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泥质彩塑残损状况及原因分析

2018-05-29李庆玲

文物季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彩塑泥塑彩绘

□ 李庆玲

一、概 述

现遗存的古代彩塑有不少是用泥塑造的,它是先在黏土掺入一定量的纤维、砂等,捣匀后,塑在扎好的骨架上,塑成所需人物的泥胎,阴干后,再施彩绘就塑造成完整的彩塑。晋祠水母楼“鱼美人”泥质彩塑就是这种彩塑。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措施的差别等,彩塑宏观及微观结构状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损伤特点和原因各有不同,对其保护的要求也大相径庭。因此对彩塑残损状况的分析和原因探讨就十分重要。

二、目前研究状况

对彩塑的研究,人们已作了许多工作。郭宏、王丽琴等通过采用X-射线衍射、发射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荧光分析、扫描电镜及其电子探针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了部分彩塑所用的颜料,初步确定了汉阳陵陶俑彩、敦煌莫高窟唐代和清代彩塑颜料成分[1]~[5]。郑军、范宇权等尝试用Paraloid B-72树脂修复加固古建筑彩绘,指出Paraloid 8-72在低浓度时对无机矿物颜料色度的影响较小[6][7]。孙佳石通过建立一个全色域范围下的实用可操作的颜色校正还原系统,使壁画图像由数码相机摄取彩印出的壁画颜色能够“准确真实”地表现原壁画的颜色[8]。赵月宁根据历史的推断、分析和研究,用电脑三维建模对敦煌莫高窟第45窟彩塑菩萨装饰配件的残缺部分进行三维再现[9]。石宜辉以敦煌莫高窟洞窟漫游系统为应用背景,介绍了系统中彩塑漫游部分的相关技术、操作方法以及实验结果[10]。石宜辉建立了一套数字壁画拍摄设备和拍摄操作规范,IBR彩塑阴影绘制技术,以及一个敦煌石窟展示系统,这些成果可以用于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11]。陈任针对敦煌石窟中的敦煌壁画与彩塑的特点,提出了高精度记录和展示要求的敦煌壁画和彩塑对象的数字化获取方法和规范[12]。容波指出为有效加固秦俑彩绘,选择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加固方法进行保护。加固后的陶俑表面没有出现光泽,彩绘层颜色鲜艳如初,生漆层、颜料层也再无起翘、脱落现象,干燥自然[13]。曾中介绍了武侯祠的地理环境和相关的气候条件,分析了造成壁画起层、残损、空鼓和开裂的诸种因素[14]。陈庚龄对天梯山石窟中的一尊彩塑腰部断裂处缝隙采取“边缘注水复原法”处理,后采用“泥层分步填充法”对断裂部位实施加固,再对细小裂缝进行灌浆修复;掺入聚醋酸乙烯乳液、糯米汁作为胶结剂,并选用5%Paraloid B72对未处理残损部位表面采取渗透加固及封护保护[15]。

三、彩塑残损及主要原因

1.彩塑骨架残损及原因

古代泥质彩塑的骨架都是用木质为主要材料构成的,如元代《画塑记》记载的用料,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宋代彩塑外露残损部位显示的骨架材料和山西介休后土庙清代彩塑残损外露骨架材料均可证实。

图一 晋祠圣母殿的宋代彩塑残损状况

大型彩塑的骨架上一般用草绳或麻绳将不霉烂发脆的稻草或其他农作物秸杆绑扎在骨架上,其作用是增加体积,减轻彩塑自重和骨架承担的重量。由木质和铁质材料构成的骨架,(1)在搭建骨架时,如果设计、选材和连接不当,可能会造成重心偏移,整体结构倾斜或悬挑部分变形等。外观症状可能是彩塑倾斜和胎体有较大裂缝。(2)由于彩塑长时间的搁置和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木质和铁质构件的材质难免发生变化,如木材腐朽和连接构件锈蚀等,极易产生连接部位的松动或连接构件的功能失效,骨架失去或减小承重功能,导致外观症状可能是胎体有很多各种形状的大裂缝且裂缝较宽较深、呈块状掉落、肢体断裂,整体倾斜、局部有坠落、呈倒塌趋势。这一症状的实例如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东次间金代护法金刚,高约8米,重约7吨,在加固修复前身驱向前倾斜约16°,骨架主杆折断,下部衣饰泥层坠落。五台山殊像寺文殊殿的悬塑,1981年修缮殿宇时,依墙的悬塑基本完好。15年后,因倚墙木架脱榫、松动等原因,导致殿周悬塑木架向内倾斜,悬塑裂缝,少部分折损。(3)由外界振动或地震影响,引起骨架松散或松动,外观症状可能是胎体有很多各种形状的大裂缝且裂缝较宽较深,有呈块状掉落,有肢体断裂,或者是整体坠落倒塌。(4)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外观症状可能是划痕、裂缝、肢体断裂和整体倒塌等。图一为晋祠圣母殿某彩塑人为因素造成的断臂残损状况。

2.粗泥、细泥残损及主要原因

粗泥是用加工过的泥和稻草或麦秸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的泥,它的作用主要是牢靠地糊在骨架的秸杆表面,塑造所要塑造的大概形体。细泥是用加工过的泥、棉花或麻等其他细纤维和砂子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的泥,它的主要作用是牢靠地塑在粗泥表面和使塑像表面光滑,完成所要塑造塑像的形体。经过上粗泥,上细泥工序,阴干后就是泥塑。

由粗泥和细泥组成的泥质胎体,(1)在配制加工粗泥或细泥时由于配制比例不当,搅拌不匀,塑像表面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是裂缝、裂纹、形体表面粗糙和整体变形或局部变形。(2)由于长时间的搁置、所处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粗、细泥的收缩变化和纤维的变质引起泥与泥之间失去拉力,外观症状可能是裂缝、裂纹、形体表面粗糙、疏松和表面呈点、块状剥落。(3)由外界振动或地震影响,外观症状可能是出现形状各异的大小裂缝,块状掉落,肢体断裂,或者是整体坠落倒塌。(4)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外观症状可能是裂缝、肢体断裂、表面划痕和整体倒塌等。

3.彩绘层残损及原因

着色是彩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塑造形象的关键,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着色所用颜料古代与现代有所差异,古代彩塑用的颜料大多数是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在宋代《营造法式》、元代《画塑记》、《圆明园内工佛作现行则例》及《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颜料分析研究》中证实。颜料通过与胶混合彩绘在泥塑表面上。胶,据资料记载和从事彩绘的人员讲,古代在壁画、彩塑用的胶为有机胶,属蛋白质胶,是用动物的骨头或皮熬制成的。使用时,多采用加热蒸溶法。胶调好后最好在两天(48小时)内用完,否则,胶的胶结强度降低。优点是使用方便,胶活性时间长。缺点是耐水性差和抗菌性较差。胶在着色时主要作用是黏结颜料颗粒使各种或一种颜料混合在一起粘在泥塑表面上。在着色前,在打磨光洁的泥塑表面用白粉(与胶的混合物)涂上一层。有的用胶裱上一层白色棉纸,再压磨,这样使表面更细致坚固,然后涂上一层白粉。在白色底层上彩绘可以保持各种颜色鲜明、稳定的色度。

掺加在颜料中的有机胶由于其自身的缺点:耐水性差和抗菌性较差,再加上着色时胶与颜料的混合材料是用画笔画在泥塑表面;画在泥塑表面的彩绘层只是轻轻敷在泥塑表面,没有压力;据资料介绍,利用骨胶或皮胶胶合材料时应施加1.4~1.5kg/cm2的压力,才能黏结牢固,而敷在泥塑上的彩绘层靠自身的重量和黏结力与泥塑表面胶合;胶与颜料的混合物面层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外界环境的不良变化,肯定会引起彩绘层的不良变化,减弱或失去胶与颜料颗粒的黏结力,或者减弱或失去彩绘层与泥塑表面的黏结力,导致彩绘层呈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不及时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因此,掺加在颜料中的有机胶的性能是彩绘层耐久性的关键。如果彩绘层破损了,泥塑失去了保护层,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外界环境的不良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泥塑的耐久性,直至彩塑毁坏倒塌。

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是引起彩绘层残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温湿度变化时,在一定的时间,掺加在颜料中的有机胶就会变质产生菌;再加上其他不良气体或颗粒敷在彩绘层表面,导致彩绘层发生霉变(图二),有机胶失去黏结力,颜料中的颗粒之间失去相互之间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颜料颗粒呈自然掉落或因气流的流动影响掉落,彩绘层有的失去原有颜色,有的会发生龟裂、曲翘起皮和点、块状剥落。图三为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之一的彩绘层表面的残损状况。

游客参观时在室内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水气,并且会影响室内的温度、气流的变化,当游客达到一定的参观人数时,室内的二氧化碳、水气会影响室内的温、湿度、气流的变化,由于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彩塑彩绘层表面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例如二氧化碳、水气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酸性的水气,这种酸性的水气足以使彩绘层受到损伤。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莫高窟用现代微环境监测技术对空间为143m3的窟中,由40名学生在这一空间内滞留37分钟,观众滞留时洞窟门敞开,观众离开后,关闭窟门,以模拟平时游客参观时对洞窟环境的影响。从游客进入洞窟后就监测窟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度、窟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实验结果为:(1)参观人群每人每小时呼出水汽的67%,约21克,呼出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会在人群离开后继续滞留在小环境内。(2)窟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半衰期分别是0.25小时、1小时和3小时,它们的比例为1∶4∶12。因此在游客参观这些珍贵文物时,文物保护部门应该制定一个科学的参观制度或保护措施,以解决游客参观人数日益增多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由于彩绘层的损伤,如裂缝,当空气湿度一定时,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裂缝至泥质胎体,水分可以使泥中的可溶性盐、碱通过受损伤的彩绘层向彩绘层表面移动、富积,当空气干燥时可溶性盐、碱结晶在彩绘层表面,造成彩绘层表面的污染和破坏。进入泥质胎体中的水分还可以造成泥的“泡涨”、变形和疏松,使彩绘层与胎体表面脱胶,发生空鼓、开裂和剥落,如遇雨淋后,危害加剧。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中含有害于彩绘层的成分越来越多,这些有害气体或颗粒随气流移动飘落在彩塑表面并敷在彩塑表面,当环境条件一定时就会对彩塑彩绘层侵蚀,造成色彩污染以至难以分辨原有颜色和对彩绘层造成与胎体表面脱胶发生空鼓、开裂和剥落等破坏。

鸟类、爬行动物在彩塑表面(图四)蹬踏、爬行会造成彩绘层的机械损伤,使颜料颗粒掉落留下划痕或坑凹,给有害细菌创造了滋生繁衍的巢穴。它们身上携带的一些物质和粪便落在彩塑表面,覆盖了彩绘色彩,严重影响了彩塑的外观形象。它们的粪便会腐蚀掺加在颜料中的有机胶或引起胶的变质,加剧了胶的作用力的褪化。

图二 晋祠水母楼明代彩塑残损状况

图三 晋祠圣母殿的宋代彩塑残损状况

图四 蜘蛛在彩塑上爬行

人为因素造成彩塑彩绘层的残损主要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残损症状有划痕、坑凹、涂抹、用不同的“笔”胡写乱画和修缮时不按规定覆盖或改变原有色彩等。

四、结 论

彩塑残损主要可以分为骨架残损、粗细泥的调配不当引起残损和彩绘层残损,原因主要是彩塑内部缺陷、人的不当行为和环境因素。彩塑中的胶与颜料的混合物形成面层,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而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有害气体和颗粒等引起彩塑长期持续的损伤,导致减弱胶与颜料颗粒的黏结力,减弱彩绘层与泥塑表面的黏结力,形成彩绘层呈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掺加在颜料中的有机胶的性能好坏,环境的保护与调节成为彩塑保护的主要手段。

(本文为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晋祠国宝彩塑现状研究与保护分析”〈项目编号:20090311095—1〉成果之一)

[1]郭宏、黄槐武、谢日万、蓝日勇《广西富川百柱庙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第4期。

[2]王丽琴、郑利等《汉阳陵陶俑彩绘的光谱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第3期,406~408页。

[3]左健、赵西晨等《汉阳陵陶俑彩绘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2002年第 3期,162~165页。

[4]李最雄《敦煌莫高窟唐代绘画颜料分析研究》,《敦煌研究》2002年第4期,11~18页。

[5]王进玉《敦煌石窟合成群青颜料的研究》,《敦煌研究》2000年第1期。

[6]郑军《福建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及山门彩绘的保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年第2期,54~57页。

[7]范宇权、李最雄等《修复加固材料对壁画颜料颜色的影响》,《敦煌研究》2002年第 4期,45~56页。

[8]孙佳石《敦煌壁画颜色还原校正方法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9]赵月宁《敦煌莫高窟彩塑装饰配件三维再现艺术》,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0]石宜辉、鲁东明、潘云鹤《敦煌石窟彩塑漫游技术》,《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年第6期,68~72页。

[11]石宜辉《敦煌石窟文物的数字化获取与展示》,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2]陈任、鲁东明、潘云鹤《多维度对象数字化信息记录技术研究》,《测绘学报》2003年第4期。

[13]容波、张志军、周铁等《用电子束辐照加固秦俑彩绘》,《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第2期,1~8页。

[14]曾中《武侯祠文武廊彩塑后背壁画的维修保护》,《四川文物》2002年第 6期,47~50页。

[15]陈庚龄《一尊天梯山石窟彩塑的修复保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彩塑泥塑彩绘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漂亮的陶瓷彩绘
泥彩塑:天地之美
彩绘玻璃
彩绘生活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
彩绘是一种表现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