主人手捧经卷,都是信佛的表现。原因是全真道教的创始人王重阳,正当“南渡君臣轻社稷”的北宋晚期,遭逢时世的衰乱,时势逼迫他创教立宗,引儒入道,大力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宗教社会之间。
由马村M7地碣“段楫预修墓记”刻文“修墓于母亲坟之下位”得知,马村墓群是由北向南发展的。北起第一排为 M2、M9;第二排为 M3、M4、M5、M1、M8;第三排为 M6;第四排为 M7。M7 墓主人段楫生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北宋到1126年南渡成为南宋,段楫的父辈、祖父辈都早到北宋末期生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在北宋末期死去,马村M4、M2、M8男女墓主人都没有手持念珠、捧经卷的情景[11],说明那时候全真道教还没有兴起。
看来,金代大安二年(即1210年)全真道教已经深入民间普通百姓家里了。
[1]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侯马金代董氏墓介绍》,《文物》1959年第6期。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稷山金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期。
[3]杨富斗《山西侯马104号金墓》,《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期。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两座金代纪年墓发掘报告》,《文物季刊》1996年第3期,73页。
[5]同 [2],49 页。
[6]同 [2],20 页。
[7]同 [4],75 页。
[8]廖奔等《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50页。据(1)记载:“墓1保存很好,建筑部分完整如新……现该墓已搬回修复保管。墓2在多年前已被破坏,现残留部分也已采集保存。两墓的门额上都悬挂有买地券……墓主人姓董,河东南路绛州曲沃县虒祁乡南方村人,兄弟二人,兄董玘坚,弟董明,同营两墓,各瘗一茔。因为两块买地券记载都很雷同,已不知何者为兄何者为弟。但墓1靠上为主茔,可能是董玘坚的墓;墓2居主茔的左下侧,可能是董明的墓。”
[9]杨富斗《平阳金墓砖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图 308~315。
[10]同 [9],图 85M4、86M8、87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