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诉求、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8-05-23邓天桃薛珊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邓天桃 薛珊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创业教育义不容辞。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亟需实现三大融合,以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为抓手,以突出技术创业为核心,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4-0044-04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对创业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探索。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自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全面推行创业教育既是高等院校的使命所在,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更是推动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进展缓慢,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全面理解、深入剖析。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诉求

(一)服务全局,将创业教育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要从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要着力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创业教育体系,摆脱单纯依靠学校力量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二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三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前沿领域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四要创设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聚集学校、企业、社会的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动力支撑。

(二)转变模式,以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创新创业工作

高職院校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来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向启发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模式。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产生新想法、新思路。从以单纯教师教为主向校友、企业家、教师联合培养的模式转变;凝聚多方力量,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协同举办创业教育的成熟机制。同时,从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向多种课堂协同推进的方式转变,形成课内、课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激发活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注重夯实知识基础;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注重培育社会责任感,致力于打造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人才。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校创新发展的活力,助力学生早日实现成才梦、创业梦,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功创业。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困境

(一)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近年来,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创业教育政策更加具体,支持体系日趋完善,从宏观层面上对推动创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一些高职院校不考虑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在推广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生搬硬套、操之过急,不仅耗费了人力物力,效果也适得其反[1]。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表现如下部分教师认为,摆地摊形式的创业不符合学生的身份,必须要有科技含量的创业项目才算得上创业;部分学生表示,要以马云等为创业偶像,未经过深思熟虑就设定过高的目标,且心理上也无法承受创业失败的打击。另外,较多高校口头上重视创业教育,实际操作中却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附属品,认为创业教育是仅仅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开展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未得到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深刻理解。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经过多年的探索,创业教育课程形式虽然有所变化,课程种类有所增加,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一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但多穿插在就业指导课中进行。一部分高职院校尽管单独设置了创业课程,然创业课程的课时、师资安排、评价管理等环节落实不到位,各职能部门之间互推责任,责任主体不明确。由于高职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教学资源不同,创业课程目标也应体现出相应的差异。时至今日,一部分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目标依然模糊不清、体系混乱,且部分学校在创业课程上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一味模仿其他学校的创业课程,未结合本校的专业课程、师资水平,使得创业教育失去特色,这样就背离了创业教育的宗旨。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现实情况是,专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几乎没有,创业教师少部分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教师兼任,大部分是由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在创业教育方面,也没有精力去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理论,更谈不上充足的创业实战经验,在创业课教学中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进行授课。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担任创业导师,但执行力度不足。同时,创业导师的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专业化的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教师人员流动性较大,创业师资的稳定性、专业性大受影响,使得创业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而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的首要环节。在创业师资整体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学生对创业内涵的理解、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风险的评估、创业资金的筹措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各高职院校也难以实现创业教育的应有目标。

(四)创业项目缺乏核心技术

从最近几年的创业活动、创业竞赛来看,新设立的创业项目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通过深入分析,较多创业项目充满创意,但创业项目所蕴含的技术性较弱;较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商业运营、社会服务业等领域进行创业,以开网店盛行,真正依托发明专利、技术创新进行创业的屈指可数。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2015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持续提升,2015年达到3%,创办公司注册数量也较为明显地增加,但由于大量的创业项目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使得新创企业的市场适应力不强,缺乏有效的竞争力,不能在对应的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仅为3%。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即是创业项目缺乏科技含量,同时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不足,难以承受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增强创业项目的技术性,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实现三大融合

1.与全民创业教育融合

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而事实证明,仅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创业教育应走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在时代进步的要求下,加快推进创业教育的普及化已刻不容缓。我们既要做好专业化的创业教育,也要注重提升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延伸创业教育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公民都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创业教育。一要加大力度整合各项资源,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创业教育,并与社会创业互通互融。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三要设立多层级的创业教育机构,构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组织运行模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将创业活动、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实践主动融入社会创业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将校内创业教育与校外创业实战深入融合,提升創业教育的实效性。

2.与终身创业教育融合

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在高等学校中开展,既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创业新风潮。伴随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学习场所、工作方式、工作要求、社会角色均在持续地变化。因此,创业教育要从早抓起,奠定基础,结合人生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大学毕业后相互衔接、持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创业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时期便要开始创新意识、创业志向的培养,进而在大学期间接受全面的创业教育,并进行创业尝试,毕业后也可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接受创业教育。因此,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革新的事业。我们要加强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索终身创业教育体系,为创业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技术支持、学习载体,尤其要重视创业学习虚拟平台、创业学分银行等的建设,构建相互衔接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

3.与全球创业教育融合

随着各国之间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加,全球创业,将成为创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走出去”,主动与全球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切实推动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第一,要重视全球创业教育。一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主动融入国际创业教育的大潮流中,增强我国在全球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二要强化创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注重创业文化的塑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精神。第二,立足于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要进行更深入的创业教育探索与国际合作,搭建开放的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互利互惠的合作交流机制。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要加强沿线国家创业教育的合作交流,助力全球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第三,在国际创业教育体系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积极传播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创业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同时,要广泛吸取国际创业教育的有益经验,进而补足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短板,在互相交流、合作、切磋中共同进步,从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

(二)构建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要重视创业课程群开发

一是加强创业过程的研究,把握创业过程的连续性,遵循创业过程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创业课程群开发。二是基于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注重创业知识的专业性,系统全面地展开课程建设。三是依托专业知识的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差异性,体现差异化教学。

2.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应凸显学校特色

无论开设何种创业课程,都要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致,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优势学科开设特色创业课程。同时,立足于特色专业,组建富有创业经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跨学科教学,着力培育复合型创业人才;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创业教育,培养专业化创业人才。

3.要积极改革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加大与社会组织、行业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共育创业人才的力度,广泛搭建实践平台,筹措创业基金;鼓励学生积极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增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借助于行业企业的各项优势资源,鼓励学生立足于特定岗位进行创业实践;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检查反馈创业知识教育的不足,并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增进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创业教育的内化与吸收,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三)打造一流的创业师资队伍

打造一流的创业师资队伍是保障创业教育开展质量的前提条件。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现状,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当前创业师资的现状,严格来说,合格的创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较多创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不能胜任这一职位。为了适应创业教育快速推进的现实,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师资队伍,以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因此,应注重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根据现有创业教师流动特点,一方面要减少现有创业教师的大幅流动,保障创业教师享有更多的权益和较高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加快创业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步伐,在综合性大学开设创业管理专业,培养硕博层次的创业师资,进而及时缓解创业师资短缺的困境,同时逐步提升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再者,加强创业教师的创业实战水平,创设机会使创业教师参与真正的创业活动,真实感受创业的计划制定、实体运营,给学生反馈真实的创业经历、知识应用、困难应对策略等,从而真正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四)开展以技术创业为核心的创业教育

为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高职院校创业实体的竞争力,必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占稳先发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因此,要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加强管理制度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加快制定支持技术创业的政策,大力推行技术创业教育,为技术人才自主创业疏通渠道、提供便利。第一,要开设技术创业课程。主要围绕研发新技术、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等展开,加强创新实践,来助推学生开启创业之路。第二,加强跨学科教学。各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学生参与技术研发、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资源。第三,整合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资源、技术设备,汇聚有创业想法的、有相关技术的、有创业融资渠道的人才,保障创业项目的顺利进行。

创业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一点已被新增长理论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所证明[3]。其中,技术创业将成为推动社会创新的首要力量。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敢于进行商业创新的创业人才,更要培养实用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二者结合,推动技术创业成为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亟需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两大转型:一是由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型;二是由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型[4]。这也正是实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适时优化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创业教育的阶段性工作重点,把握创业教育发展的先机,努力培育一大批依托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来进行创业活动的新型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91-94.

[2]Wilson Karen E,etc. Educating the Next Wave of Entrepreneurs:Unlocking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to Meet the Global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R].World Economic Forum:A Report of the Global Education Initiative,2009.

[3]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9):73-77.

[4]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35-39.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