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灯点亮中华五千年文明“灯灯相传
——当代名家画油灯”特展的审美

2018-05-25文/赵图/张

藏天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书画名家油灯特展

文/赵 毫 图/张 杰

◎“灯灯相传——当代名家画油灯”特展开幕当日,陈履生作《点亮五千年的文明》的主题讲座

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照亮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油灯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关于油灯的记忆,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且不为现代年轻人所知。这一象征中华文明的特殊符号,只能在一件件文物中寻觅。

4月29日,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油灯博物馆主办,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陈履生美术馆承办的“灯灯相传——当代名家画油灯”特展在贵阳孔学堂艺文馆开幕,现场展出当代书画名家的油灯主题作品近80件,以及油灯博物馆收藏的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各时期的油灯100余盏。

作为一种延续几千年的生活用具,油灯不仅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历代诗词歌赋、宗教礼仪、琴棋书画以及民俗风情和道德伦理,都有许多可以印证油灯文化内涵的篇章。通过此次展览,观众不仅能了解到古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的智慧和创意,也借此了解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经济水平、科技状况、特有审美趣味,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

感知中国油灯的独特魅力

孔学堂艺文馆柔和的灯光下,一件件油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而同时展出的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的各色油灯原件,古朴的造型和质感让人瞬间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沐浴在古老、悠久又深厚的中华文明中。

据介绍,此次“灯灯相传——当代名家画油灯”特展所展出的作品,是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院长陈履生自2008年以来,邀请当代书画名家专门以油灯为主题创作的近80幅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地诠释了油灯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画家中既有大陆的国画名家,也有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国画名家,表现出了两岸文化的一脉相传。

配合展览的百余件油灯实物,包含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功用,其中有些在造型、装饰和体量上都极为罕见,如汉代的青铜夔龙纹油灯、清代的黑釉大吊灯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而宋代的猴形把和老鼠形把油灯,则以其多样而生动的造型,表现了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精彩。纵览各时期的油灯实物,则可直观地看出中国油灯在技术上的领先和进步。

此次参展的画家中,不少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油灯曾经伴随着他们以往的生活,或多或少还有着关于油灯的独特回忆。

“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构思和笔墨,让我们感知中国油灯的独特魅力,又让人们看到悄然退出我们日常生活,却依然在历史的长河里延续、依然在静默的岁月里传诵的中国油灯文化。”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理事长徐圻说。

他表示,孔学堂通过举办该展览,以油灯为媒介,让我们回望中华文明久远的历史和绵延的传统,重燃心中的油灯;发扬油灯的品格—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同时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在表现油灯方面的精彩。

40年收藏近4000盏油灯

当参观者为众多精美的油灯主题绘画和珍贵实物所打动时,背后的故事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据介绍,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院长陈履生先生40年来孜孜不倦,收藏了近4000盏油灯,并于1998年在江苏扬中市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油灯博物馆,2017年又在常州西太湖畔建立了世界范围内油灯藏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主题博物馆。

“我收藏油灯的兴趣其实是偶然,一发不可收则是必然。油灯对于我的吸引力,是因为它的文化魅力。”展览现场,陈履生谈起收藏油灯的缘起。他说,自己收藏油灯已逾40年,为了存放收藏和为公众所同享,于199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所开馆的油灯博物馆也走过20周年。

他表示,油灯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器具,最初的光明来源于“钻燧取火”,经历了陶器时代,从陶豆到独立的油灯,直至人类进入到电力时代,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油灯历史在20世纪中期之后终结。因此,油灯与中华民族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史的进程。

◎《金属油灯之种种》 66cm×66 陈履生 作

◎“灯灯相传——当代名家画油灯”吸引了众多观众

通过多年的研究,陈履生最大的心得是:中国油灯文化,以实用与审美并重,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还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甚至是一件表现皇权地位的礼器,也是一种显示身份的物件。因此,从历史、审美、品格等诸多方面来看,油灯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说,希望油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格成为中国人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中国特有的油灯文化在“灯灯相传”中照耀着中国人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书画名家油灯特展
欢迎提问
新春特展《笔筒文化耀古今》在客博开展
为什么要说“加油”
风中的灯盏
万紫千红 中国古代花木文物特展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当代书画名家书丰子恺诗词选
中外书画名家与误笔
◎朱德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