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2018-05-24邓丕猛
邓丕猛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高中数学的特点及其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创新的要求,从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设置开放性数学问题四个层面论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创新 要求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044-02
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高中数学的传统教学基本是填鸭式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对教师讲的知识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满足不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情感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标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如何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高中数学教学新要求
数学的逻辑性较强,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技能,更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进,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分层次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教学方式,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班级整体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一)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新手段,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正弦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 PPT 课件,用动画演示幻灯片,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正弦函数图像的“五点作图法”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关键的五个点上闪烁几下,突出决定图像形状的“五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整堂课的教学,将较难掌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更好地呈现,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动脑观察,动手作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按照“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用光滑的曲线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先后将抛物线沿 x 轴左右平移、沿 y 轴上下平移、沿坐标翻折,动态显示抛物线的变化情况,让学生直观地得出二次函数的平移法则、对称性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无须多语,便将不易表达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当然很好。
由上可见,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让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化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联系,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钻研,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无限活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教师要拥有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应从学生熟悉、有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比较大的联系。在教学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联系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比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概率”这一章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抛硬币、掷骰子等游戏,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概率事例,轻轻松松地掌握有关概率的知识。 (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4页)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終目的。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列”中的分期付款的计算时,可指导学生计算自己的教育储蓄收益、家里的购房贷款等数学问题。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列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更加热爱有数学的生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维和探究创新的能力,是逻辑思维与几何知识及相关技能、经验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关键。
空间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素材。在空间几何的教学中离不开对空间图形的点、线、面、体的研究分析,由平面到空间,由二维到三维,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学生因为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在看图、识图时难度较大。为此,数学教师要合理使用模型进行二维和三维的对比,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立体图形,从熟悉的、规则的立体图形入手,进行具体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提升空间想象力。让学生能将空间物体抽象为空间图形,能正确地从给定的直观图想象出真实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用语言符号或文字叙述的条件,正确做出空间图形。
(四)设置开放性数学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较大认知空间的问题。数学开放性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多样性,同一个问题可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数学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探求不同的解决方式。比如在“求函數的最值”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求二次函数 y=x2-4x+3 的最值”这道题时,可设置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有哪几种方法能够解决此问题?”引导学生从配方法、单调性法、图像法等方法去思考和解答。学生在对数学开放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推敲,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总而言之,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变数学教学为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脑子“动”起来,数学知识“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何银华.新时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7(4)
[2]张登华.浅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教育科研,2010(11)
[3]赵永斌.浅谈开放性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J].学周刊,2013(11)
[4]庞 瑜.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增光添彩[J].教育教学论坛,2010(7)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