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图像中阙的建筑特征分析

2018-05-29陈蓉

文物季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宫城宣德天门

□陈蓉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附着于建筑壁面的绘画作品在山西也居于全国之首。在全国宋、金寺观壁画遗存较少的大背景下,山西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以表现题材丰富,画技高超成为代表。根据岩山寺内的金代碑刻和西壁上墨书题记记载,文殊殿壁画是由金代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在金正隆三年(1158年)至大定七年(1167年)间绘制完成的。岩山寺壁画主要分布在其文殊殿的东西两个壁面,其中西壁描绘精美、保存完整而成为代表。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是以描绘释迦牟尼的前世和生平的教化事迹为主要表现内容。根据壁画主题的需要,整个壁画由一幅完整的宫城组成,其中壁画中南门外阙的图像尤其引人瞩目,这实际上是画匠王逵结合当时宫廷建筑制度描绘在壁画之中的,它为研究我国金代阙的建筑特征及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图像资料。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描绘的宫殿建筑群首先是从外围的宫城南门展开的,宫城分东、西、南、北四门。宫城之中是正殿,周围用回廊围绕。在宫城的各个门中南门最醒目,位于画面的右侧,可以看到南门高耸的城门墩上有三个梯形的木构架城门,之上建有城楼,城楼两侧又建廊,也建在城墩之上,廊的东西两侧连接城的南墙,直通朵楼。两朵楼的正南方各有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重檐十字歇山式蓝灰瓦顶的阙楼,宫城南门总体平面呈“凹”字形。

阙最初的应用只是大门外的两个岗亭,它最早可到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部落的增多,相互攻占掠夺,出现防御需要时产生的。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阙渐渐被作为一种传统习惯保存了下来,此时防御作用已不再是主要目的,而主要用来显示威仪和等级地位。阙形成了完备的等级规制。在门前或墓前建阙,一般官员用一对单阙,高官和贵族用一对二重阙,皇帝用一对三重阙。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阙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宋代以后,仅有皇宫正门有阙,金、元时期阙的外形也在演变。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反映的阙的建筑形象,为研究宋、金、元时期阙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金代在侵吞了辽和北宋的大片领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以汉制为榜样进行政治改革。在建筑上,任用汉人工匠,仿汉族建筑规制,营造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明显地受到宋代建筑的影响。北宋都城东京,其皇城正南门是宣德门,由城门、两朵楼及两阙构成,平面布局也呈“凹”字形。宣德门因其重要地位而成为宋代宫城重点建造的部分之一,不断进行扩建,除建造高大的城门楼外,其城门道也由两个扩展为三个,直到五个。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大内》中曾详细记载:“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角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南宋人楼钥出使金朝途中,路过开封,还看到“宣德门下有五门,两傍朵楼尤奇”。由此可知宣德门除了将三门扩建为五门外,其仍由城门、朵楼及阙构成。除上述文献记载外,北宋宣德门的建筑形象在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大晟府铜钟上也有展示(图一),从画面可知宣德门的平面呈凹字形,由城门楼、朵楼、两阙构成,通过廊相连,廊下建有城墩;城门居中,门墩上开五个梯形的木构架城门道;门墩顶上建有木结构城楼,城楼为单层单檐庑殿顶;城楼两侧有通向朵楼的斜廊,朵楼也是单层单檐庑殿顶;阙为三重子母阙,母阙阙楼面阔三间,单层单檐庑殿顶;两子阙面阔各一间,屋顶与母阙相同,可知与文殊殿西壁壁画中所绘阙的开间数相同。

图一 北宋大晟府铜钟上的宣德门图

图二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摹本)

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中也有对北宋宫城正门宣德门屋顶形式及色彩的描绘。《瑞鹤图》绢本设色,画面下方画一组宫殿,上空有飞舞的群鹤。画后有赵佶题记及诗,“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观之。……”[1]因端门是宋、金时期对宫城南面正门的通称,所以赵佶题记中的端门就是宣德门。从画中可看出宣德门的城门楼为单檐庑殿顶,左右有斜廊连接,直通单檐歇山顶的朵楼,朵楼之前又有廊前伸,通向阙楼。因图中屋顶下部被云雾遮挡,仅能露出屋顶和部分斗栱。但从图中仍可知北宋宫殿的门阙还是单檐建筑(图二)。

北宋宣德门的这种建筑形制对后代都城皇宫城门的建造产生了影响。如金中都宫城正南门应天门,就是城门楼下列五门,元大都宫城正南门崇天门,也是下列五门。宋代楼钥在《北行日录》中记载金中都宫城正南门应天门的建筑形象是:“(宫城)正门十一间,下列五门,号应天门,左右有行楼,折而南,曲尺垛楼,各三层四垂。”《揽辔录》中记载,“驰道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应天之门,旧尝名通天,亦开两挟有楼……东西两角楼,每楼次第攒三檐,与挟楼皆极工巧”[2];“应天门初名通天门,高八丈,朱五门……四角皆朵楼”[3]。其中“三层”指一母阙两子阙,屋顶是三个逐层叠降的形象,即“次第攒三檐”,其所在位置是城门平面东西前伸的南端即“东西两角楼”,东北、西北的拐角处也是两角,上有建筑,因其挟持在面阔十一间的应天门东西两侧,故称之为“两挟”,此两角和前两角共为“四角”。“垂”即屋檐,“三层四垂”是指三重阙而有四层檐,可知两子阙是单檐,因此母阙定是重檐。由以上三段文字互相印证可知,金代宫殿正门应天门为双阙前引式,阙楼为一对三重子母阙,即在阙的外侧紧贴它加建二重子阙,母阙为重檐。

图三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阙的建筑图像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宫城南门清晰可见,已知它由城墩、城楼、斜廊、朵楼、阙楼构成。它们都建在城墩或城墙上,总体平面呈“凹”字形,可见北宋宣德门建筑组合形制的影响(图三)。壁画中南门阙楼高137厘米,宽66厘米,上盖重檐十字歇山式屋顶,楼身透空,屋顶装饰华丽。这些特点,特别是宫阙形象是重檐,和金中都的应天门很相似,但壁画中阙楼出现了结构复杂的十字脊形制。从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大晟府铜钟上所绘的宣德门建筑形象及宋徽宗所绘的《瑞鹤图》中,我们已知北宋宣德门是单层单檐庑殿顶,未能印证此法与金代应天门与北宋宣德门的样式相似。

明代萧洵《故宫遗录》记元大都宫城正门崇天门的形象是:“门分为五,总建阙、楼其上,翼为回廊,低连两观,观旁出为十字角楼,高下三级。”其中“十字角楼,高下三级。”是指一母阙两子阙,屋檐逐层叠降呈三级,并且阙楼用十字脊屋顶,这与岩山寺壁画中阙的形象刚好一致。由此证明了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阙的形象城门楼用重檐、阙楼用十字脊的形制在金代就有了,元代是对金代的继承,同时也证明了这种形制的门阙是金代的创新。此外,在文殊殿西壁壁画中绘有大场景的“君臣迎佛”的场面,正是出现在宫城南门。并且王逵将宫城的南门绘成超大的尺度,体现对皇权的崇拜,对皇帝的诚惶诚恐,壁画中伴随隆重的仪式,尽显皇帝君临天下的威势。

本文系2016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建筑图景研究》的研究成果。

[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232页。

[2]范成大《揽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38页。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171页。垛楼,又称朵楼,有时也可以称之为阙,是阙晚期的另一名称。

猜你喜欢

宫城宣德天门
洞开天门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宫城·红色印象》
《宫城·红色印象》
清宫藏瓷中为何少见宣德蟋蟀罐?
天门石
天门石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辽上京宫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