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不良心理反应及矫正
2018-05-26许长玲
摘 要:高三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升学竞争激烈,各种压力增大。人在应激状态下,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会相应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积极的心理反应有助于维持应激期间的心理平衡,消极的心理反应会导致个性的不良发展。
关键词:高三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矫正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2
作者简介:许长玲(1969—),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长,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学生考试心理焦虑及对策。
一、高三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
1. 嫉妒心理较以往明显增强
因学业竞争加剧、考试的淘汰性存在,一部分学生嫉妒心理加强。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承认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别人明明成绩好,进步大,却视而不见,不予承认。约有40%的学生有此心理。二是贬低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谈话中我发现约有一半的学生把别人的成绩、进步的取得说成是偶然的、投机的。三是对成绩、进步比自己大的人表现出整体的怨恨。谈话中我发现许多成绩中等的学生不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也不愿与成绩好的为伴;常受表扬的学生很孤立。
2. 自卑心加重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他们知道只有一部分同学能进入高等学校,而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眼看高考在即,又无力在短期内赶上,便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调查发现有33%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这部分学生,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结果越比越泄气。有37%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觉得处处低人一等,甚至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认为自己“很难成功”,从而轻易放弃。有些学生也试图想成功,但由于内心总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不相信自己的力量,限制了正常的发挥,结果自然失败。
3. 考试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我通过问卷、个别交谈及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考试焦虑情绪,有严重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约占27%。这些学生一到考试就情绪紧张,不能集中精力复习,情绪烦躁,记忆力差,思路混乱。考试中,他们心慌手颤,一见难题就发懵,头脑中反复萦绕一些与答题无关之事,如考砸了怎么办等问题。这些无关的念头,赶也赶不走,根本理不清所要回答的问题,当然考不出应有水平。
二、矫正方法
1. 关于嫉妒心理的矫正方法
(1)加强理想和世界观教育。嫉妒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是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制约的。嫉妒恰恰是偏离了正确方向的自尊心,是畸形的自尊心。心有嫉妒之人把“自尊”理解為高高凌驾于别人之上,只能自己超过别人,决不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嫉妒心强的人只有逐步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与别人和平共处,才能把别人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变为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2)冷静、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学生要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进行心理“互换”,与人为善,尊重、理解别人。
(3)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中去。培根说得好:“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通过意念转移,学生可以有效地克服嫉妒心理。
2. 关于自卑心重的矫正方法
(1)尽量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刺激。教师努力为自卑的学生创造温暖、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家长、教师对学生的不足不要一味消极批评、斥责。同学间要提倡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消除幸灾乐祸、嫉妒、嘲笑的不良风气。
(2)强化学生的优点。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尤其是要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如人处”和“过人处”,树立“勤能补拙”的信念,学会“扬长避短”的策略,大胆实践,终能成功。
(3)指导自卑的学生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在遇到挫折时,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辩证地看问题,对失败进行客观的归纳,形成“合理化”的认识,促进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平衡。
3. 关于考试焦虑的矫正方法
(1)创造和谐适度的学习气氛,抵制不良舆论风气的影响。首先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转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观念,同时抵制社会上不利于人才成长的舆论风气,转变“上大学是唯一成才之路”的片面认识,减轻社会对学校的压力。
(2)调整期待水平,正确对待考试。研究表明:过高的期待水平,会给学生造成较强的心理压力。为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教师和家长必须调整期待水平,使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如果学生能把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机会,就会平常待之,镇定自若;相反,若把考试作为成“龙”、成“虫”的赌注,就会如临大敌,紧张焦虑。
(3)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应试准备。教师加强对学生考前指导,让学生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这对防治考试焦虑也有很大意义。
经过对症处理,高三学生不良心理得到了矫正,大部分学生心静气平,情绪稳定,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一年学业。一些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当然心情愉快,一些落榜的学生也能正确面对现实,无憾无悔。
参考文献:
[1]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