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血压怎么就高了

2018-05-24许俊堂

大众健康 2018年5期
关键词:血压计低血压收缩压

许俊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血栓止血专业委员会委员。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临床基本功,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的诊治,尤以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见长。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很多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骤然间就戴上了高血压的帽子。生活中的高血压患者随处可见,但对高血压是怎么产生的、到底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高血压诊疗的关键是什么等问题,了解的人却不是很多。弄清楚下面8个问题,能帮助您正确认识高血压。

Q:血压是怎么形成的?

A:通常所说的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用毫米汞柱(mmHg)来表示。血压测量通常使用听诊法的水银柱血压计、示波法的电子血压计和机械性的压力表血压计。另外,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换能器)直接测定血管或者心腔内压力。

血压是血液循环流动和器官血流灌注的驱动力,血压太低会使得器官组织血流灌注减少,造成器官组织缺血,严重时可导致循环休克。

血压形成的动力来自心脏射血,并受到大动脉血管弹性和外周小动脉血管阻力的调节。心脏每分钟排血量等于每次收缩射出血量(每博量)乘以心率。血管不同于水管,大动脉血管有弹性,当心脏收缩和射血的时候,因弹性可缓解压力的突然升高,使得收缩压(高压)不至于过高。

与此同时,大动脉因弹性扩张获得了一定的势能,就像我们用力爬到了滑梯的上面,当心脏舒张和不射血的时候,由于外周小动脉血管存在一定的阻力(外周血管阻力),同时大动脉血管弹性回缩释放出心脏收缩时蓄积的一部分势能,就像我们从滑梯上自由滑落,心脏舒张的时候仍能维持血管内一定的压力,维持器官持续的血流灌注,这种压力称为舒张压(低压)。

Q:血压为什么会高?

A:血压升高是心脏收缩增强/射血增加,以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受大动脉弹性的调节。单纯心脏收缩力增强/射血增加就可以导致血压升高,例如运动、情绪激动、患甲亢时等,这种情况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当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时,舒张压会升高,例如外周小血管收缩或者发生硬化以后,心脏收缩力会相应增强,以便克服心脏射血时的前向阻力,收缩压也会同时升高。多数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但不同患者两者升高的幅度不一样,许多年轻人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器官的老化和各种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动脉弹性逐渐下降,血管壁硬化(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当心脏收缩的时候,由于大动脉弹性下降,大动脉不能充分扩张,不能有效缓解心脏射血导致的压力升高,造成收缩压升高。与此同时,也由于动脉弹性下降,动脉管壁不能通过弹性扩张积聚更多的势能,这样,当心脏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能力下降,导致心脏舒张期压力下降,也就是舒张压下降。我们常常发现,多数老年人表现为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既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升高甚至下降。

Q:造成血压波动的原因有哪些?

A:血压水平不仅受年龄因素影响,各种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遗传因素决定了高血压的易感性,某些身体的、心理的和情感因素会造成血压波动增大,甚至是诱发和加重血压升高的因素,很多疾病和用药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血压水平。高血压发生是年龄、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各种身体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男性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生活方式也更加不健康,多数情况下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正常生理情况下,血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血压随着生物周期,既日夜四季交替而波动。站立时一般高于平卧;白天和清醒时高于夜间和睡眠时;活动时升高,情绪激动升高,安静和情绪稳定时降低,甚至一个动作和一个念头都使得血压发生变化。

机体存在调节血压以及各种极端情况下维持血压和保持器官血流相对恒定的机制,调节机制包括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血管的自身调节。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存在压力感受器,当大动脉内压力下降时,如从卧位到立位,感受器通过舌咽神经将信息向上传递到脑干的延髓,然后通过迷走神经下传,减少迷走神经冲动,相对增加交感神经紧张度,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和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和维持立位血压水平。相反,当某种诱因导致血管内压力升高时,通过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机体就会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起到减压和维持血压相对稳定的作用。延髓是呼吸循环中枢,延髓对于血压的调节还受到下丘脑的影响,长期的精神紧张等因素也会通过下丘脑激活外周神经体液因素,导致血压升高。

生理情況下剧烈活动或者精神应激时,如跑马拉松和打仗,疾病状态下如急性失血失液、心衰发作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大,收缩压和舒张压一起升高;与此同时,机体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等激活,这些体液因素会进一步兴奋心脏和收缩血管,同时减少尿量排出和增加血管内容量负荷,起到维持血压和重要器官如心脏和脑血流供应的作用。

当血压突然下降或升高时,在一定的血压波动范围之内,各器官/组织的血管会自动收缩/舒张,以便维持器官血流稳定,既不会因高血压出现器官血流过度灌注(如脑水肿和高血压脑病),也不至于因血压下降出现器官血流灌注减低,如脑缺血和缺血性脑梗死,但这种自身调节是短期的和有限度的。

Q:血压一定要到医院去测吗?

A:不少高血压患者在家几乎不量血压,借口之一是电子血压计不准或者自己测不准;还有病友家里测的血压和医院里医生测的不一样,便自认为医生测得更准或者医生用的水银柱血压计更准;也有患者干脆买来水银柱血压计,再买个听诊器,让家人学习给自己测;还有不少朋友拿着电子血压计,当医生测完后用自己的电子血压计再测一次,目的是验证自己的血压计是不是很准确;也有部分患者家庭自测血压控制很好,到了医院,不管医生多忙,病人有多少,也非要医生再测一次,以上各种情况都很有代表性。

电子血压计到底准不准,水银柱血压计是不是更准确,是不是非要在医院测血压才行?

水银柱血压计是标准方法,测定值mmHg也就是这么来的。水银柱血压计测定血压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难以规范化,很难掌握,经常因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影响测定结果。另外,由于水银污染环境和损害医务人员健康,多数国家早就不使用或者禁止使用水銀血压计了。

电子血压计是利用袖带内高灵敏度传感器,采用示波法进行血压测量的。尤其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定值与水银柱血压计基本一致,多数情况下可以完全取代水银柱血压计。

由于操作简便,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低,容易掌握,测定方法一致性好,很多情况下电子血压计反而更加准确。最近的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明确推荐,除家庭自测血压,诊室血压测定也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另外气压表血压计在国外应用仍十分普遍。

血压每时每刻都不一样,因此即便连续测定血压,每次测定值都可能不一样,因为两次测定间血压已经变了。只要器械没问题,测定方法规范,没有哪次准哪次不准,哪里准哪里不准,谁测得准谁测得不准或者哪种血压计更准的问题,什么时候测的就是什么时候的血压。

降压药物用量和剂量调整主要基于家庭血压或者大多数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所以家庭自测血压是必须的。很多病友在家里血压很好甚至血压都很低了,到了门诊还是高血压状态(白大衣现象),如果你家里不测,医生无法了解,只能依据诊室血压调药,这样在家里的血压就可能很低,甚至发生危险。

Q:低血压也是一种病吗?

A:临床低血压的定义比较困难,个人认为不能单纯以血压水平论,更应考虑有无因血压低导致的器官缺血表现。

还有些人来门诊看低血压。正常人不存在“低血压”这样一种疾病,实际上许多人静息情况下血压低至80mmHg/50mmHg仍能正常地运动、工作和生活。但在营养不良、失血、过敏、应用某些药物(某些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许多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疾病(如败血症)或者疾病的终末期(恶性肿瘤、心衰等)血压也会下降,甚至出现休克表现。我们从卧位突然起立,如果过快和过猛,也会因一过性血压减低出现头晕。剧烈运动、高热环境、大量出汗、呕吐和腹泻、长期进食水减少或者节食也会导致血压下降。

老年患者不但主动脉弹性减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对于血压变化的感知和调节减慢,容易导致血压过高、过低和波动过大,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当由卧位到立位,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30mmHg,舒张压大干10mmHg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甚至会发生体位性晕厥。

有些患者朋友在家不量血压,就指着每月取药时来门诊让医生量一次血压,殊不知多数情况下来门诊量血压的水平一般高于家里或者生活状态。如果医生完全按门诊血压调药的话,往往会造成在家血压过低甚至出现低血压带来的问题。许多不经常测量血压的患者,一旦天气转暖或遇到大汗、吐泻或者因为加用了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药物,往往不知中不觉出现低血压。

有的朋友对血压变化过度敏感和过度反应,血压稍有变化便增加药物,尤其服用快速降压药物如心痛定(硝苯地平片),容易导致不可控制的低血压甚至其他风险,如心率增快、心肌缺血/心绞痛、诱发心衰和心律失常。尤其老年人对于高血压的耐受性很好,只要血压不是过高,一般不要急着把血压降下来,降压不当导致的低血压比高血压本身危害可能还大。不要追求完美,偶尔的血压高,尤其生气、失眠、劳累、紧张或者疾病相关的血压高不要急于增加药物剂量,心情好了、睡好了,血压自然就会下来。

Q: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什么会有变化?

A:2017年11月14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AHA)联合发布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改为≥130mmHg/80mmHg;不同年龄阶段和危险程度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标值都是<130/80mmHg。做出这项更改的主要依据是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两项重要研究(ACCORD和SPRINT),将血压降低小于正常血压水平(<120mmHg/80mmHg)以下仍能够得到获益。美国最新指南在我国学术界和民间激起热议,目前国内尚未就此正式更改原有的高血压指南。

我国高血压防治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诊断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偏低,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死亡仍然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农村地区。如果按照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有可能从三分之一增加到差不多每两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对任何国家都是巨大的疾病负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相关服务水平仍有待完善和提高,短期内难以抑制住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高发的势头。提高全民预防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发病源头抑制高血压的增长势头,将是医务界和全社会努力的方向之一。

(编辑余运西)

猜你喜欢

血压计低血压收缩压
莫忘给血压计“体检”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低血压有害必须治疗?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血压计巧防脑中风
血压偏低是否需要治疗
居家测量血压的三个要点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浅述新型电子血压计计量检定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