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入海底的丝路宝藏

2018-05-28高山

世界文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陶瓷器沉船瓷器

高山

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有一处名叫十里银滩的风景区,背靠青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风光宜人。来到这里,你会看到一座造型特色鲜明的建筑,它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洋主题,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摈弃传统的梁架结构,把造船的龙骨结构和南方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相结合,风格清新独特,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地标式建筑。这就是中国和世界第一家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是一家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其船上文物价值连城,国家一级文物之多为世界罕见。博物馆展出了从古船里打捞出的金、铜、铁、瓷、玉类等文物4500多件,宋代铜钱6000多枚。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浙江龙泉、福建德化、闽清义窑、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依其数量和价值计算,将比全广东省博物馆藏文物的总和还要多。

“南海一号”的发现纯属意外。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RIJNSBURG)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一号”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命名的。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张威成为第一位触摸到“南海一号”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南海一号”被发现后,一直深埋在水下,直到20年后,“南海一号”才被完整地打捞出水,成为第一艘完成整体打捞的沉船。

“南海一号”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所载文物反映了中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都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成为世界考古界和探险界关注的焦点。

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可能是因货物超载或遇到风暴而沉没。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

由于船体深埋水下,保存完好,考古工作者也就有机会开展细致入微的发掘工作。与在水下开展工作相比,考古人员所获得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关于古人如何装载货物,在船上吃哪些食物,都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证据。从沉船中找到了一些个人用品,如精美的漆器、陶器、金项链和具有中东风情的腰带,由此推断船上可能有几名外国人,或许是印度人,也可能是阿拉伯人。除这些之外,还找到了三具遗骸。

这艘船大概建造于1216年前后, 正值南宋时期。目前可以证实的是,这类船又名“福船”,是在福建省建造的(“福船”中的“福”字即指福建)。福船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水密隔舱建造技艺,这项技艺在2010 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海一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装载了数以万计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更体现在它超乎想象的信息量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上。“南海一号”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

除了中国打捞发掘的“南海一号”沉船外,截至目前,东南亚国家正式登记的打捞出的沉船就有200余艘。这些沉船有来自中国的,也有来自欧洲、中东地区的。这些沉船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装载着来自中国的精美陶器、瓷器和茶叶。而这其中,装满了中国瓷器和珍宝的“黑石号”最是有名气。绝大部分文物已落户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黑石号”沉船因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而得名。“黑石号”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是一艘阿拉伯双桅商船,从扬州港出发,目的地可能是伊拉克港口城市阿尔巴士拉,在途经勿里洞海域时触礁沉没。1998年被德国公司打捞,出水陶瓷器、金银器、铜镜等文物共计67000多件,陶瓷器占98%以上。除200余件越窑青瓷,300余件邢窑白瓷,3件巩县窑青花瓷、近200件白釉绿彩瓷器以及一些广东窑系的产品,剩余56500余件瓷器为长沙窑产品。“黑石号”中发现的最珍贵的商品,就要数三件唐青花盘,它的出现,把中国青花瓷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

新安沉船位于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域,是《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绘航路的群山列岛处。沉船发现于1975年5月,自翌年10月开始,至1984年9月,韩国文化财产管理局先后共进行了10次大规模的发掘,经发掘,该沉船船体残长约28、宽约6.8米,是建造于福建的福船船型。历时九年,出水了沉船遗骸及大量文物,主要有铜钱、陶瓷器、金属器、石材、墨书木简、紫檀木、香料、药材、胡椒和果核等等。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铜钱,达28吨,皆为中国铸造,年代包括唐、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最晚为元代“至大通宝”。出水了20691件陶瓷器,仅7件高丽青瓷和2件日本濑户窑釉陶,其余皆为中国陶瓷器,以龙泉窑青瓷器居多,约占60%,达12377件,器形有盘、碗、香炉、瓶、罐、執壶、高足杯、匜、盆、盏托等,皆为元代流行造型;另外景德镇窑白瓷和青白瓷共5311件,约占26%;黑褐釉瓷器共509件,约占2.4%。这些陶瓷器的产地,几乎涵盖了当时浙江、江西、福建、江苏、广东、河北等各地代表性窑场,尤以南方窑口居多。出水金属遗物729件,有瓶、香炉、灯盏等配套的宗教文物和锁、铜镜、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新安沉船还出水了墨书木简 364支,这些墨书木简应为沉船的货物标签,其中一件墨书有“至治三年”,为判别沉船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还出水石材、紫檀木以及大量的香料、药材、胡椒和果核等。根据出水文物的特征、墨书文字,并结合文献,初步推断新安沉船应该是元至治三年(1323年)从庆元港(宁波港)出发的,前往日本博多港进行贸易的海船。

中日韩三国是亚洲近邻,很早便形成了东北亚地区的海上交通航路网络,商贸往来和政治、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学界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与中国东南沿海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的“南海航线”相得益彰。新安沉船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见证。

“哥德马尔森号”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于1752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航海日志记载船上装有瓷器239200件,漆器625件,丝绸5240匹,茶叶686997公斤以及木材、金条等货物,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1985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次年,哈彻将打捞的15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拍卖会前后进行了9个月,拍出了当时创造纪录的2000万美元的天价。

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开通,中国的商船经南海进入印度洋,与由西向东而来的西方商船相会,由此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两千多年未曾中斷。海上运输与贸易与陆上运输相比,有着装载量大、运输成本低等优势,但是也有着陆上交通所不可比的巨大风险。飓风恶浪、暗礁险滩,在缺乏现代远洋技术支持的古代,都成为以人力和风力为动力的木制海船所面临的艰难考验。据统计,人类航海史上,到目前有约300多万艘海船沉入海底。除了在“二战”中被击沉的约5400多艘战舰和商船外,绝大部分都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沉没的。这些商船的沉没,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却也为后世保留下了具有经济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藏。水下沉船的价值,最为人所看重的还在于沉船还原历史,在于沉船上的器物所蕴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沉船的打捞和发掘,更可以让现代人深入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及演变。这些沉船往往被当成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真实的见证。

猜你喜欢

陶瓷器沉船瓷器
博物馆陶瓷器保养之道
沉船的启示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陶瓷器修复的工艺与文化
古陶瓷修复方法的探讨
浅谈中国古代陶瓷文化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沉船探秘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