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 朋友 医生
2018-05-27李崇相
李崇相
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重点和难点,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一、慈母角色
后进生是心理上的弱者,需要教师用慈母般的爱心来温暖他,关心他,只有将爱的种子播入后进生的心田,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我班学生王某,初一开学不到两星期就出现厌学、好打架现象,并疏远各科任课老师。老师与他谈话,他爱理不理,经常横眉冷对。有一次,他几天没来上课,当时我很生气,以为他有意逃学。第二天,我骑车来到离校数里的王某家后,才明白一切。原来王某父母离异,家中只有一位年迈的奶奶,近日来他身上长满了疥疮,因怕同学嘲笑而停课在家。由于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加上奶奶体弱多病,照顾不周,小王同学的疥疮不但不见好,反而愈加厉害,全身皮肤到处抓破。为了使小王不掉队,我立即与爱人商量,把他接到自己只有三十二平方米的宿舍(当时王某将信将疑,迟迟不肯),并每天烧开水给他洗澡,一天两次为他涂药。一星期过去了,他的疥疮终于痊愈。在搬回学生宿舍的那一天,他哭了。
在几天的共处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一岁半就失去母爱的小王读小学以来一直都很调皮,“是老师眼中的大坏蛋,老师同学都看不起我”(王某说)。令我难以置信的是从这件事后,小王同学日常表现判若两人,不但自己能管好自己,还常主动到办公室来反应班级情况,成绩直线上升。初三时,当选为班长,现在浙鳌中学就读。
五年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班主任应当以“慈母”角色出现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面前,让他们在亲人般的温暖和呵护中健康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爱后进生,转化就是空话一句。
二、朋友角色
后进生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能接受教师的转化和塑造,怎样才能在转化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呢?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作为班主任,首先应放下“管理者”、“教育者”的架子,寻找机会,与后进生一起活动,使自己成为后进生可以信赖的大朋友。
初三的郑某同学,现为我班副班长兼体育委员,各方面表现深受全班同学的好评。一年前,郑某同学留级到我班,在原初二段由于好打架,常遭受班主任训斥,经常在不同场合被老师作为典型的反面例子。因此,他“对班主任很心烦”(原话)。在他的眼里,班主任的定义是专门管制他的行为,寻找他的缺点,训斥他的过错。于是,他破罐子破摔,常与班主任对抗。本打算休学的他,迫于家长的压力,而留到我班级。对郑某同学的表现,我早已熟知,由于校长的“关照”,只好收下。为了教育好郑某,开学前两星期,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接近他。后来发现他非常喜欢篮球,于是,我在班级里组织了一只篮球队举荐郑某为队长。我有意加入篮球队,并在比赛中故意几次犯规。事后我又有意地向全體队员表示歉意,并特地邀请郑某为我的专人篮球教练。平时不论多忙,我总要抽时间与他谈论篮球的技巧。多次的交谈,话题逐渐由球场转到教室,由篮球转到学习、理想上,在不知不觉中,郑某变了。后来,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的好评,在初二下学期被推选为体育委员,今年开学初当选为副班长。
与后进生打成一片,“蹲下来”与后进生一起玩,一起乐,使自己和后进生的心理都能充分放松,玩得尽情尽兴。平时多与后进生“闲谈”,谈论对理想、人生、家事、国事的看法,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在无拘无束的漫谈中,在不带任何教育痕迹的朋友般的接触中,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这不是教育的教育,最能入脑入心,对学生影响最大。
三、医生角色
医生治病要对症下药,转化后进生要因材施教。后进生的成因很多,有的学生是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精心照顾而引起的;有的学生是由于成绩差而悲观失望形成严重的自卑感而造成的;有的学生本身存在生理缺陷,因老师没有及时发现治疗,反而经常严厉地指责和惩罚他们而引发其他心理毛病,最后成为后进生……。要在转化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摸清后进的原因。作为班主任,要扮演好生理保健医生和心理诊疗医生的角色,具体分析后进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陈某同学在初一时,各科成绩都挂红灯,我每次家访时,都听到他父母的埋怨声“你怎么什么都学不好”。由于长期被父母责备,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形成了一种失败式心理,“我干什么都不行,一切好事与我无关”(原话)。这种心理压抑着他幼小的心灵,抑制着他潜能的开发,以至于他由学习成绩差到最后什么都差的“货真价实”的后进生。为了帮助他找回自信和自尊,医治他那被扭曲的心理,我采用“肯定教育”方法。在学习上、活动中,创造机会让他闪光,并及时地用掌声、微笑、语言等方式给予肯定,使他克服了自卑的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果。渐渐地,他改掉了自身的缺点。初三毕业时,他以487分的成绩进入了新鳌中学。
“浇菜要浇根,浇(教)人要浇(教)心。”对后进生“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采取“低起点,小步走,多鼓励”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麻步镇树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