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实践的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研究
2018-05-26陈志丹
陈志丹
[摘要]本文基于虚拟实践,对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展开了全面的研究,首先阐释了网络社区的种类及其互动主体,通过任务驱动、信息驱动、论题驱动说明了网络社区的互动结构类型,进而结合其互动过程,分别从身份构建与验证、话题产生与讨论两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互动机制,试图挖掘其机制变化影响因素,探索出网络社区中互动机制的所存在的规律。
[关键词]网络社区;互动机制;特结构类型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075-02
基于虚拟实践研究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网络社区是推行有效管制的关键主体,当前,大多数政府部门构建了群众在线问政的公共账号,以此来促进政府与百姓的有效沟通,网络社区的积极作用正在不断显现。故此,探究网络社区中的互动机制对于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其次,网络社区已成为广大群众表达自己真实声音的主要路径及宣泄压力、畅所欲言的重要场所。对此,全面分析网络互动社区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群众的真实意见与想法,进而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迎合民意的决策。最后,青年人近年来已成为网络社区中的主要群体,不管是在网络社区的结构、交流中,还是传递新闻、提出倡议当中,均无法避免的印上了年轻人的标签,这些标签定会投放到实际的政治生活当中,对此,对网络社区中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能够全方位的掌握广大群众的政治取向。
一、网络社区的种类及互动主体
(一)网络社区的类别
实际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则、标准来对网络实施分类整理,依据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与特征,可网络中的社区大体上分成网络论坛、新闻事件探讨专区、用户讨论专区、网络聊天室以及游戏群组等。上述这些都是网络社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关基础类型,其中部分社区不仅具有异时的互动功能,同时又可以实时交流。并在其基础上,已有的网络社区又开发出各类专业化的网络互动社区及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网络社区,为众多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互动平台,促成更多全新互动关系的建立。
(二)网络社区互动主体
(1)提议者:提议者的建议与信息形成了具体讨论话题的直接来源,其在网络社区当中的互动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提议者通常也可将其理解成发起人、组织者,一般情况下包含猎奇人、幸运人、利益关系主体及相关活动开展者。(2)重要信息拥有者:这部分人将直接决定着事件最终的进展方向,其中主要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网络社群建议领导以及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政府有关部分通常拥有最新鲜的咨询及权威性的重要情报,社群建议领导及特殊能力人则有着专业性的知识及主宰网络舆论方向的作用。(3)普通网民:在网络的各个社区当中,众多的普通网络用户常常是正义的发言人,他们的相同的意见的呼声越高的代表性观点可以影响到某些法律案件的最终判决。但与实际生活不同的则是个人的行为逻辑,许多人都与网络事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或是并没有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但却仍然愿意为了伸张正义而努力,帮助更多受害人。
二、网络社区的互动结构类型
(一)任务驱动型互动。在结构良好、管理行为规范的网络社区当中,协调人际关系通常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通常出现较多的是具有明显目的性的或是任务驱动性的网络社区,例如大型的网络游戏内部组织系统、各种网络团购网等。比如在大型的网游中,其内部人员组织最高层级称为会长、进而从上往下按等级排序为副会长、职业组长、小团队负责人及普通游戏成员,因而构成了金字塔的矩陣式结构。成员之间的层次与互动组织相对于科层制度显得更加灵活与人性,但严谨性的工会体制及明确的权利分配有效加强了内部结构的组织层次特征。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通常有着不同程度的保守性与稳定性,并随着成员的自由出入情况来不断调试整体的布局,但当最初原定目标无法实现时,则会自动解散相应的组织。
(二)信息驱动型互动。圆盘螺旋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依托于网络共享信息技术,最初的构成时期,个体无法按照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去选择合适的互动对象,而详细的标准则按照平台的具体情而制定。随后,参与者相继与自己的朋友圈确立了长期有效的沟通关系,并不断在朋友的基础上,结识更多交流对象,充分拓展了自身的交际圈。由此能够明显看出,最初所建立起来的结构与同心圆形结构相类似,但后续出现的结构则打破了原有地区、职业等方面的限制,进而使其更加复杂多样,最终形成宇宙式的星际系统。这种结构最为常见的则是人人网,利用这一有效平台,网络用户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相同班级、相同学校的好友,大多数情况下为同学间的互动。这种星际结构属于一种由多个中心组成的结构系统,每个网络用户即影响着互动圈,同时又作用于此。
(三)论题驱动型互动。论题驱动型互动结构一般情况下在网络中论坛内出现,当具体议论话题出现的同时,经常会迅速形成不同观点的互动圈,构成基于同一话题而出现不同观点的多中心结构。网民针对这些中心相互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相关话题的提出者往往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四)网络管理模式。虽然网络社区的管理模式不属于其互动的结构类型,但却是影响互动的关键性要素,在不同的网络社区当中,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即网站的建设者及系统运行的管理人员,他们拥有最高权力,但通常这些管理者由网络社区的主办方及工作人员充当,并不参与相关的社区互动。管理人员统筹下的各个社区的负责人,可以管理自身所负责板块的内容,在社区的实际互动当中,个人的语言行为将会对管理人员及各个板块的负责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以上几种结构中只有被纳入到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才能真正具有重要意义。
三、虚拟实践下的网络社区互动过程
(一)有组织条件下的社区互动。在有着具体目标、组织严谨、规范管理的成熟网络社区总,互动的过程中通常是井井有条的按照具体的计划所进行,一般情况下,上级领导人员在确立具体目标并其转达给各个结构中的骨干精英,随后由技术精英制定根据上层下达的目标,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将其在上传到领导层进行审核,与领导共同协商。上级领导有时会直接将自己的脑海中的方案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并寻求他们的意见,获得更多人员的支持。在方案敲定后,目标与方案中的所有内容会全部向成员公开,并征得他们的对其的建议。在前期所有工作准备完善后,开始正式实施,将最终的方案的实行效果反馈到上级领导层与技术骨干。但,这样层次分明的组织当中,互动也并不是完全单方向的,有时基础层的成员也可以将自身的观点直接系那个最顶层反应。总体而言,一个较为规范性的组织结构当中,网络互动社区大多数都是科学高效的,更加具有组织性,方便管理与控制,不仅有着具体的框架及程序,同时又能充分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二)无组织条件下的社区互动。在无组织的情况下网络互动却是一种正常运行的状态,但这样的情况并不能完全说明不同个体间无法有序进行互动,在特殊情形下,他们之间可能有着相同观点,且会在同样想法的驱使下采取步调一致的集体行动。在没有提前任何组织的状况下,一个整体、完善的网络互动社区通常会经历议题诞生、话题提出、意见整合及统一行动四个阶段。网络社区当中的互动往往是以公众话语空间的具体话题为引导线,只是单纯性的拥有话题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因为其可能随时随地被其他类型的话题讨论浪潮所覆盖,因此,重要的是应让具体话题可以迅速地进入到大众的视线当中,引起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进而形成全民性的热点话题。在参与各主体互动的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各类不同意见开始向同一方向聚拢,并促使网络们实施统一行动,例如共同人肉、网络为其发声、线下联络等。
四、基于虚拟实践角度的网络社区互动机制研究
(一)身份构建与验证机制。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之间所产生的互动通常建立在亲属关系、地域位置、工作圈的基础上,这样的人际关系经常也将直接的形成了人们建立利益关系网。但这种带有强制性色彩的关系,实际上却有忽视了不同个体间文化程度、实际年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在网絡社区中,却能够按照区具体的个性化标签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的实际需求,进而构成了若干个小团体。在这其中主要包含两方面意义,一种是熟练应用网络社区团体整体上会共享某些特征,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网络社区中的年龄分布通常在20岁到35岁之间,超过80%的比例,20到25岁之间的网民达到45%,18到30岁之间的网民则占据31.1%,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网络有着一定的依赖性,且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勇于发表自身的言论。第二种则是根据相同标签或是规律,让不同功能的各个网络社区将众多网民进行科学的分类与整理,且在网络社区中,人们通常在情感或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建立起联系,这也是网络社区中互动机制具有明显去除利益化特点的因素所在。
(二)话题产生与讨论机制。在网络社区中所形成的讨论话题与机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以往,信息的传递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某个话题通常只是由相关利益的驱动下而产生的。而作为议论的传统媒体有缺乏有效资源,容易被相关利益方所影响。但在网络社区当中,只要具有网络设备及能够使用的网络,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的利用各种方式提出讨论的话题,只要能够引起网民的关注与讨论,便能形成具体的议题,参与讨论的人数也会不断增加。
五、结语
网络社区的出现,为当代大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互动平台,本文通过对网络社区的类型及互动主体的分析,总结出其互动结构的主要类型,进而根据其互动过程中的相关特点,详细分析了虚拟实践下的网络社区互动机制所发生的改变,以此来挖掘促使互动机制构建及所发生转变的根本影响因素,从中总结出网络社区与现实交流中存在本质区别,进一步明确两者间存在真实关系。
参考文献:
[1]谢静.虚拟与现实:网络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互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
[2]周翔,张小雨.网络社区互动参与主体因素与调控分析[J].新闻界,2012(18).
[3]周智勇,陈仕品.微博虚拟学习社区互动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