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效率
2018-05-23庞亚萍
庞亚萍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提倡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本文尝试以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为抓手来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研究,以期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研究学生;学习起点;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7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经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创建有效课堂,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尝试学生研究。只有研究学生,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尝试以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为抓手进行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研究,以期提高低年级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
薛法根老师主张三个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将影响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以学习起点和与发展需要为衡量标准,把学生该懂的,但由于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自己读不懂的知识,确定为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1.把握学生整体的学习起点
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处于什么水平,班级课堂氛围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研究,避免用主观经验去判断学生。低年级教学,难的并不是如何深挖教材,而在于由浅入深,找准“浅”的起点在哪里。由于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成长环境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我们童年时期的乐趣对他们而言已经非常陌生,例如《乡下孩子》中的描写:“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如今,在家长悉心地呵护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乡下孩子的这种自由、勤劳离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远了,文字所描绘的乐趣和自由并不属于他们,以及他们阅读、想象能力的局限,很难让他们感同身受。如果备课时能考虑这些,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乡下孩子的活动,帮助他们感受乡下孩子自由地嬉戏、快乐地劳动、健康地成长。
2.把握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
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童年时期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存在“代沟”,学生之间也会因为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原因造成学习差距。这就需要因材施教,例如在进行写话训练“我的梦想”时,先让平时并不十分出色的学生发言,学生A说道:“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因为我想知道太空里有什么。”这样的语句很平凡,我引导学生想象,太空里有什么?既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知道的知识,也可以是自己的想象,说得具体点。此时学生A能说道:“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因为我想知道太空有没有牛郎和织女。”对于A来说他上了一个台階了。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B,此时能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说出一句句式工整的话:“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把牛郎带到织女身边,去月球陪陪嫦娥和玉兔,到银河里去游泳。”这种富于童真的发言完全不逊色于教师的例句,甚至比教师成人化的语言更亲近学生。我们不能剥夺口语表达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表达自己梦想的权利,也不能勉强他一开始就有精彩的表述。如果忽略学生之间的差距,直接让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言,教学过程或许会变得十分流畅,课堂变成了优等生的舞台。学生B优秀的句子作为例句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不仅会扼杀大部分学生的想象力,更糟糕的是学生A们则想“太难了,我写不出来”,从此,游离在课堂之外,根本无法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研究学生的课堂表现
课堂是一个无法预测的,不断生成信息的地方,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信息,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信息,从中寻找到研究学生的钥匙。
1.关注学生错误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在很多我们备课时容易疏忽的,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应该理解的、能够掌握的知识点上,会产生错读、误读。我在我们班上《朱德的扁担》这课,讲到“红军”时就简单的解释是解放军的前身。在之后我提问“读了课文,你们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去挑粮吗?”有个学生答道:“红军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蓝军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但是井冈山上粮食不够,所以要去挑粮。”乍一听,该生回答完整、语句通顺,但是我捕捉到一处错误信息——“蓝军”,于是我再确定一遍:“红军在井冈山上是为了躲避谁的围攻?”“蓝军。”我反应过来了,该生将“红军”等同于是“红队、蓝队”中的“红队”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我花一分钟解释一下,学生自然也就懂了。如果就未发现这个信息或者发现之后置之不理,可能并不影响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但是语文课并不单纯地为了达成几个独立的小目标,最终还是要指向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2.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我们都相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差,只有接受快慢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对答如流能给老师惊喜,同样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也足以感动老师。所谓“闪光点”,是对于学生本身而言的成长。就像上文提到的,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A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将自己的句子修饰成:“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因为我想知道太空有没有牛郎和织女。”这样通顺又富余想象力的语言,正是他的成长和闪光之处。在感受到他的努力,见证他的成长时,教师应该立刻给予肯定并鼓励他继续思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更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三、研究学生的课后作业
学生到底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对于许多概念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若想了解这些问题,只有从学生的作业里找到答案。
1.搜集错题,寻找学生错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