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中考语文复习课中的作用
2018-05-27高永红
高永红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育人离不开德育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离不开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在关注工具性读听写等能力培养的同时,也离不开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说到课程基本理念解读“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这样说:“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们也都注意到了情感教育,并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落实。但到了初三复习时,升学的压力压迫着老师和学生的每一根神经。情感教育自觉不自觉地淹没在漫天飞舞的卷子里,急功近利占据了某些老师的思想全部。在这种完全的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屈从于分数,屈从于应试就不足为奇了,于是一篇篇美文被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课堂中除了做不完的试卷外,就是机械背诵或比对答案。时间一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索然寡味,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人文性便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在中考复习课中加强情感教育,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是每个初三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简单谈谈本人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加强对话,创设氛围
到了初三,中考语文往往要进行三轮的复习,为了体现复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讲练结合和习题答案的呈现,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不对等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课堂气氛过于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压,积极性受到限制,要想打开思维之门也就较为困难。因此,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总是扮演知识的“权威”角色,那么教学真的是走进了死胡同。况且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太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很多,“权威式”的教学对他们真的不适合,他们希望和喜欢的是平等的交流、真诚的理解、合作式的对话。教师唯有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文本中汲取文化营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初三语文的复习教学状况:学生做,老师讲,讲后考。其实即使是复习教学,我个人认为读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初三语文复习中,有些老师总是感觉时间很紧,还有哪几篇文章还没读熟,哪些语段还没分析透彻,还有多少套试卷没有做完。其实这些大可不必担心,只有学生的总体语文素养提高了,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复习教学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解题能力的提高纯粹做题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多讀书便是解决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初三复习时,每周不妨设两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作品,或者老师推荐一些书目,在教室里静静地阅读,品味经典作品带给他们的人生感悟。对语文课本后推荐的名著,除品读外,也可专门设立阅读欣赏课,畅所欲言,探讨经典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思想或感悟。
在阅读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有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及阅读课中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或消遣的态度进行阅读,他们在阅读时往往没有什么目标,走马观花般地遛一圈。应该说,这样的阅读成效是不大的,因为没有深入到文学作品中,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不能把作品中的人物及事迹与自身联系起来,更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阅读老舍先生的《月牙儿》,他们感受不到月牙儿苦难的根源;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认识不到国民的劣根性。学生要感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教师的悉心引导,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寻找作品中感人的东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既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也夯实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
三、走进生活,收获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把生活和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是两条平行线,是没有交集的,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偏差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学语文,就是从生活中学语文;教语文,就是从平时日常点滴中教生活。语文教育与生活是互相融合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从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把文本知识生活化,把生活常识和经验理论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语文教学仍应倡导和回归“以人为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初三语文复习中,拓展阅读、作文素材、文言文思想感悟等,无不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文的选材,更离不开鲜活的生活。例如,教师布置学生写有关亲情的文章,如果学生还是写夜晚生病,父母送我上医院;写雨天父母给我送伞。写美德,还是写拾金不昧等。选材不新颖,老生常谈,这样的文章也就索然寡味了。只有所选材料新鲜了,才会吸引他人的眼球。而这些新鲜的鲜活的材料,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只有融入生活之中,只有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把语文学好,才能写出触动我们灵魂的感动文章。曾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几十年,起早摸黑,用心带班,兢兢业业,这样的老师才是有大爱的老师,而这样的老师其实每个校园都有的,我们同学如果平时注意观察这样的老师,抓住细节,挖掘其心灵深处,这种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能不感人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见到的路边标语、广告,逢年过节贴的春联,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小品、相声等,无不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积极地参与,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复习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一味讲解殊不可取,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融入情境教学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自主育德,提升境界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育德。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引领者,在平时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育德”中。“自主育德”是一种在教师的整体规划之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放手让学生自我参与并通过内心感悟,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一种育德方式。学生在这种育德模式中,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自主育德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课堂教学中,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都是很好的自主育德方式;写作中,搜集的生活的素材也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教师预设的这些情境中触景生情,唤醒内心情感,从而达到深化认知的作用。
五、初见成效,育人根本
情感教育在语文复习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渗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在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中有了自己的情感参与、情感体验,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协调发展好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觉,更加投入,从而学习效率倍增。
初三了,教学质量很重要,但育人却是百年大计。教师要把教学质量和育人相互结合起来,依据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