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8-05-25刘若李道和
刘若 李道和
(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330045)
1 江西省茶叶发展现状
1.1 茶叶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2016年,江西省茶叶总产量为5.8万t,与2015年相比增加0.73万t,同比增长14.4%。2016年全国干茶产量约为244.5万t,江西茶叶所占比例为2.4%,较2015年2.2%相比增长0.2%。截止到2016年底全省拥有省级无公害茶叶基地77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和产品分别有43家和169个,茶产业已成为江西省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产品数最多的产业。
2016年,婺源、遂川、修水、浮梁、九江市(不含修水县)五个主要产区茶园种植面积57 700hm2,同比增长14.7%,干毛茶产量39 248.3t,比上一年增长3 818.3t,占全省总产量的67%。“四绿一红”(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宁红茶)占据江西茶叶品牌主要市场,与其他品牌逐渐拉大差距,发展优势日益凸显。
表1数据显示,婺源县茶叶总产量、产值位列五个主要产茶县第一,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16年,婺源县茶园面积1.2万hm2,采制茶叶1.61万t,增长5.9%,其中:名优茶1 860t,产值4.42亿元;大宗绿茶14 240t,产值2.41亿元。加工贸易量6.1万t,增长7.6%;茶产业实现系列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13.8%;出口创汇4,800万美元;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 049元,人均增收341元。浮梁县到2016年底茶园面积10 000hm2,茶叶总产量7 034t,综合产值9.1亿元,茶农人均涉茶收入8 310元。
1.2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5~2016年,江西省级财政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1亿元支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建设,借助“四绿一红”品牌整合的优惠政策,各地分别出台了相应的茶叶品牌整合实施方案,主要在茶叶市场开拓、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优惠政策的指引下,茶叶市场形势好转,茶企积极性提高,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1.3 多元化营销模式发展
调查显示,2017年江西茶叶市场高档茶价格平稳,销量略减,各个品牌中低档茶的价格差距进一步缩小,价格略升,销量增加。中低档茶依旧是普通大众消费的主要茶叶产品。
受“互联网+”等创新营销模式的影响,茶叶产业经营模式开始多元化,新的商业模式被不断引入,淘宝、微商等多种销售渠道不断被优质茶叶供应商利用,线上线下企业融合速度加快。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被茶叶市场吸引,茶产品创新空间也有所扩大,茶叶市场将更加细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江西茶企结合实际情况也不断挖掘新的营销策略。
1.4 品牌价值逐年提升
从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江西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价值整体都在提升,其中品牌价值最高的庐山云雾,2017年品牌价值19.91亿元,排名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22名。排名较后的宁红茶,2017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2.49亿元,排名第50名。浮梁茶2015年品牌价值12.14亿元,排名第40名,2016年品牌价值提升到14.56亿元,排名第34名,排名上升6位,2017年上升到第30名。婺源绿茶品牌价值从2015年的排名第38名,上升到2017年的排名第34名。狗牯脑茶品牌价值从2015年的排名第43名,上升到2017年的排名36名。“四绿一红”与普洱茶的品牌价值60亿元相比,相差悬殊,振兴江西茶业仍任重道远。
表2 2015~2017年江西主要茶叶品牌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
2 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茶叶产业仍然存在“小、杂、弱”等问题
2.1.1总体规模偏小
尽管近年来江西茶园种植、采摘面积都在持续增加,但目前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总面积和总产量皆在全国排十位之后。图1数据显示,与其他产茶大省相比,2016年江西省茶叶产量约为福建的1/7,只有周边省份湖北、湖南、浙江、安徽的1/4~1/2。
2.1.2 品牌多而杂
江西省目前仍拥有七百余个茶叶品牌,品牌质量参差不齐,管理复杂困难。近年来江西省虽然在坚持“以区域整合为基础、以省级整合为目标、以企业运作为主体、以政府扶持为推动”的原则,按照市场规律,持续推进“四绿一红”品牌整合,但仍然存在公共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对区域品牌的投入强度不大等现象。
2.1.3 茶叶企业实力不强
江西省茶叶企业总体实力不强[1],没有对茶叶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名茶少,使得江西茶叶品牌没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缺少在茶叶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茶叶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品牌不强、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低和竞争力低下等问题突出。
注: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全国数据整理
2.2 茶叶平均产量低,产业相关技术落后
近年来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但是茶叶平均产量低,全国及主要产茶省份的单产见图2。2014年,江西省茶叶平均单产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7%,与平均单产水平较高的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南省相比较,单产只有广东省的42%、福建省的46%和湖南的48%。相关的茶叶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茶叶的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服务能力等都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迅速的变化要求。目前江西省大部分茶园普遍存在缺乏科学规划、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
茶叶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设备、加工技术方法,市场上更新的标准化种植、管理、生产等措施没有被推广学习使用,特别是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尚未建立,导致茶叶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茶叶生产加工成本得不到压缩,产量未能实现大幅度提升。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作者处理
2.3 产品质量不高,行业管理较为粗糙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江西省的茶叶生产成本主要是农用物资成本和人工成本,相较于其他农作物,江西省茶叶生产成本较高。同时,江西茶叶市场的主要竞争方式仍然是以低价格为优势的低层次竞争,特别是在出口的茶叶市场方面,长年走低端路线,茶叶价格普遍走低,导致茶叶获利较少。且所出口的茶叶也都不是优质茶叶,导致茶叶出口产业利润空间较小,比较容易受到国际贸易壁垒的限制。因此,江西省的很多茶企业认为茶叶出口成本高、利润低,逐渐放弃了茶叶出口贸易,致力于在国内建立自己的茶叶品牌。
江西省茶叶产业缺乏专门的区域品牌管理机构和对区域品牌进行规范管理的相关制度,对茶叶品牌的监管力度不足[2],有些茶叶产区相关的政府部门没有为区域品牌设立市场准入标准,无法保证品牌的质量,导致茶叶市场的质量参次不齐,品质较差的茶叶拉低了江西茶叶质量的整体水平。通过对涉及“四绿一红”品牌整合的一百余家企业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企业反映问题里排在第一位是“市场不规范,仿冒盛行”,占调查总数的21.9%。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相关的政府部门没有为区域品牌设立市场准入标准,无法保证品牌的质量;第二,设立了品牌准入标准的政府部门由于其自身职能的约束和人手的不足,又与有关部门(如工商局)缺乏合作,无法对市场上品牌的使用者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
3 提升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扩大良种茶园规模,提高江西茶叶质量
目前江西省茶叶产业首要任务是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改造有性系老茶园,新建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提高江西茶叶整体品质[3]。政府部门应提高对茶叶质量监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茶叶质量标准化制度,全面监管江西省茶叶市场,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全方位提升“赣茶”形象。同时也要进一步开发新的名优茶,满足茶叶市场对名优茶生产的需求。
3.2 全力打造江西“四绿一红”茶叶品牌
认清当前推进茶叶品牌整合的形势,是推动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前提。“四绿一红” (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宁红茶)发展日益成熟,江西省应重点扶持“四绿一红”五个品牌发展,全力对外推广宣传“四绿一红”品牌,努力将“四绿一红”打造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以产业化发展带动品牌化发展,扩大江西茶叶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立足现有茶叶资源、生产实际,结合市场需求,从生态、 文化、特色、有机等[4]方面来塑造江西省茶叶名牌形象,并且加大文化内涵挖掘,夯实“四绿一红”品牌历史文化底蕴。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江西省茶叶产业种植培育、采摘加工、销售管理等方面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应加快引进国内外茶专业技术人才。江西省可以鼓励省内相关的大中专院校增加开设茶学、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等专业,在婺源等主要茶产区,建立省茶叶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专业培训中心,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进一步支持江西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3.4 提高茶企营销意识,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江西省茶叶企业不应局限于降低成本、低价销售的营销策略,要逐渐提高营销意识,不断更新自身的营销模式,深入市场调研,细分消费者群体,挖掘多种营销渠道。进一步加强学习利用“互联网+茶叶”的新营销模式,采取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方式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寻求更多的利润。
同时,政府部门加强规范江西省茶叶交易市场,重点扶持茶叶企业,做大做强茶叶交易市场,完善市场管理,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举办和参加国内外茶博会、茶交会、茶文化节、茶产品展销等活动[5]。鼓励茶叶企业跨区域开设连锁经营,发展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等,努力扩大江西省茶叶市场在国内茶叶市场中的占有份额。
3.5 调整产品结构,保证茶叶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进化,茶叶消费市场竞争不断加大,消费者消费出现多样化特征,并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三公消费受到限制。因此,茶叶企业应该顺应形势,适当压缩高端礼品茶的生产线,转而生产适应市场环境的茶产品。加大对茶叶的精深加工力度,研发新产品和其他茶类衍生品,价格和包装应更注重环保、亲民,提高茶企竞争力,保持茶叶产业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佳,李道和.整合江西省茶叶品牌方案的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07):56,154.
[3]杨宗锦 湖南黑茶品牌建设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6):82~86
[4]丁勇,雷攀登,徐奕鼎,周坚. 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及策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5):592~595
[5]武睿,李道和.婺源县茶叶产业经济调研简报[J]蚕桑茶叶通讯,2015(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