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精神”与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养

2018-05-26徐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红船精神辅导员

徐蓉

[摘要]本文从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入手,阐述了“红船精神”与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并从职业成就感提升、职业能力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等三个方面对如何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培养辅导员合理职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红船精神”;辅导员;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044-03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日常事务管理和成才发展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强化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属性,凝练和形成辅导员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更好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社会价值存在的反应,“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就是一般价值观在辅导员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引导辅导员个体对这项工作的选择与评价,决定了辅导员对职业的选择和发展,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职业行为,并能满足辅导员自身一定的精神、物质需要的稳定观念系统。

二、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一)职业认同感偏低。现在的辅导员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让辅导员感觉到身心俱疲。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普遍偏低,只有20.6%的辅导员表示有强烈的职业幸福感,63.5%的辅导员表示偶尔会有幸福感,但不经常,15.9%的辅导员表示从未或基本没有过职业幸福感。有52.4%的辅导员表示经常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希望能够适当减轻工作量。在辅导员职业定位的调查中,甚至有22.2%的辅导员把自己定位成“全职保姆”,有23.8%的辅导员把自己等同于“普通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偏低也成为辅导员职业稳定性不高、职业成就感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目标模糊。调查发现,大部分辅导员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谋生的层面上,对辅导员工作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热情。34.9%的辅导员明确表示不会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选择,有好的机会就会转岗或跳槽,36.5%的辅导员表示先有个饭碗再说,走一步看一步,只有28.6%的辅导员表示愿意做个资深的专职辅导员。在对辅导员职业上升空间的调查中,60.3%的辅导员认为职业上升空间比较小,31.7%的辅导员觉得该职业基本没有上升空间,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只有7.9%的辅导员觉得职业上升空间比较大。调查发现,只有19%的辅导员做过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69.9%的辅导员表示只有大概方向,但从未仔细规划过,11.1%的辅导员从未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

(三)价值取向趋利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并出现了趋利化倾向。61.9%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薪酬不高,34.9%的辅导员觉得薪酬太低,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只有3.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待遇比较高。在职业选择动机上,“利他奉献”让位与“物质保障”,有48.7%的辅导员表示比较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有30%的辅导员将利他奉献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他几个排名靠前的因素分别是“自我发展”、“个人兴趣”和“创新挑战”。

三、“红船精神”与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2005年6月21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文章高度概括了“红船精神”的内涵,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与辅导员职业价值取向中的成就感、利他奉献、自我发展等维度高度契合,以“红船精神”引领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养,既是对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内涵的丰富,也是在辅导员价值观培养途径上的一种创新。

(一)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对接首创精神。辅导员工作的稳定性取决于对该职业的认同感以及从职业中获得的成就感,而认同感和成就感多归结于该职业的育人功能,比如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的改善等,然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其脱离不开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要达到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改进方式方法,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和技巧性,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新的生命力,这与“红船精神”的核心“首创精神”即创新精神是高度契合的。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激发辅导员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才能让辅导员更容易从工作中获得胜任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从而提升职业的幸福感。

(二)利他奉献和社会贡献对接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群体的凝聚力、和谐的人际支持网络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素,爱岗敬业、奉献社會的优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利他奉献”成为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维度,尤其是年龄偏长的辅导员对工作奉献性的关注度更高,这与“红船精神”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所传递的精神主旨是一致的。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加强辅导员社会责任感和优良职业道德的培育,能使辅导员职业价值趋利化倾向有所缓解,从而增强服务和奉献意识,对职业活动中的价值冲突进行有效自我调节。

(三)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对接奋斗精神。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和内在体验的影响,工作倦怠感和职业认同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能让辅导员从被动工作向主动工作转变,从而获得职业价值的全面实现。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挖掘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完善自我的职业源动力上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教育,在对自我进行科学合理认知定位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并最终落实到自我成长与价值实现的行动中去,能让辅导员队伍在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四、“红船精神”引领下辅导员合理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以首创精神为驱动,创新学生工作方法,提升职业成就感与自豪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辅导员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让摆脱“生活保姆”的尴尬定位,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提升对职业的认同感。

1.构建“立体化”学生管理框架

公寓管理自治化,为学生管理注入“新力量”。建立以“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楼长—层长—寝室长”为主线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系,通过把党员之家建在公寓,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党建工作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生服务窗口化,为辅导员减压拓展“新途径”。通过成立学生服务大厅,将评奖评优、奖助勤贷、招生就业、心理咨询、教学事务、日常通知等服务功能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和梳理,对同类问题采用相同的程序解决,实现学生事务的一站式管理服务模式;教育管理全员化,为师生交流搭建“新平台”。通过专业老师进公寓答疑、思政教师进公寓值班、专业社团进公寓开展活动等方式延伸师生交流平台,充分挖掘公寓思政教育、专业教学第二课堂的功能,弥补辅导员、生活班主任对学生专业学习指导不够的缺陷。

2.推广“走动式”学生工作模式

“走动式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管理大师彼得思与沃特曼在1982年出版的名著《追求卓越》,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去,就是指要经常性地深入学生、走近学生,在“走动”的过程中搜集最直接的信息。走进课堂,与学生同学习。以“一对多”的方式在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开设辅导员“谈话课”,在“畅谈”和“闲聊”过程中交换思想、在思想碰撞中引发思考,最终达到谈话有形、教育无痕的目标;走进宿舍,与学生同生活。辅导员进驻公寓办公,通过经常性地走访和“零距离”的交流,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实现学生工作重心下移;走进“第二课堂”,与学生同成长。辅导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社团活动、组建学习小组、组织文体活动、指导社会实践等形式参与到“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去,拓展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二)以奋斗精神为激励,培养职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精神在于探索。辅导员只有在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激发职业潜能,以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去实践、去追逐、去超越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推动职业化发展。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等九方面的职业功能和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趋势下,要积极引导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除了自身的学习进修外,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培养机制,为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提供平台和机会。要通过建立上岗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专题研修、学历学位培养在内的教育培训体系,将辅导员教育和培养制度化、常态化;通过组建一支包括思想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资深辅导员在内的专业师资队伍,把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经验传授充分结合起来,对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等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

2.通过实施绩效考核,激发职业内驱力。如果一个职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必然就会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辅导员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是职业发展的内核,科学完善的辅导员考核、晋升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将自我评价、院系评价、学生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充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素质与工作实际成效有效融合起来,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辅导员工作成绩,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升、工资待遇等相挂钩,进而使辅导员自觉自愿地提升胜任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3.通过明晰工作边界,增强职业认同感。辅导员工作的“多和杂”是导致辅导员缺乏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原因,要通过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理顺辅导员岗位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改变辅导员随意性、机动性强的工作状态。同时要积极引导辅导员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使辅导员岗位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可以毕生从事的职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

(三)以奉献精神为感召,培养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更应该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努力打造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队伍形象。

1.乐教敬业,奉献社会——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高校辅导员只有把学生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乐教敬业,才会以一种愉悦、热爱、积极的心理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会珍惜自己的职业,才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因此要把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打造优秀的辅导员形象作为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突破口,要通过明确职业角色定位、优化思想政治素质、合理树立忧患意识等途径帮助辅导员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惑,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使辅导员对教育劳动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

2.团结协作,和谐包容——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工文化。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抓手,激发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内在潜力。通过成立学研小组,着力构建专业化模块学习体系,充分发挥团体优势,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文化,加强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辅导员队伍战斗力;通过落实每年读一本好书、发表一篇文章、参与一项课题、上好一门课、与每一个学生至少谈话一次的辅导员“五个一”工作要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辅导员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辅导员之家”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户外拓展,努力营造奋进向上、团结协作、积极健康的团队氛围,使輔导员个人文化的内驱力指向组织文化目标,增强辅导员群体的凝聚力,积极构建辅导员稳固的人际支持网络。

3.自信乐观,谦虚包容——打造健康的职业心理和工作心态。健康的职业心态可以引导辅导员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采取更积极地态度和处理方式,乐观主动地看待工作的价值,建立自己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固化为积极的人格特质,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音乐治疗室”、“舒压室”等硬件建设和经常性的谈话交流、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软件”配合,帮助辅导员及时舒缓工作压力、打造健康良好的职业心态,让他们可以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学会理性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会用正确方式排解负面情绪,实现辅导员职业心理优化。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王珊,马莹华.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3]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4]汤姆·彼得思,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5.

[5]张利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J].科教导刊,2013(1).

猜你喜欢

职业价值观红船精神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