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崆峒山诗歌创作及当代价值研究
2018-05-24刘薇
内容摘要:崆峒山地处陇东,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巧,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留恋其中,留下了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优美诗篇。这些诗篇在当代仍有重要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研究价值,丰盈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古代崆峒山 诗歌创作 当代价值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峰峦叠嶂,景色秀丽,集北雄南秀于一身,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巧。是一座“五岳推为伯”、“势压玉关雄”的名山,有“西镇奇观”、“天下道教第一山”、“道源圣地”等美誉。1984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晋升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崆峒之名最早见于《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盖闻星分金野,正当斗极之垣;地近瑶池,直接昆仑之脉。”桐,《庄子》作同或作洞,古字通用,“空桐”唐以后亦作“崆峒”。崆峒山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与古“空同(桐)氏”部落有关,是空桐氏居住之地;二是说山上多洞穴,有空洞之意;三是与传说中的仙人广成子有关,广成子于此修炼得道,于是以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为山命名[1]。
崆峒山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相传上古仙人广成子和赤松子云游各地后,选定崆峒山为修炼之地,最后得道成仙;人文始祖黄帝不辞艰辛、膝行代步来崆峒山向广成子询问治国之道;秦皇汉武也曾践临崆峒、巡边示威;其后不断有历代名人登山揽胜、感悟自然、缅怀先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佳篇妙笔。
一.崆峒山诗歌的生成空间
崆峒山地理位置重要。属六盘山支脉,北依关山,南望太统,靠萧关,近泾水,一条古道夹山而过,称“笄头道”或“鸡头道”,是古代皇帝出巡的重要路线之一,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要驿站。崆峒山地势险要,处西北要冲,扼七关之首,雄视三关,控制六原,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硝烟弥漫,鏖战争雄。崆峒山地质构造上属丹霞地貌,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其特征,它的上三叠系地层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老的形成丹霞地貌的地层。独特地理环境为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山上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1000多种,动物480种。
崆峒山人文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处一山,兼容并蓄,广博包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宣示着一种“和合”精神。道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继承,是发源、根植、成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崆峒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上古仙人广成子、赤松子曾在崆峒修炼成仙;秦汉时有方士、道人隐逸修炼;魏晋时山上已有多处宫观洞室,到北魏隋唐时,山上道教宫观更是重重叠叠,此后更有许多道教名士在此修炼传道;唐代八仙之一的钟离权曾传道入崆峒,伍符云游崆峒三年,修炼成道;明朝武当派张三丰、全真教道士王道成等,在崆峒修建宫观,传代弟子;明代韩王捐资修建宫观,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主持,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30代。佛教传入崆峒始于汉代,北魏中期崆峒山上建有如来经象塔,唐仁智禅师开凿“上天梯”通道,被称为“开山祖师”;唐太宗李世民给明慧禅院御赐田宅,崆峒山佛教进入全盛;北宋时僧人法淳等抗击西夏兵入侵,获朝廷封号、赐紫;元初,安西王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香山寺、观音庵,尊西域僧槊里吉察思揭兀为“一代天师”;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赐送经书三万多册。
崆峒山景色雄伟秀丽,环境安逸,是读书陶情养性的好地方,曾有许多文人在此勤学苦读,吸引培育了一大批儒家学者。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符,西晋皇甫谧、明代赵时春、明代前七子李梦阳,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他们旷世才华。现在崆峒山儒、释、道并存,互让互尊,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山上还有“三教洞”“三教禅林”,将太上老君、释迦摩尼、孔子三尊塑像供奉于一堂,体现了中国文化包纳一切的雍容大度。
崆峒独到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佛道两教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以及文人赋诗寄情山水的传统,为崆峒山诗歌的诞生、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崆峒山悠久的历史,雄秀的景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迁客、骚人。司马迁慕名登临,王符流连忘返,皇甫謐采药著述。此后,历代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洋洋大观。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这些妙篇华章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清代张春溪修《崆峒山志》收录以崆峒山为描写对象的诗作192首,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截句、七言截句体例编选。其中:五言古诗28首,七言古诗13首,五言律诗40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截句31首,七言截句17首。《新修崆峒山志》(仇非主编,1996年版)收238首,其中唐至民国194首;《崆峒诗选》(戴笠人、曹建魁、姚学礼编,1983年刊行)收288首;《崆峒山新志》(黄毅、张连举、张怀宁主编,2008年版)共收录唐代至民国诗作193首。
二.崆峒山诗歌的发展概述
古代崆峒山诗歌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与发展阶段、繁荣阶段。
崆峒山诗歌萌芽于唐代,骆宾王《边城落日》是现存最早写到崆峒山的诗歌,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曾撰写诗歌描绘过崆峒,这些诗人都未曾亲临过崆峒山,以想象关注崆峒。在他们的笔下崆峒山有如下几个含义:一是边塞的代表,如骆宾王《边城落日》中将“崆峒”与“紫塞”“流沙”“边气”“烽迥戍烟”“疆场”相提,描绘了一幅边塞落日的苍茫景象,表达了自己愿效仿先贤,在沙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诚心;杜甫的笔下更是多次提到崆峒,“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等,也是边塞的象征。二是勇武传统的代表,如李白“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杜甫“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三是求仙访道的象征,如李白“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运用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典故,以广成子游于无穷的自由自在,表达了对污浊现实的厌恶与逃避的愿望,流露出浓烈的避世思想。孟郊的“来结崆峒侣,还期缥缈居”,以“崆峒侣”代指道侣。四是崇山峻岭的代表,崆峒山高,如高适的“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以崆峒譬喻,突出了沿途的崇山峻岭。
崆峒山诗歌在宋代开始长足发展,崆峒山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在是一个象征符号,诗人们亲临崆峒,以自己的眼睛看崆峒,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崆峒,用自己的笔锋书写崆峒的魅力。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现了宋诗的哲理意味,如夏元鼎的《访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难与易的关系与转化揭示出来,令人沉思。二是具体描绘崆峒山景,突出崆峒崆峒山势之高、之险,如宋张亢《登崆峒》“路穿云树密,势压玉关雄”、“绝顶人难到,平川目未穷”,宋游师雄“最高翠屏山,举手星可摘”。三是描写游仙,如宋游师雄“复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道士养金丹,长此吸银玉”,四是描写山中生活,如宋游师雄“西岩水泓澄,沮如缘罅隙。携炉就煮茗,爽彻涤肝隔”,生活与崆峒山,汲泉烹茶,天然本真,自在悠闲。
明以后,随着崆峒山宗教活动的频繁,人们渐渐熟悉崆峒山,许多文人墨客登临崆峒,文学活动逐渐增多,崆峒山诗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特别是平凉本土作家大量出现,如赵时春、王肇衍、周鉴、单好问、赵斌等等。一是数量迅速增加,共创作有165首。二是体式增多,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体式都有诗作。三是内容不断丰富,意象也不断丰富,崆峒山的各个景点都有涉猎,如“香山寺”“仙桥”“北台”“西台”“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钻羊洞”“问道宫”,意象有“崆峒山”“元鹤”“轩辕问道”“赤松高隐”等等。四是创作者数量大幅增加,明代创作崆峒山诗歌的作家有46位,以赵时春为首,成就最高,清代37位,有单好问、康有为、谭嗣同等。
三.崆峒山诗歌的分类
1.按照诗歌描写的对象分类:描写崆峒全景的,描写山峰、山岭的,描写泾水的,描写庙、寺、观、塔的,描写岩石、洞穴的,描写云、雨的,描写山林、花草的,描写鸟兽的。
2.按诗歌形成年代分类,可分为唐代15首,宋代13首;明代86首;清代77首;民国诗作2首。以明清创作数量最多。
3.诗人分布的地域分类,以甘肃、陕西两省籍最多,此外还有河南、浙江、四川、福建等籍贯的诗人,他们或仕宦崆峒大地,或是旅经崆峒,都以自己精妙的文墨为崆峒留下了华美的诗章。
四.崆峒山诗歌的当代价值
1.文化价值。崆峒山诗歌有不少描绘宗教的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的崆峒山宗教传说、宗教建筑以及宗教生活,展示了文人与宗教的关系,为崆峒山宗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崆峒山诗歌在表现崆峒山雄壮的自然风景中渗透着诗人热爱自然与人生的情怀,蕴含着诗人澄怀观道、感悟宇宙和人生奥秘的理趣,可以陶冶心灵,升华人们的精神品格,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崆峒山诗所积淀的这些深厚的文化心理,是崆峒精神的集中体现,影响了一代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使游览崆峒山的游人在欣赏崆峒山雄伟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为崆峒山精神所倾倒,灵魂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获得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崆峒山诗歌能够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让读者在审美愉悦中完成自我的一种精神超越,向真、善、美追求和靠近。中国古代山水诗是作为诗人对自然美的一种咏叹,再现了大自然的美,相当纯熟地抓住了自然美的审美特质,是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和时代意识的反映,“通过个体的感性形象表现一般,显示无限”。崆峒山诗的美学价值如同崆峒山一样,是引人注目的,崆峒山诗通过对山林、岩石、丘壑、茂林、烟雨、古刹、钟声等的描绘,艺术地再现和重塑了崆峒山的美,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崆峒山的气势与特色,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或寄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咏世感怀,或往还酬唱,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2.社会价值。崆峒山与宁夏、陕西两省毗邻,横跨陇东、陇西两大历史文化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纵贯东西,回、汉等各民族长期和谐发展,作为中国气候分水岭的六盘山雄踞中间,把市域版图分为东、西两片,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崆峒山诗歌正是对崆峒地区独有的社会风情、历史积淀、民俗传统的彰显,透过崆峒山诗歌我们可以探讨崆峒社会共同特征和表现的精神内涵。
3.经济价值。崆峒山诗歌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崆峒山旅游的促进上。崆峒山诗歌的存在正是提升和丰富了崆峒山游文化内涵。山水诗和旅游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表明,人类旅游的动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旅游活动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特质和旅游地的文化吸引。自古至今,旅游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质。旅游者越来越注重从自然、人文景观与文化上去获得审美享受,探求风景背后的文化底蕴。因此只有当它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时,才能吸引旅游者。
崆峒山诗歌对崆峒山旅游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崆峒山在千百年前就存在了,但是必须先有古人登临崆峒山的行为,然后才有了描写崆峒山的诗歌,而这些诗歌又为崆峒山的胜迹增辉添彩,以精妙的文笔对山上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做了形象细致生动的描绘,并辅以远古的神话传说更是增添的游人对崆峒山的向往之情,到了宣传的功用。
崆峒山诗歌对崆峒山旅游可以起到导游作用。山水诗歌是作者对自己游览过程和感受的再现,从中我们可以借鑒到观赏的角度与游览的线路。我们凭借崆峒山诗歌的艺术魅力,开发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产品或者是旅游途径,让游客们沿着古人的路线,欣赏崆峒风景,了解崆峒文化,加深对崆峒文化内涵的印象。
4.生态研究价值。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动植物1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这些都是崆峒山诗歌的描写对象,通过对崆峒山诗歌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考证这些物种的生成、发展的历史状态,同时也可用崆峒山诗歌对人们进行生态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毅,张连举,张怀宁.《崆峒山新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作者介绍:刘薇,甘肃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