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联合脾氨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
2018-05-26黄东辉蔡伟霞
黄东辉 郭 瑜 蔡伟霞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畸形增生性传染病[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同时在患者血液检测中,患者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素、EB病毒特异性抗体[2-3]。阿昔洛韦是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主要用于病毒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脾氨肽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主要针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4]。本文将研究阿昔洛韦联合脾氨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其对EB 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儿科诊断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27±1.27)岁;发热51例,咽峡炎57例,淋巴结肿大52例,肝脏肿大25例,脾脏肿大2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7±1.9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1±1.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儿家属均填写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医学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5]:①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咽峡炎,以上临床症状至少符合3项;②血液检查中异型淋巴细胞为总体细胞数的10%以上或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109/L以上;血液中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为阳性;排除患者有其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或者急性疾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
1.3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支持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大同五洲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123,10 mg/kg,静滴,Bid)和脾氨肽(浙江丰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214,2 mg/次,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仅使用阿昔洛韦(大同五洲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123,10 mg/kg,静滴,Bid)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以及EB 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基础支持治疗:对患儿采用退热镇痛药物,止咳药物,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发现患者心功能以及肝肾功能异常,及时进行保肝以及保心治疗。
1.4 疗效评价[5]
患儿以上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血液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同时观察1个月未出现复发情况为治愈;患儿以上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血液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为好转;患儿以上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好转甚至恶化,血液检查各项指标无好转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汇总分析。对患者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抗体滴度水平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观察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30,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
两组患者经过一个月治疗,治疗组出现腹泻1例,恶心2例,皮疹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3例,恶心4例,皮疹3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 [n=30,n(%)]
2.3 两组患者EB病毒特异性抗体和EB病毒核抗原阳性率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血液检查,治疗组EB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和EB病毒核抗原阳性患者分别为5例和21例,对照组EB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和EB病毒核抗原阳性患者分别为14例和28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EB病毒特异性抗体和EB病毒核抗原阳性率对比 [n=30,n(%)]
3 讨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发于儿童,其发病趋势有日益加剧之时,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好发于儿童3~6岁[5],本研究选取患者平均年龄为(5.27±1.27)岁,与文献报道一致。目前认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于EB病毒感染所致,少数患者可由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腺病毒、肝炎病毒、HIV病毒等感染所引起[6]。该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采用对症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疗,例如阿昔洛韦、干扰素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咽部病毒排放量[7],降低患者的不适症状,同时对发热,肝功能异常、脾脏肿大患者积极进行基础治疗,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患者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8]。该病的预后大多数患者较好,病程一般为2~4周,有些患者低热、乏力、病后软弱、淋巴结肿大等临床体征可延绵数月或数周,甚至迁延数年之久。针对此病的抗病毒治疗通常采用阿昔洛韦等药物,阿昔洛韦是一种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9],阿昔洛韦可以干扰病毒DNA多聚酶的合成[10-11],继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经过复制增长的DNA链相互结合,引起DNA链的进一步延伸中断,进而降低病毒的复制进程[12-13]。脾氨肽是一种新鲜猪脾脏中提取的多肽及核苷酸类物质,是一种免疫调节剂。据文献报道,猪的基因编码是所有哺乳动物中与人类最为接近的动物,所以该品与人体的亲和力较好[14]。脾氨肽主要用于治疗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支气管炎、重症带状疱疹及牛皮癣等[15]。据文献报道,脾氨肽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对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脾氨肽能通过增加CD3细胞的数量,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另一方面脾氨肽能使CD4/CD8比例恢复正常,调节失衡的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脾氨肽还可以调节失衡的Th淋巴细胞,使机体Th1/Th2的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16],通过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恢复,患者对病毒的抵抗作用将会增强,进而产生更多的特异性抗体。同时,在人体免疫力增强的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相应降低。
通过研究发现,阿昔洛韦联合脾氨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显著,相比单一使用阿昔洛韦,患者治愈有效率明显提升,同时从不良反应情况的统计结果来看,联合使用阿昔洛韦和脾氨肽组患者和单一使用阿昔洛韦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类似,其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所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联合使用阿昔洛韦和脾氨肽组与单独使用阿昔洛韦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相同。所以加用脾氨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全可靠。同时,从患者的EB病毒特异性抗体和EB病毒核抗原阳性率对比情况来看,联合使用阿昔洛韦和脾氨肽组患者EB病毒特异性抗体和EB病毒核抗原阴转率明显提升,提示患者血液中的EB病毒数量明显减少,患者病毒的复制过程正在被有效抑制,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阿昔洛韦联合脾氨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显著,可提高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阴转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 静,黄春平.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121-122.
[2] 余 淋.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2):408-409.
[3] 梁少媛,唐敏贤,陈广道.EB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病毒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78-280.
[4] 张 琳.两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9):1142-1144.
[5] 胡亚美.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 陈宏君,黄翩翩,贾晓云.阿昔洛韦与α-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4):2674-2676.
[7] 杨 佳.抗病毒药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的Meta分析[D].泸州:泸州医学院,2014:1-54.
[8] 陈 俊,季 鹏,赵劭懂,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联合应用热毒宁和阿昔洛韦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8):3103-3107.
[9] 张其相,张建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36):5080-5082.
[10] 张国明,韦广莹,李 踔,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急性肝炎一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现代医院,2016,16(9):1272-1274.
[11] 张俭俭.异甘草酸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2):171-173.
[13] GIANELLA S, MASSANELLA M, WERTHEIM J O, et al. The Sordid Affair between Human Herpesviru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 J Infect Dis, 2015, 212(6):845-852.
[14] DE P M, O'BRIEN K, FAHEY T, et al. Antiviral agents for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glandular fever)[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 12:CD011487.
[15] CHEN C Y, HUANG K Y, SHEN J H, et al. A Large-Scale Seroprevalence of Epstein-Barr Virus in Taiwan[J]. Plos One, 2015, 10(1):e0115836.
[16] ONO S, KOBAYASHI T, NISHIO K. A Case of 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 During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aused by the Epstein-Barr Virus in a Young Woman[J]. Kansenshogaku Zasshi, 2016, 90(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