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与关系分析

2018-05-23穆静静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关系分析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穆静静

摘要:通过剖析青岛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和现状,分析青岛市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改进青岛市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思路,以推动青岛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联动逻辑;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4-0022-04

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最基础的平台,不但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发展档次与组成结构,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组织类型、品质和成长进度。第二,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速度,职业教育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专业型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渠道。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关系表面上来看是作用和反作用、决定作用和能动影响的关系[1]。但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才能达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效果,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讲,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间是相互作用的,只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一起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逻辑的多元化解读

(一)环形逻辑

从社会角度来讲,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有各的社会属性和组织结构,它们在互相联动时的关系比较复杂,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是把资本当作桥梁展开的。具体来说,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制约职业教育的角度剖析,区域经济对于职业教育的制约是利用经济基础的投入展开的,关键是物质与金钱的投入。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剖析,这种影响是利用人力资源的投入展开的。职业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的初步培养,把人口资源变成为人力资源,把普通的劳动力改变成为具有某种特长或技术的劳动者;在此条件下,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劳动者进行深入培养,提高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促进这些劳动者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劳动者向资本的转型,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添加新的能量。

(二)主体间逻辑

从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的主体来讲,这其中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等。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以人才作为桥梁,有了最基础的供求关系,可在现实生活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许无法达到企业的标准。学校一定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培养特定人才,而企业方面也需要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保障人才的质量。学校和企业两者间的这种供求关系一般都不是直接沟通的,还需要利用“市场”这个地方,让人才通过市场进入企业。虽然市场不是此“主体间逻辑”关系的某一主体,可市场在人才安置方面却也占有一席之地。从大的方面来讲,市场对人才的流通发挥着调节的功能;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对人才流通开展服务和中转,这种功能是很关键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些以外,政府部门既然是“主体间逻辑”的主体之一,尽管没有直接参与到这种流通和沟通的过程,可是它利用对企业与学校的宏观调控、指导、支持与监督等措施来达到对人才的统一调配,并且通过接收学校与企业的有关信息反馈来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力度,维持了三个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主体要素耦合性逻辑

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分别是两个单独的体系,它们均由不同的元素构成,把它们之间的元素进行提取,就会构成区域经济元素和职业教育元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职业教育方面来讲,它的进步不但无法脱离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也无法脱离学校、企业的配合,这样,它的主体就包括了学校、政府与企体三个环节[2]。从区域经济方面来讲,它的进步无法脱离经济、技能、人才、市场、资本等元素,在以上元素里,最关键的是资本、人才与技能三个环节。

综上所述,“主体间逻辑”关系是通过以人才流通的方式形成的,那“主体要素耦合性逻辑”也能够利用人才流通的方式达到职业教育主体与区域经济要素间互相配合,也就组建了学校—人才—资源、学校—人才—技术、学校—人才—企业、企业—人才—资源、企业—人才—技术、政府—人才—资源、政府—人才—技术等七种关系。以上七种关系根据人才加工和处理中发挥的作用来定,还能分成协作层面、开发层面、应用层面与维持层面等四个环节。虽然政府部门对人才、资源和技术没有面对面的沟通,可是政府利用法律、政策对以上元素展开宏观调控,进而达到人才资源的科学安置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二、青岛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

到2016年底为止,青岛市共有职业教育学校82所,在读学生21.2万人。这里面,中等职业学校有72所,在读学生12.3万人,专职教师7 200余人;高等职业学校有10所,在读学生8.9万人。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了107个专业。按照《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截止至2020年,青岛职业学校在读学生可达到22.5万人[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已经超过了96%。青岛市拥有非常好的产业条件,这给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市强化产业结构改革,强化产业转型创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績。政府部门从服务全市经济产业转型创新的角度,将职业教育放在了更为关键的位置。强化职业学校结构改革,配置服务地方重要产业、适合经济转型创新标准的行业,树立品牌专业。打造短缺型人才培训基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组成了符合全市产业转型创新需要的技术型专业人才队伍。职业教育的成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2016年青岛市的生产总值达到了10 011.29亿元,根据可比价格算,提升了7.9%。这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371.01亿元,提升了2.9%;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4 160.67亿元,提升了6.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 479.61亿元,提升了9.2%。三次产业比例值是3.7:41.6:54.7。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9 407元[4]。

(二)重视科技创新,推进产教融合

青岛市比较关注科技创新,在全面应用地方高职教育科研人才的同时,还大力引进各类技术型人才。2016年新上报的高新技术企业就超过了40家,在全省范围内最先达到了成立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推动高端技术型人才和地方企业的衔接,和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共同研究科研课题,新增了全新的科研课题50多个。科技创新的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转型创新速度大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

(三)校企合作取得成效

青岛市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多次提到要大力支持集团化办学,甚至还颁发了专门的文件,在管理层面确定了集团化办学的关键位置、指导思路、工作导向、完成形式、相关政策等,在具体落实中研究了实现步骤,并建立了长效机制。

青岛市学校现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有很多。从职业学校的角度讲,包括给企业输送毕业生,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对企业开放学校资源,给企业提供训练场所、设施等,参与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开发与科技创新等。从企业的角度讲,包括给学较提供设施或软件、提供学生实训场所、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经济帮助和捐赠;参与学校咨询、参加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参加学校课程教材的研发;接收实习学生,提供兼职教师、进行教师训练、优先选择合作培养的学生、展开学术交流等。

除此以外,在職业院校调查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认为企业和学校在人才训练、学生实习、师资结构、科技协作、就业等环节进行了全面配合;大概有二分之一的企业参与了学校的人才训练工作;大约有65%的学校邀请了地方企业参与教材研发。学校也给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服务与支持,包括参与企业内部的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生产服务与管理,给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以及员工培训等。

三、青岛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挑战

(一)职业教育承担的农民市民化培训任务艰巨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就业、改进民生、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城镇化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原来农村的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能力有限并且表现出“两栖化”。要利用职业教育增加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水平,进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巨大的人口负担变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可目前青岛市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平均,中等职业学校比较集中,影响了职业教育对服务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作用,影响了给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培训服务。所以,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校企合作模式多处于初级阶段,合作层次较浅

青岛市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也获得了某些成效。可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仅仅在较低的层面,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校给企业培训员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近三年来平均每年给企业输送员工1 612人,技校平均每年给企业培训员工8 143人,两者间的差距非常大,不均衡性表现得比较突出。(见表1)

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优化策略

在新型城镇化转型与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想达到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从而实现耦合发展,一定要制定联动体系,一定要强化学校与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一定要结合区域优势,达到联动发展的目的。

(一)建立“110”式的联动发展机制

“110联动”机制即在群众遇到紧急情况时给予群众及时有效的服务体系,它的宗旨是服务广大群众。参与“110”联动的主要是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在此体系下,可能统一调配,快速解决突发紧急事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应当引此为借鉴,“构建由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加的教学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统一[5]。例如,职业教育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组建了“110”式联动体系,达成利益共识,就可以统一安排,多方联动,共同为实现一体化发展而努力。

(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产教融合

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学校与企业应组成以合作办学为体系、以合作育人为形式、以合作就业为目的、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结合体,在决定、落实、咨询三个方面全力协作。企业不但要给学校提供设备和资金,还要参与学校的教学及考核,学校也要尽量参加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

(三)统筹区域优势,实现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想要达到人的城镇化,就一定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基础的职业水平。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就一定要提高人们的思想,使其可以接受职业教育、配合职业教育、落实职业教育,进而提升劳动能力,为青岛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政府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强化职业教育体系,把中职、高职、职教园区以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统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计划,首先要破解的就是资金与用地问题。

与此同时,要从联动发展的角度改善政府有关部门的协作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宣传,深化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增加职业教育费用的收缴力度。在社会上形成关注、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引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一帆,余永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多元逻辑及其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62-64.

[2]郭志立.多元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7):58-59.

[3]王忠昌.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专业—产业”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29-31.

[4]陈凤英,李杰.试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起点与走向——基于经济学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34-36.

[5]周风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与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对青岛市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5(13):17-24.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关系分析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