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单采血小板初筛最佳检测时间分析*
2018-05-28颜小明
颜小明
(广州血液中心花都区血站,广东 广州 510800)
止血中最关键的是血小板,浓缩血小板制剂已经成为临床输血重要的血液制品。因单采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导致血小板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检测的样本数量随之增多。捐献前应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初筛,检测时间是否对血小板技术造成影响,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因此,对于献血样本检测时间(血小板最佳检测时间)是否对血小板检测结果存在影响的探讨是必要的[1]。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站55例参加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将其标本分别放置1,5,10,30 min,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材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站55例参加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体检合格,1周内未服用过药物,无血液疾病既往史和家族性遗传疾病史,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8.91±10.22)岁,初筛血红蛋白定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符合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2 检测方法
仪器:KX-21N血细胞分析仪;试管:成都瑞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试剂:希森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血细胞分析试剂盒;方法:使用装有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无偿捐献单血小板的献血者静脉血2 ml,上下颠倒摇匀后放置在室温16~25℃的环境下保存,根据本研究要求分别放置1,5,10,30 min后检测PLT(血小板计数)和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样本放置1,5,10,30 min血小板计数比较
样本放置1,5,10,30 min血小板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比较样本放置30 min后检测血小板计数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样本放置1,5,10,30 min血小板计数比较
注:*表示与放置1 min比较,P<0.05;▲表示与放置5 min比较,P<0.05;△表示与放置10 min比较,P<0.05。
2.2 样本放置1,5,10,30 min血小板体积比较
样本放置1,5,10,30 min血小板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比较样本放置30 min后检测血小板体积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样本放置1,5,10,30 min血小板体积比较
注:*表示与放置1 min比较,P<0.05;▲表示与放置5 min比较,P<0.05;△表示与放置10 min比较,P<0.05。
3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体外循环等新型治疗技术已陆续开展。尤其是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此类患者较多,导致临床上对血制品的需求量增大,特别近年来对于血小板制品的需求量增加[2]。单采血小板的原理是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利用血液成分的密度梯度,血液经过细胞分离机,将需要的血液成分留下,循环后剩余的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的体内,也称之为机器采集血小板,就是通常所说的献成分血[3]。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较传统手工采集血小板浓度和纯度更高,减少无效的输注,因此临床上对于单采血小板血液制品的需求量逐年升高。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要求,捐献者能否单采血小板的重要指标是献血者体内的血小板水平[PLT在(150~450)×109/L],也是采集血液样本时单采血小板能否一次性采集治疗量的重要依据[4]。但是大量国内外实验研究显示,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标本采集后的放置时间(即血小板的检测时间),但是该因素对于PLT检测结果的影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以往也有临床学者研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但是此类研究均是临床医院检验科医生而言的,与血站采血的工作模式不相适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出捐献者机体内的血小板水平是血站所关注的[5-6]。本研究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放置1,5,10,30 min的样本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并且将MPV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比较各时间点PLT、MPV,以探讨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最佳血小板检测时间。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无细胞核,但是其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呈现双凸不规则的圆盘状,体积很小,机械和化学等因素极易对其造成刺激,若在采集血液时,捐献者的血管破损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导致其迅速发生变形且表面黏度增加,血小板凝集止血,采集后的静脉血注入到装有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后,血小板外的K+浓度增加,且外环境的渗透压改变,水分从血小板内渗出,短时间内血小板发生皱缩,其形态发生改变,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形成,此时可以检测血小板计数[7]。实际研究显示,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的EDTA-K2抗凝剂虽然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采血后立刻检测血小板由于已经聚集的血小板未完全解聚,细胞分析仪在进行计数时只针对颗粒的大小进行计数,性质无法辨别,导致血小板计数失真、偏小,此时的MPV值也迅速上升,但是若采集后的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细胞破坏后形成的碎片,细胞分析仪在检测时将破坏的细胞碎片误认为是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检测结果失真[8],本研究显示,样本放置1,5,10,30 min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比较样本放置30 min后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建忠等[9]学者研究一致,提示30 min内随着样本放置时间的延长,所检测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增高。
目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筛查,为了缩短献血者的等候时间,标本放置时间过短,捐献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水平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来,造成筛查结果偏低,对单采血小板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实际合格的捐献者无法捐献,降低了捐献成分血自愿者的积极性[10],因此要求在单采血小板初筛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以免影响献血工作。
李军等[11]研究显示:样本采集后10~120 min的抗凝剂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短检测时间为10 min,而放置时间过长因细胞破坏形成的碎片影响检测结果。要求我们在单采血小板初筛时,采集样本后充分摇匀抗凝剂和样本,尽可能避免血小板凝集,但是放置时间也不能过短,凝集的血小板未能充分解聚,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因此捐献单采血小板初筛最佳检测时间为样本采集后10 min。
综上所述,捐献单采血小板选择最佳的初筛检测时间,既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又能缩短献血者的等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伍娟,孙革,王大明,等.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1):72-73.
[2] 常菁华,王剑飚.EDT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实验室解决思路[J].检验医学,2014,29(7):733-737.
[3] 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3.
[4] 倪军,黄爱军,张燕,等.急诊血常规检测结果回报时间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2):151-152.
[5] 丛玉隆.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
[6] 谢春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94-95.
[7] 沈继林.全血放置不同时间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7):3980-3981.
[8] 张云,徐红,唐伟革,等.不同时间节点及放置时间对急进高原官兵血常规的影响观察[J].人民军医,2012,55(12):1158-1159.
[9] 高建忠.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3,35(334):90-91.
[10] 刘伟.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测定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0):274-275.
[11] 李军,廖红梅.成分献血初筛血小板检测最佳时间的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7,30(6):44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