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效果评价
2018-05-23段宝学
段宝学
【摘要】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2016年1-12月收治的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患者49例,均采用ALA-PDT治疗,比较不同皮肤病变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病变面积。结果:日光性角化病总有效率为100%,复发率为13.3%;鲍恩病总有效率为100%,复发率为16.7%;基底细胞癌总有效率为94.4%,复发率为16.7%;鳞状细胞癌总有效率为85.7%,复发率为14.3%;增殖性红斑总有效率为100%,复发率为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皮损面积为(0.15±0.04)cm2,明显少于治疗前的(3.12±0.74)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A-PDT可有效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值得推广。
【关键词】 皮肤癌前病变; 浅表皮肤肿瘤;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18.8.0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8-0155-02
光动力疗法(PDT)为临床新型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癌,临床当前已经成功用于治疗基底细胞癌、皮肤癌前病变及原位鳞癌等。头面部为皮肤癌好发部位,多见于老年人,早期我国发生率较低,主要在白种人国家,如英国、俄罗斯等发生,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导致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患者越来越多。皮肤癌类型较多,常规放疗、手术、冷冻及激光等将肿瘤组织直接去除或破坏,但会明显破坏组织结构,复发率高,且复发后再次治疗难度大[1-2]。PDT具有高选择性与高效优势,其作用机制独特,光敏物质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聚集后相应波长光照时会形成光化学反应,将活性氧生成后致使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同时损伤血管,导致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故而广受临床青睐,且应用前景广阔。我国最早于1996年使用ALA-PDT对原位鳞癌、鲍温病及基底细胞癌予以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较好,随后又用于治疗增殖性红斑、光线性角化病等,也有一定效果[3-5]。现选取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患者49例,详述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2016年1-12月收治的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患者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1.7±6.4)岁;病程2~23个月,平均(14.2±5.3)月;疾病类型:日光性角化病15例,鲍恩病6例,基底细胞癌18例,鳞状细胞癌7例,增殖性红斑3例。所有患者皮肤损伤面积为0.5 cm×1.0 cm~1.5 cm×2.3 cm,皮损厚度在6 mm以下,分布在头部、颈部、外阴、面颊、鼻翼、躯干等部位,均经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确诊;排除癌细胞严重扩散者;吸烟史或吸毒史>5年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过敏于本研究使用药物者。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用温水将患者皮损部位润湿,并将该部位痂皮、坏死组织去除,调配艾拉(外用5-氨酮戊酸散,产自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70027)至20%的ALA溶液,结合皮损面积大小确定用量,而后倒入专用敷药棉片中确保其充分湿润,在皮损部位均匀涂抹。敷料圆点为病灶中心,直径为0.5~2 cm,敷料范圍要比肉眼可见病变边缘10 mm大,聚乙烯薄膜加压封包后覆盖纱布,胶布固定,再用黑色塑料布将其包住以避光封包3 h,而后将封包膜去除,将表面剩余分泌物及药物去除。应用光动力治疗仪,型号为LED-IB,功率密度为0~381.97 mW/cm2,输出功率为0~300 mW,红光照射皮损部位,与皮损距离为5~10 cm,结合患者耐受度及病情合理调节功率密度,一般在60~80 mW/cm2,持续0.5 h,635 nm为波长,100~120 J/cm2为能量密度。结合患者肿瘤大小对光照面积予以调整,光动力治疗共3~6次,两次时间间隔需在7 d以上,结合皮损深浅、厚薄等确定治疗次数。治疗后预防感染,若皮损处于暴露部位完成治疗后至少避光48 h。
1.3 疗效判定标准
皮损消退,仅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组织活检原有病理改变消失判定为痊愈;皮损面积缩小在50%以上判定为有效;皮损缩小在50%以下或变化不明显判定为无效[6]。总有效=痊愈+有效。治疗后3个月每月复诊1次,第3次复诊时对皮损部位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查皮疹中央部位,而后随访6个月,评估疗效,若疑似复发需即刻开展皮损病理学检查以确认。统计不同病变类型临床疗效及复发率,并比较治疗前后皮损面积。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SPSS 20.0对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行配对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率(%),组间行字2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变类型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不同病变类型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病变面积比较
治疗后皮损面积为(0.15±0.04)cm2,明显少于治疗前的(3.12±0.7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32,P<0.05)。
3 讨论
皮肤肿瘤为临床发生率最高的肿瘤,近年来人们户外活动次数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再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导致皮肤癌前病变及肿瘤患者越来越多。以往临床主要采用激光、外科手术及放疗等,但本病好发于外阴及颜面部等,上述方法不适用于年老体弱者、不耐受治疗、皮损多发、面积较大或特殊部位者。ALA-PDT为临床新型方法,可对病变组织予以选择性改善,临床多用于治疗尖锐湿疣、痤疮等,近期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其原理在于PDT为冷光化学反应,光、氧及光敏剂为其三大要素,患病组织中生物物质可光敏氧化为其基础[7-8]。临床选择一种可选择靶体的光敏剂,注射至体内并分布于组织中,光敏剂浓度比值最大时用匹配于光敏剂吸收的波长光对靶体组织予以照射,生物组织中光敏物质受此光照时会将光子能量吸收,从基态向激发态转变。光敏组织处于激发态时跨丝素经由化学或物理退激过程将能量释放出来并回归基态,物理退激期间有荧光产生可诊断疾病,化学退激可由氧化碳键将靶细胞细胞成分直接损伤后破坏细胞或导致其死亡[9]。PDT不仅可将肿瘤组织直接杀伤,还可通过损伤血管进而损伤肿瘤。在PDT治疗期间光敏剂作用突出,目前ALA使用较多,属于第二代光敏剂。
目前ALA-PDT不适合治疗已经经过手术治疗的局限性皮肤恶性肿瘤,或肿瘤生长部位特殊难以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大量研究证实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优势突出,具体如下:(1)较少损伤正常组织:ALA-PDT最大优势在于选择性高,可将肿瘤细胞选择性杀死,且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因光疗中光和光敏剂同时参与,故具备双重选择性,其大小与靶体组织中光敏剂分布选择性及光能空间定位程度密切相关,可减少或防止损伤正常组织,故而与传统疗法相比其安全性更高[10-12]。(2)应用便利,极少发生不良反应:ALA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静脉、局部及口服用药,刺激性低。ALA可快速代谢于细胞内,研究称ALA进入机体1 h便实现峰值,6 h后逐渐降低,完全代谢于48 h内,故无光敏反应与蓄积现象[13]。ALA-PDT治疗期间烧灼部位有刺痛感或烧灼感,多数患者可耐受,无须麻醉,减轻患者痛苦,为无法耐受其他疗法或年老体弱患者的首选[14]。(3)美容效果好:皮肤癌前病变及肿瘤多在生殖器或面部等部位发生,使用ALA-PDT治疗美容效果较好,不会明显影响外观,在年轻爱美患者中适用性极高。
本组结果表明不同病变类型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皮损面积为(0.15±0.04)cm2,明显少于治疗前的(3.12±0.74)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LA-PDT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效果满意,安全性高,且美容效果好,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义,陈勇,林有坤,等.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8):1598-1600.
[2]盛宇,周毅成,李鹤玉,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5,49(5):453-455.
[3]刘孝兵,杨帆,李雅琴,等.5-氨基酮戊酸散光动力疗法对皮肤肿瘤患者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6,28(2):245-247.
[4]单偶奇,王万卷.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分析[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6,37(3):263-265.
[5]张云凤,王秀丽,王宏伟,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78-80.
[6]解方,赵华,李恒进,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14(2):111-115.
[7]杨兆林,邵艳玲,廖翠仙,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J].广东医学,2015,7(3):462-464.
[8]江珊,胡英姿,王凡,等.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疗法治疗中度和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7,23(3):187-189.
[9]朱志娟,王琪影,王晓利,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13):39-43.
[10]王希晶,谢汉平,匡玉宝,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及对分形素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2):72-73.
[11]陈年,雷霞,成琼辉,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27例皮肤肿瘤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1):1-3.
[12]杨怡,温海鹰,赵华,等.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浅表皮肤肿瘤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4,14(10):2447-2448.
[13]赵卫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非肿瘤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2014,9(16):96-98.
[14]陈文静,伊力努尔,梁俊琴,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2):273-274.
(收稿日期: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