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引发的问题很可怕
2018-05-24周华杨志英郝东亮
周华 杨志英 郝东亮
周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山西省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电协会委员。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25年,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巨大负担。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脏和血管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如果血压控制不理想会导致心、脑、肾等组织的病理改变,引起相关症状及并发症。
高血压病起病缓慢,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症状,典型的高血压头痛在血压下降后可消失。高血压病还可出现受累器官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心绞痛、多尿等。
可致心脑肾等脏器严重问题
心脏:长期高血压引起小动脉改变,使壁/腔比值增加和管径缩小,当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时,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急剧、短暂的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心绞痛,持续、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
长期高血压增加左心室后负荷,使心肌代偿性增厚以克服增高的阻力,保证射血量。左心室肥厚时,左心室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特别是在氧耗量增加时,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久之致心肌结构、功能发生改变而失代偿,并发心力衰竭。
脑: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和变性,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可并发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脑小动脉,引起针尖样小范围梗死病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卒中是大脑中的血管出现栓塞或破裂出血引起神经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肾脏:长期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恶性高血压时可在短期内出现肾衰竭。
视网膜: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发展出现硬化,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主动脉夹层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主要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年轻人主动脉夹层主要与高血压、马凡氏综和征有关。
危险的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危象是指发生在高血压病过程中的一种高度危险性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并伴有剧烈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恶心、呕吐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显著升高并伴有靶器官损害,如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显著升高不伴有靶器官损害,如围手术期高血压。少数患者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称为恶性高血压。
高血压急症病情稳定后,寻找血压异常升高可纠正的原因或诱因是预防再次发作的关键。其中,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不适当的减药、停药和其他诱发因素未得到很好的控制都可能诱发高血压急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可有效预防其发生。此外,对于高血压急症患者,应定期评估靶器官,及早发现靶器官损害,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避免靶器官进行性损害。
积极规律治疗延缓疾病进展
规律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及时就医。
改善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尽可能将体重控制在BMI<24kg/m2,选择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加强锻炼,减轻精神压力。
高危型及高危型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或合并糖尿病及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患者,或血压持续升高而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未获有效控制者均采取药物治疗,坚持长期、规律服药。一般情况下,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对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要控制于150mmHg以下,如果能夠耐受可降至140mmHg以下。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血压
目前临床上尚没有能根治高血压的方法,只能进行长期和终身治疗,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由于心血管病的并发症通常与患者血压水平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且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会协同加重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所以治疗高血压要确立降压目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需要药物、限烟酒、饮食、运动、控制体重5方面的联合、全面管理,控制血压。患者要坚持长期、规律服药,选择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减轻精神压力。
链接: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
1.急功近利。有些患者一种药物尚未起效就频繁更换药物,影响治疗效果。
2.追求速效降压。有些患者认为降压速度越快越好。而降压过快、过低易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应平稳、缓慢降压。
3.不遵从医嘱用药。血压降了就停药,血压升了再用药。血压波动会诱发心、脑、肾组织的严重并发症,应坚持长期、规律用药。
4.不重视病情变化。有些患者认为,高血压治疗过程中药物及剂量不需要改变。正确的做法是密切监测血压,定期复查,调整药物。
5.对非药物治疗不够重视。有患者认为只要吃药就足够了。实际上良好的生活方式与降压药物相配合。能更好地控制血压。
6.认为保健品可以替代降压药。常见保健品或许含有药物成分可以降压,但含量较低,药效不足,不能够替代降压药物。
(编辑荆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