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不琢不成器
——浅析古代制玉工艺

2018-05-29曾昭冬

文物季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玉料玉器工具

□ 曾昭冬

综观我国的用玉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玉器的使用是与其制作工艺密切相关的,而不同的制作工艺又会在玉器上留下一定的痕迹,从而对玉器的鉴定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对我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及其在鉴定中的应用作一浅要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制玉工艺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

玉器制作工艺的记载,目前可见到的古代文献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另一本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澄渊所著《玉作图说》。《天工开物》,作为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其中《珠玉》篇对珠玉的采集和加工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附录了1张琢玉图(图一),使我们能直观地了解古代制玉工具和设备的最早样式。《玉作图说》,共绘12图,并附说明,直观而完整地展现了琢玉工艺的主要设备及基本程序。《玉作图说》中描述了制玉的十三道程序,共十二图,其中“倒砂图”和“研浆图”合二为一,即一图两说。

关于古代制玉技术的研究,尽管文献记载较为简略,但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赵朝洪先生主编的《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书中收录了截止2000年前有关玉雕工艺类的文章近40篇(部)[1]。2000年之后,相关研究性论文也有30余篇。这些文章涉及玉器制作工艺的很多方面,有制玉工艺的综合性研究,有研究制玉工具的,还有对某一区域、或某一时间、或某一考古学文化、或某一类玉器的制作探究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从目前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看,某一文化或某种技法专题性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较少。近年来科技检测在玉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和开展。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资料的不断丰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会不断深入推进。

图一 《天工开物》中描绘的制玉图

二、制玉工艺的流程

古代制玉工艺,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雕琢的基本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锯开;磋,是用圆花蘸解玉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使玉器发出凝脂状的光泽[2]。这套制玉技术,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经汉代的完善、宋代的提高,一直沿用到清朝晚期,只是制玉的设备、工具等发生了变化而已。

玉器的制作是离不开制玉工具的。李澄渊所著《玉作图说》中附绘的12幅制玉图,详细标注了制作玉器时每一程序所使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古代制玉工具可谓种类繁多,各司其用。尽管这是一本清代的著作,是制玉技术达到高峰时期的一个反映,不能代表整个制玉的历史,然而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所必须重视的。当代有关制玉工具的专题性研究文章较少,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杨伯达先生在《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一文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砣机构造形制及原始砣机的产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3];张广文先生将制玉工具分为了台凳式和钻杆式工具两类,并对不同时期所使用的钻杆式制玉工具进行了分析[4];贺占哲将古代制玉工具划分为砣具、线具和片具等,描述较为简单[5];杨建芳先生从玉器残留痕迹上对线切割、砣切割和砣刻以及始用砣具的年代进行了分析[6];孔富安先生对玉雕的加工工具、辅助材料及加工设备作了详细论述[7];赵永魁、张加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一书的第一部分,对制玉常用工具、设备、专用工具和辅助材料进行了科学而又系统的分类研究。两位先生依据制玉的工艺程序,将不同阶段使用的常用工具和设备分为锯割、琢磨(轮磨、擦磨、砂磨)、抛光、钻孔、雕刻、摇光作业及设备;将专业工具分为雕刻、钻孔、抛光工具三类;辅助材料包括磨料和抛光粉[8]。鉴于我国玉器制作的时间长,地域广,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治玉设备、工具应随着社会变革与需求的迫切性出现创新,不会几千年来一成不变。将数千年来发展变化的制玉工具单独进行归纳分类的做法缺乏科学性,应将制玉工具与制玉程序相结合来研究更为妥当。下面就古代玉器的制玉程序作一浅要论述。

1.玉料的开采和运输

玉料是用来加工雕琢玉器的材料。常见的玉料有五六十种,主要有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岩玉,河南的独山玉,缅甸的翡翠等。其中产自新疆的和田玉是我们最为常用也是使用历史较为久远的玉料,其种类非常丰富。远古先人们对玉料的开采,是在制作选取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并加以主观选择的,有关玉料开采的方式方法,以和田玉为例:最初人们是在河滩捡拾或在河水中捞取,有的在河谷沙砾中挖取,随着玉料的减少,人们逐渐溯流而上从原生玉矿开采。《史记·大宛列传》《新五代史·四夷附录》《明史》《天工开物》等文献史料中都有关于采玉情况详略不一的记载。

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及至二里头文化,各地考古发现的玉器原料多就近采自本地或周边地区[9]。进入商周,由于统治者对玉器需求的剧增以及审美的提高,大量的和田玉被运至中原地区,仅妇好墓一次就出土755件玉器,经科技检测,“其原料多来自新疆和田”[10]。玉料的开采和运输,在古代是极其艰辛和危险的。

2.玉器的设计

玉料在加工之前,必须要根据人们的需要或者玉料本身的特性来进行设计,这是玉器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有关玉器设计的相关研究几乎为空白。孔富安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一文中,对玉器设计的概念、过程及技术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玉器的设计就是“在玉石雕琢之前,根据玉料的大小、颜色、质地、纹理和瑕疵等因素,按照因材施艺的原则,构思和设计所要雕琢成的玉器形状,并在玉料上画出图样。在设计中,人是玉雕设计的主体,玉料是设计的对象,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和表现玉质的美感是原则,雕琢出精美的玉器是目的”。[11]

从概念来看,玉器的设计主要包含了前后衔接的两个内容。首先是对玉料的审视。玉料的质地、色泽、形态结构等因素,直接影响到玉器的后期加工。面对一块玉料,我们要力求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其特性,因料取材,因材施艺,选择玉料的优点,避开剔除瑕疵,以求达到对玉料尽善尽美的利用。

在审视掌握了玉料的特性后,紧接着的是构思创作,描绘样稿。包括对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表现,玉料及色彩的利用,意境的构成,以及实用性的设定等方面。古代礼仪玉器和宫廷用玉最为讲究,其设计时间一般都比较长,需要经过反复斟酌酝酿,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样稿,描绘到玉料上,供玉工下一步的雕琢加工。

3.玉器的加工

玉器加工是制玉工艺中的实施阶段,直接关乎玉器制作的成败和成品的优劣。尽管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制玉的工具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但玉器的加工程序是大致相同的,主要程序包括制砂、开料、制坯、雕琢、磨光等。

(1)制砂

“攻玉器具虽多,大都不能施其器本性之能,力不过助石沙之能力耳。”《制玉图说》之《捣沙图说》中的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制玉过程中“砂”的重要性。制砂,是玉器雕琢前的准备工作。雕琢玉器的工具,无论是木质、石质,还是金属制成的,其硬度都小于玉石的硬度,因此,玉器并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金刚砂、石英等“解玉砂”或称“磨玉砂”琢磨出来的。

(2)开料

开料,是将开采运送的玉料,经过挑选后,把体积较大的玉料锯开,切割成较小玉块,以方便玉工使用加工。古代开料的方式多样,最初是借鉴石器的打击方式,通过锤打、摔击等方式。之后很快便被先进的“锯切法”所代替。“锯切法”是利用石锯、线锯等把玉料切割成片状或块状,以备进一步加工。具体方法是用竹板绑缚细绳或铁丝等,作成类似于现在使用的锯的“弓子”,但没有齿,填加解玉砂和水,慢慢将玉料切开。通过对玉器表面的微痕研究,早在金属工具出现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代玉工就熟练掌握了用线锯开料的绳切技术[12]。

(3)制坯

制坯,是依据样稿,借助“水凳”带动装有木轴的砣具,对玉料进行的初步加工,以期获得玉器的大致轮廓。砣具是切割、雕琢玉器中各种工具的总称,有木质、石质、铜质、铁质等,不同的制玉工艺采用的砣具也形态各异。制坯时主要使用扎砣、冲砣。扎砣呈轮状,边薄似刀,可以配以解玉砂将玉料切割成小方条块,再用冲砣加砂切去棱角,便可得到玉坯。

(4)雕琢

玉坯制备,需要对玉器进一步地雕琢,即精细加工。玉器的雕琢程序涵盖内容广泛,主要是雕刻造型,刻划纹饰(上花),此外还有打孔、镂空、掏膛等特殊雕琢工艺。古玉造型的雕琢手法在技术上有专门的术语:冲,是大面积的琢磨;撤,是顺沟线去除小余料;掖,是勾撤后的底部清理;顶撞,是磨平地子;勾,是刻线。经过以上程序雕琢,玉器就基本成型了。玉器的雕琢也是通过在水凳上换取不同的砣具来实现的。

打孔工艺在新石器时期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琢击、桯钻(实心钻)和管钻(空心钻)结合解玉砂钻孔,对于片状器一般采用单面钻孔法,较深的孔多采用两面锥钻法。其中琢击穿孔以兴隆洼玉器为最早,实心钻孔方法则以红山文化最为发达,空心钻孔方法以江淮下游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系统延续时间最长,且甚为发达[13]。1985年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一个石质螺丝纹钻头,呈扁圆形,两端都有螺丝纹状钻头,一端粗,一端细[14],这一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玉器中适合镂空、透雕雕琢的,需先打孔,然后以“弓子”沾取湿水的解玉砂顺应纹饰切割即可。所谓掏膛,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鼻烟壶、瓶、壶等器物常用。首先需要打孔,之后利用砣具掏取而成。

(5)磨光

磨光是制玉中的最后一道环节,经过粗雕成坯、细雕成形后,玉器的表面还比较粗糙,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只有经过打磨抛光,然后才能成为温润光亮的玉器。抛光工具比较而言相对简单,形状多为轮、盘、鼓、棒等圆形[15]。古代抛光工具见有木砣、毡砣、皮砣等,皆在“水凳”上配以硬度较低的细砂实施。

三、制玉工艺在玉器鉴定中的运用

玉器制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缺乏影像摄录的古代,这种生产过程稍纵即逝,难以复原,现在进行古代制玉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只能是根据古代玉器上残留的加工痕迹进行推测,缺乏确凿的证据。目前用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历代制玉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解决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现在也有人开始进行一些尝试,但忽视了技术背景和工具条件,试验数据并不准确。因此,我们只有注重对科学考古所发现材料的整理,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参考现代制玉技术,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方能对古代的制玉技术有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1]赵朝洪《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

[2]施俊、李光红《中国古代玉器鉴定》,地质出版社1999年1月。

[3]杨伯达《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张广文《古代玉器加工中的钻杆式制玉工具》,《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著,文物出版社,2006年 6月,470~473页。

[5]贺占哲《古代玉器制作工艺初探》,《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杨建芳《关于线切割、砣切割和砣刻:兼论始用砣具的年代》,《文物》2009年第7期。

[7][11][15]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山西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8]赵永魁、张加勉《中国玉石雄刻工艺技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

[9]周南泉《中国古玉料定义和产地考》,《文博》1988年第1期。

[10]申斌《“妇好墓”玉器材料探源》,《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12]张敬国、张敏、陈启贤《线性工具开料之初步实验——玉器雕琢工艺显微探索之一》,《东南文化》2003年第4期;孙长庆《新石器时代石材绳切技术研究》,《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13]王强《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料来源及琢玉工艺初探》,《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14]安杰《中国早西方三千年发明精密制玉机械》,《中国矿业报》2005年6月22日第7版。

猜你喜欢

玉料玉器工具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波比的工具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波比的工具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西汉玉器的鉴定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准备工具: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