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视阈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路径探析
2018-05-25倪颖
倪颖
[摘要]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为处理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围绕“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师生关系呈现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生活、坚持以情育人这三大特征。借鉴诺丁斯关心教育方法,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对于构建师生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诺丁斯;关心教育;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_5918(2018)01-0103-03
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师生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重新审视并构建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将关怀伦理学与学校实践相结合,针对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的弊端,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的教育理念,恰好为处理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内涵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主要包括:
(一)关心的内涵。诺丁斯在《关怀:女性气质的道德教育方法》(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书中首先介绍了“关心”(caring)在通用英文词典中的解释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engrossment)”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
区别于传统,诺丁斯认为,关心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与个人品质,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接触。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双方必须满足这些条件。用公式表示为:“(1)A关心B;(2)A发出与(1)相符的行为;(3)B承认A关心B。”其中,关心者要具备以下两大特征:一是投入,指关心者全身心且无条件地关心被关怀者。二是动机替代,指关心者感受到去帮助被关心者的渴望,将动机转向他人及他事。作为被关心者,通常会有接受、认可、反应等意识特点。被关心者只有通过积极的回应来承认关心者的关系,关心关系才能成立。
在教育中,关心不仅是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关注,更是内在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人与外在生命的一切关系中,彰显着人文关怀。
(二)关心的目标。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说道:“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并且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接受和认同,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乏,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这样的人也是危险的。”
在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中,学校是关心学生且教会学生关心的中心。她认为,既然人具有多种兴趣与能力,那么学校就不能将学术作为重要目标,应该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与潜能,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与关心。由此,诺丁斯提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并建议围绕着关心来开展教育活动,将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关心的内容。在过去的时间里,人们认为人人享有同样的普通教育就能够实现关心的公平和正义,关心教育的内容即普通教育的满足,这样的关心是真正地对下一代的关心。然而,对于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而言,这种施予人人的教育,却又产生了非关心的性质,人们盲目追求所谓的特权知识,却忽视下一代不同的特长与能力,不仅如此,还通过所谓官方的评价,对每个孩子的智力、能力等草草决断,如此一来,追求精英知识的孩子受到了社会的肯定,而没有掌握精英知识,但在其他方面有所特长的孩子,却被定位为没有美好未来的孩子,体力劳动被否定,选择性教育被拒绝,差异性的下一代被统一的模式教育着,并被动地接受着教育的成果。对此,诺丁斯认为应该改革教育的主要内容,基础学科的教育虽不可或缺,但不应置于教育的主体,道德教育、兴趣教育等则应该被重视,孩子们应该有权在各个领域内有所发展。
诺丁斯主张围绕“关心”的主题来开展教育活动,在关心主题的课程设计上,从关心自己开始,由己及人,由人及物。
(四)关心的连续性。关心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以及课程的连续性,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
目的的连续性是将学校作为关心的中心,将道德目标置于首位并不妨碍学校其他目标的实现,以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为终极目标。场所的连续性要求学生们通过长时间在固定的区域中学习生活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人的连续性是指师生关系的连续性,通过同一个教师与学生长时间的配合,增加了解,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课程的连续性是指围绕关心主题组织课程。理想中的课程应该充分重视人类能力和智力多样性,显示我们对人类不同能力的关心与尊重。
二、关心教育理论指导下师生关系的特征
在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中,师生关系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坚持以人为本。由于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关心教育理论倡导师生关系的构建从人的需要出发,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以人为本。
首先,尊重人的差异性。諾丁斯强调平等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在她的理论中,“一项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应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不应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企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而应教育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
其次,尊重个人的价值与需要。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一生需要关心与被关心。关心自己又是关心的起点,倘若一个人连自己都漠不关心,何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呢?同时,她追求教育民主与平等,摒弃精英主义的教育传统,学生不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完整的人;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权威者与控制者,而是一名注重学生成长的关心者,倡导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
(二)坚持贴近生活。诺丁斯认为以往的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一方面,脱离了丰富文化的教育陷人了纯粹的形式主义之中。另一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处于任人摆布的状态。因此,她主张将师生关系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交往和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又养成学生的关心习惯。教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过程中应该引人时事主题,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触社会,贴近生活,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对该关心的人流露真情实意。因此,这个“实践”是关心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坚持以情育人《关心教育理论认为情感高于认知,它将情感问题提到重要位?,倡导师生关心关系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从道德行为中排除思考和推理。这是因为,没有认知将陷人平淡无味的情感;没有情感,人们将走向自私自利或麻木的理智。在我们关心时,我们需要利用推理来克服冲动,我们需要利用思考来更好地为我们所关心的人和事服务。关心教育理论重视情感,要求从小教会孩子尊重自我及他人,尊重社会及自然,成为关心者。它让教育变得丰富而鲜活,真实而人性。
三、关心教育理论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构建方法
在诺丁斯关心理论的背景下,榜样、对话、实践、认成为构建师生关系的四大方法,而对话和实践则是重中之重。
(一)榜样。这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往往会遇到比书中道德案例更为真实、更为复杂的道德选择,那么教师在这种具体情境下的态度、行为将远远胜过口头的灌输。通过教育者身体力行地表达关心理念,学生的关心经历将日益充实,有利于学生将接受到的这种伦理关心的经历内化进其意识,并运用于其育行之中。
(二)对话。教育者需要平等地与学生交往,采用对话的方式,而不是居高临下训斥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面对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能再用简单、粗暴、行政式的管理方式,必须了解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这里的平等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在如今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平等对话的平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了很大的扩展。
新平台之一:网络。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大学生群体更加容易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吐露心声。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开展网络交往活动。
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依托如QQ、Blog、校园BBS等及时传递学生心声的新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将思想教育内容巧妙地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比如,利用网上论坛就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与他们展开讨论;又如,高校可以在网上开辟专栏,将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报告、讲座等放在网上供学生学习。再如,可以将党建活动引入网络,建立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过网上支部生活,开展网上谈心活动。
其实,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互联网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政教育手段。网络论坛的匿名性,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淡化”了受教育色彩,实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的对话与互动。
新平台之二:学生组织。
班级、党团支部、学生会等都是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组织,也是实现教育双方平等交流的良好载体。
班集体是学生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发生密切联系的场所,也是个人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加强班级建设,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可以增强同学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
党团组织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和组织保障。然而,党团支部的活动一般还局限于政策学习、党员发展与评议等常规性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单一使党团支部丧失了活力。所以,创新研究生党团支部的内容和形式十分必要。在内容上,强调党团工作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在形式上,避免党团活动娱乐化倾向,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服务中长才干,添动力。
学生会是党领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利用学生会及其他社团组织关心大学生群体,则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学生会及社团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成员基本都来自于各个不同的院系、专业,信息量也会随之增多,传播速度随之加快,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二是活动方式灵活丰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辩论等活动为教育者搭起一座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桥梁。
(三)实践。诺丁斯认为,在竞争残酷的当今世界,每一位老师都有关怀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使学生在被关心中学会关心,关键在于师生的共同实践。当前高校中关于关心的实践活动组织的并不少,但往往这些活动过了就结束了,没有人认真反思活动的意义,关心的实践活动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作为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一方面了解社会、接触现实、转变思想、接受教育、动手实践、增长才干,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感受更真切、更实在的启迪和震撼,就此产生的师生情感才可能更长久、更可靠。
总的来说,可以通过这样几种实践形式来建立师生关系:
第一,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在培养大学生学术兴趣的同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者通过发挥科技创新活动的德育功能,往往更容易走进学生心里。
第二,社会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支教、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大学生走近社会,贴近生活,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实现自身价值,在实践-认识的循环中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三,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工作报酬的活动,本质上也属于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勤工俭学,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认可。所谓认可是指作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发展性评价,当然这要求教育者对学生个体有着充分的了解,对于具体情况有着准确的判断。在这个“认可”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更好一点的“自我”的角度,关心学生行为的动机,并展开这样的对话:“我知道你试图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由此来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不赞成你的做法,但是肯定你的动机。这样,学生的反应会是比较放松和积极的。教育者这样做应该是出于对学生的关怀,而不仅仅是一种谈话的方式或策略。只有师生双方深深信任,相互接纳,确认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自我,关心性的评价才能起到发展性评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el.Noddings.Starting at Home:Caring and Social polic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2]諾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任东景.后权威时代高校师生关系困境的哲学透视及其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