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讲油灯文明史
2018-05-25文/赵毫
文/赵 毫
“灯灯相传——当代名家画油灯”特展开幕当日,陈履生做了《点亮五千年的文明》的主题讲座。他借助大量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向现场观众讲述了中国油灯的悠久历史、各时期油灯的典型代表及文化价值。
◎原始马家窑彩陶豆,甘肃,油灯博物馆藏
陈履生说,据考古资料,早在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已经开始将火用于生活之中,而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成型的灯具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灯具则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礼》中亦有专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职。
◎战国齐人形铜灯,现藏国家博物馆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灯作为照明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灯的出现,则是人类将实用和审美结合的成果。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经青铜文化的洗礼,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和其它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油灯艺术的辉煌。从春秋至两汉,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它和其它器物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折射了社会政治的规章法度。
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对中国的各种器物造型装饰等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南北朝之际,灯具上开始出现各种来自于佛教的装饰。其中汇集中西文化交流因素最显著的灯,当为福建省闽侯县南屿出土南朝青釉莲花灯。这座釉陶灯,造型端庄大方,花纹细腻绚丽。关键是这些纹饰图案常见于中亚伊朗和阿富汗器物上,这件灯具也就成为迄今考古发掘中极为特殊的珍品。
◎汉代陶质西王母十三头油灯,油灯博物馆藏
◎南朝瓷质双层七盏油灯,油灯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此前的青铜灯。而由于青瓷灯造价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为民间广为使用。又由于青瓷的技术特点,一种和这种技术相应的造型和装饰也随之出现。此后直至隋末唐初的白瓷蟠龙灯及唐三彩狮子莲花灯,新材质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品种繁多,各有佳作。
◎宋代瓷质飞鸟油灯, 油灯博物馆
宋代的窑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的有定窑、耀州窑、钧窑、汝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还有其它一些民窑,它们都有一些各具特色油灯出品。这一时期的油灯数量大增,既有高尚的精品,又有普通的用品。一些体积较小的油灯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出现,高度在4-5厘米之间,对于油灯的普及意义重大,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基本规范。
◎唐三彩油灯,油灯博物馆
宋人描述夜生活时,总是提到灯烛。《东京梦华录》写道,“凡京师酒店,……向晩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最豪华的樊楼,“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宋朝都城的元宵节,更是不眠之夜、不夜之城:“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繁闹之地点燃巨烛,“照耀如昼”。灯光,消弥了白昼跟黑夜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夜晚与白天一样光线明亮、人声喧哗。其中,从唐代开始而兴盛于宋代的“省油灯”,不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和发明者的巧思,而且解决了社会问题,也为油灯的进一步普及作出了贡献。
◎明代瓷质壶形三耳三捻油灯,油灯博物馆
元明的油灯,基本上延续宋制。虽然有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特别是在陶瓷器方面,但在整体上没有突出的表现。但明代出现的书灯,因为考虑到读书人的熬夜时间较长,需要省油,所以在壶形的造型基础上加长了灯炷的长度,起到了省油的作用。
◎清代瓷质七捻灯,油灯博物馆藏
清代的油灯整体造型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受到宫廷审美倾向的影响,装饰繁富,图案细密。另一方面,民间油灯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在造型上往往和实用结合,体现出功用上的特点。清代的玻璃灯应该说具有时代的特点,比明代在制造工艺上有很大的提高。清代以来的各地民间油灯,丰富多样,在材质、工艺、造型上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带玻璃罩油灯,民国,油灯博物馆藏
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洋油”(煤油)的输入,各种各样的“洋油灯”开始广泛使用。洋油灯的最初的样式变化不大,结构大致相同,变化仅仅表现在体量之上。后来,民族化之后,上海的一些民族工业开始制造洋油灯,而像钱庄、洋行等一些大的公司开始制造属于自己专有的灯具,与上海滩上出现的具有殖民性质的洋房相匹配。洋油灯在中国的普遍使用到了20世纪中期,直至电灯的普及后结束了所有油灯的实用功能,油灯也就离开了实用而进入到收藏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