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羞怯情结
2018-05-27戴红梅
戴红梅
摘要:羞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据调查约有1/4的人认为自己有过羞怯的性格特质或经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羞怯是人类常见的现象,但未必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一个孩子羞怯感很强烈,就会妨碍他与别人进行各种交往,才能得不到正常发挥;还会产生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形成软弱、冷漠、孤僻的性格特点,在特定环境刺激下,有时会发展为社交恐怖症等神经症,甚至变得精神失常。
关键词:羞怯心理;克服
孩子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羞怯的孩子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伴,不能单独外出,怕见陌生的人,在陌生人面前不知如何应对,说话爱低着头,声音比较小,爱脸红,说话办事都爱在别人后面,甚至连笑也不敢先于别人。
造成孩子的羞怯表现和行为的原因很多,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原因
遗传因素。父母本身天生个性属于内向、害羞型,又缺少与其他邻居、朋友联系的机会,相对的,也会造成孩子内向、害羞、怕生的个性。
家庭气氛不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有的家庭夫妻双方性格不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争强斗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精神紧张,惶恐不安,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难以合众。
父母教养态度。孩子的羞怯情结最早形成于家庭中。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缺少联系,孩子有问题来问父母时,不是被奚落一顿,就是要他离开,当孩子有吵闹行为时,常常不是怒骂就是抽打。
二是学校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对人的评价往往受成人评价的影响。成人在面前多表扬几次谁,那个人马上成为他眼中最能干的小朋友。
三是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孩子若体弱多病、身体不健全或受过一次重大的心理刺激,如受人欺负、被人打骂、被人耻笑、亲人离世等等,都可能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造成自尊心受损,是孩子变得害怕、胆怯。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呢?
首先、要为孩子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勇气和自信。克服孩子的羞怯,要有这样的环境。在孩子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是對易羞怯的孩子,家里的事尤其与孩子有关的事,要多征求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对孩子也要多用些民主型的语言,如:“你认为怎样?”“你想做什么?”如果孩子为你做了些什么,你要表示“谢谢!”让孩子觉得在家庭中他是平等的,这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卑情绪。
当孩子从自己的小家走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时,应当帮助他尽快适应群体生活。教师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几乎每个一个幼儿都喜欢亲切、和谒、爱笑的教师,象妈妈的教师给孩子安全感、信赖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所以家长要和教师携手,共同帮助孩子走出羞怯的第一步。
其次、让孩子掌握交流技巧
羞怯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眼神冷谈、闪烁不定等,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小朋友不愿与这样的孩子玩耍。因此要教会你的孩子学会真诚的微笑,学会运用坚定的目光与人交流,学会使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如: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能和你做朋友吗?另外、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这样会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第三、多为孩子创设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消除孩子羞怯心理的最好办法是增强磨砺。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吃饭前摆放碗筷、送东西到邻居家、到商店买东西、招待客人等,锻炼孩子的能力,使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许多的事情。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所创设的情景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避免孩子经常处于踮着脚尖还够不到苹果的处境,因为多次的失败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第四、要多给孩子以表扬、鼓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羞怯的孩子更需要,他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是自己不行。所以,不要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孩子有一点儿进步的时候就要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使他感到自豪,树立自信。
第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在幼儿园里,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活跃孩子倍受关注,表演、游戏、提问轮到一次又一次,而羞怯的孩子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导致孩子更加胆小、害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诱导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引导他们在活动区内进行活动,多请他们扮演角色、回答问题、充当教师的助手等。
总之,有羞怯行为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教师与家长需共同努力,关心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