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再思考
2018-05-24高雯宇
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充分体现应用型和实践性的特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环节,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学生为主要目的。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依据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建立符合应用实践特点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主体教学评价整合机制、分类教学评价标准考核机制、专业化评价方法运用机制和教学评价结果信息反馈机制等多方面评价机制,逐步提升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是在教学目标制定的前提下,使用科学的评价技术方法,遵照有效的评价准则,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质量及其过程进行价值评估的活动。我国应用型高校主要以应用与实践为导向,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核心环节,在大学理论教育和技术应用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其应用型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符合应用型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学评价机制,逐步提升应用型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构成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评价是在应用型和实践性的教学工作基础上,旨在评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质量、效果提供意见反馈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评价的主体、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基本要素的构成及改善,使得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持续发展。
1、教学评价的主体具备多元化
“应用型高校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1]在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还要充分咨询和采纳行业专家、企业相关专业人士的评价意见,对不同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性评估和吸取。
2、教学评价目标具有针对性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分为总结性目标和形成性目标。总结性目标主要是对教学工作的业绩测评,以此评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作为教师各项绩效指标考核的主要依据。形成性目标主要是为了分析教学工作的得失及问题根源,鼓励教师改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准。
3、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现全面性
应用型高校在教学评价內容上依据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前的投入、教学中的过程和教学后的反馈这三个层面。”[2]教学前投入是指任课教师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安排的课程进度和准备的教学材料等;教学中的过程包含了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课堂纪律、社会实践、应用研究等;教学后反馈有教学工作质量、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满意度等。在实践教学评价上还要把指导学生的操作训练、实验实训、实习作业、技能竞赛等纳入评价的内容之中,并且注重实践教学的业绩和实效性作为考评内容。
4、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呈现多样化
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导向,遵照专业化、实践性的教育方向来进行。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次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3]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应用型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主要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体需要增强,评价标准需要科学分类,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有待提高,评价结果运用不合理等。
1、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需要进一步增强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质,是指领导、专家、同行、学生、教师本人等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它强调的是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4]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了学校的领导、同行、学生、教师本人、行业技术专家及企业专业人员等。但是,“评课主体的专业针对性不强,呈泛多元化样态,从而致使评课活动不能彰显多元化主体应有之功能。”[5]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对于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和结果进行单独测量和评定,再将各个评价结果进行简单的相加和计算从而得出结果。这样使得各个评价主体未能有效进行评价意见整合和分析,并且针对基础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主体缺乏合理分层,不能体现应用型教学评价的实践特征。
2、教学评价标准上注重统一性,而缺乏不同学科评价的分类、分层化
一般而言,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评价标准较少关注和区分教师类型、学科方向、课程类别、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另外,在应用型课程教学上还缺乏制定详细的教学评价标准。
具体而言,在教学准备的评价阶段,教师没有充分做好应用型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参与性有待提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技能方面还不够,在实训组织形式、实习作业训练、实践教学方法的制定和实施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教学过程的评价阶段,没有分层次设定评价标准,缺乏多样化评价指标,对于日常教学表现、实训计划报告、学生课程考核、技能操作实践等方面缺少细致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质量评价阶段,需要设立多种评价标准和考察内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在听课评课、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教学满意度、课程总结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在教学结果评价阶段,需要利用课堂教学成果和反馈信息作为评价标准,在应用型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结果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3、教学评价方式及方法的多样化有待提高
一方面,在教学评价总体考核方式及方法上以学生评价、行政评价为侧重点,同行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行业企业专业人员评价虽有实施,但所占评估比重较小,在整个教学评价中还处于次要地位。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能够最直接、最深刻地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但是也易于受到教师授课方式、教学严厉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主观随意性较大。行政评价依据学校既定的标准规范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单性评价,主要是由学校、学院相关领导以及相对专业的教学督导组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工作。
另一方面,在实践应用型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及其指标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应用型教学还缺乏体现实践教学特征、反映实践教学标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质量、实验与实训能力、实习作业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方法还需要完善。
4、教学评价结果运用不合理
一般而言,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高校教学管理在评价结果中的作用,忽略了评价结果对教学的改善功能,使得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的实用性薄弱。教学评价结果不能有效针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使教学评价结果不了了之或者改善意见无法落实。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讲,在实践性教学指导、实践性教学设计、技能竞赛辅导和应用型教学绩效等方面的评价还有很多不足,其评价结果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在实验实训、实习作业、应用研究、技能操练等实践教学过程中,评价结果还没有形成时效性和延后性兼顾的双向评价方法。双向结果评价即教师在指导和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能时的过程评价和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应用型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情况的评价。通过多样性的教学结果评价和信息反馈,才能有效提高应用型教师的教学水准。
应用型高校进一步发展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思考
根据应用型高校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明确应用型高校办学方向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教学评价机制,满足教学评价的各方面要求,体现应用型和实践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和规范。
1、多元化主体教学评价整合机制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类型、教师学科专业背景、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岗位类别等客观因素加以区分,采取学生、同行教师、教师本人、专家督导组、主管教学校领导以及合作企业专业人员等多元化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主体需要依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多种研究类型,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
对于基础理论学科专业的教学,例如,公共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理工类基础知识课程等,主要以学生、教师本人、同行教师、专业学科专家以及学校相关的领导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评价考核比例进行测评,每个评价主体所得分数进行综合性整合评估,综合各类教学评价主体的评价分值,得出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对于教师的应用研究、实践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听取学生、同行教师、专业学科专家及学校主管教学领导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而且需要听取和重视校外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基于多方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对教学评价的看法,来进行教学评价的评定。
2、分类教学评价标准考核机制
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分类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专业化教学评价专家队伍,从教学评价的多种因素和变量考虑,通过综合性与分类化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教学评价标准考核机制。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教师教学分类评价的标准。通过制定分类考核标准,设计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实施差异性评价考核,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标准机制,把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结合起来。第二,确立不同教学评价主体的测评、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评价(占30%)、同行评价(占20%)、教学督导专家评价(占20%)、主管教学的学校、学院领导评价(占15%)和教师自评(占15%)等多元评价主体所占不同测评比例的测评结果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最终教学评价成绩。对于“双师型”教师需额外加入合作企业专业人员的评价(占20%)进行单独评价考核。第三,建立教学评价的辅助标准体系,推动应用型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师理论水平和师德师品,而且还要评估“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贡献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结果的分类评价方式。此外,通过建立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机制、教师实践应用能力评估机制、教师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等多个辅助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工作进行综合性测评。
3、专业化教学评价方法运用机制
专业化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以服务教学评价目标和过程为主旨,采用“综合与分类”、“量化与质性”、“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在课程业绩评估、实训实验、教学绩效等方面是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估,而在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满意度、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对教师的单向考察与评估;在课程教学水平、应用实践技能等方面采取量化为主、质性为辅的评价方法,而教学能力评估、教学绩效考核、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以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不但要把学科知识讲授、实践教学水平等静态结果作为基本评价依据,而且注重教师的动态发展过程,将教师的实践技能、专业发展和企业挂职经历作为参考依据,采用复合评价的形式,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使评价工作动态化、常态化。“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应互相信任,对评价内容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理解和‘对话的默契。”[6]教学的评估要充分了解被评价者的具体教学情况,针对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培训做出有效评定,确保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公正性。同时,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来研制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建设实践教学评价数据库,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有效提升教学评价质量。
4、教学评价结果信息反馈机制
教师教学评价结果是衡量、评估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必须把教学工作全过程与教学评价的最终结果相结合,全面测评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表现,有效发挥评价功效。教学评价结果除了具有奖惩和激励作用以外,还具有正面督促改进的功效。“通过及时的评价结果反馈,有利于教师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從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7]遵照教学实践工作的目标、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提出客观的发展性评价意见和建议,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弥补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其一,教学评价的结果及其评价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指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方面和不足之处,通过学科专家指导、同行教师互助、教学技能培训、理论学习与探讨等形式,有效改善教学水平。其二,对于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较好的教师,肯定他们的教学工作和实践技能,并推广其应用型的教学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对于负面信息反馈的教师要督促和解决教学工作的问题,要提高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同度,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151.2016-08-29.
[2]陈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现实思考[J].文教资料,2017(4):178-18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8-2-27(1).
[4]何阅雄,李茂森,高鸾.教师发展视域下的教师评价机制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07-112.
[5]方明英.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9):25-26.
[6] 张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4(9):45-47.
[7]李小庆,王果胜.关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2(1):260-262.
作者简介
高雯宇 就职于西安航空学院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