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

2018-05-23柴志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民族地区

柴志新

[摘要]教育扶贫就是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帮扶,使得他们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政策提出以来各地区纷纷投入到当地的教育扶贫工作中,近年来各地区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就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相关研究比较稀少,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分析探讨教育扶贫的内涵,影响民族地教育扶贫成效的因素,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成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扶贫;利益相关者理论;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019-03

教育扶贫政策是指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教育资助,从而提高贫困地区受教育的程度和教育质量,并且推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目的一种扶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好的发展,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途径。“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其他扶贫方式来说,“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由木桶原理得知水桶的装水量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大国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等原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落后于汉民族或中原以及南方其他地区的民族。这些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短板,扶贫攻坚就是要克服民族地区教育这块“短板”。

追求利益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利益相关者原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1984年弗里曼( Freeman)提出的。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如Freder、Wheeler、万建华、李心合等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但最完整的研究要数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于1997年提出来的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结合起来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性与威胁性两个方面人手的米切尔评分法。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存在许多利益主体,许林等人曾详细分析了这些利益主体,并提出要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赵梦瑶借助这一理论,分析了公立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根据以上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教育扶贫的内容,这里笔者将教育扶贫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任何能够影响教育扶贫成效或受这种成效影响的群体和个人都是教育扶贫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间接受资助者、直接受资助者、政府、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前人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大量成果,本文旨在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简要分析教育扶贫的内涵、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成效的对策。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内涵

对教育扶贫内涵的理解,前人的理解不尽相同。如人们根据葛志等人的精准扶贫提出教育扶贫也要精准,刘军豪等人总结了教育扶贫是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说,教育扶贫过程中直接受益者会进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这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受益者毕业就业后无论就业在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会对自己的家庭及贫困地区做出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只要贫困地区有充满智慧的人才,贫困地区的脱贫才会有希望。所以在这里将教育扶贫可以理解为用“扶智”的方式,通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科学技术的培训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得其它利益相关者共同受益或摆脱贫困的一种脱贫方式。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教育扶贫的影响因素

首先,教育扶贫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并不是单一的作用关系,而是一个一对多,多对一的较复杂的关系网络。教育扶贫对其利益相关者有影响的同时,其利益相关者对教育扶贫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像建构楼房一样,教育扶贫政策决策者就犹如楼房的图纸,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处于思维蓝图的位置,教育扶贫政策的执行者就像建筑工人一样是连接思蓝图与现实事物的纽带,若此纽带有任何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扶贫的落实。直接受益者(直接受资助者)和间接受益者(间接受资助者)相当于建楼房的选址,其土质状况直接会影响整个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在教育扶贫中如果受资助者以及家庭自身对教育扶贫理解不到位,不抓住机会努力提升自己摆脱贫困,那么,教育扶贫政策也将无的放矢了。学校就相当于建楼房的工地一样,承载着这项工作的重要部分。现将教育扶贫的影响因素依据间接利益相关者和直接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几种:

(一)直接利益相关者

1.學校。学校自古以来就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场所,教育扶贫的场所自然也理应是学校了。就犹如一批商品要找到车间才能加工一样,如果没有学校这个“工厂”教育扶贫就无的放矢了。在这个“加工厂”里的任何一环工作无疑都得按生产标准进行,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商品。同样,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如果为学校配备的先进的教学设施得不到合理利用(有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对电子设备不太了解,而是一直将其按放在教室做摆设或应付检查)。还有就是对资助学生的选拔“水分太大”往往家庭条件可以的孩子接受资助,但是贫困的孩子依然得不到温暖。这种情况就是扶贫不精准。为此,我国政府又出台了“精准扶贫”政策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见,学校这个“厂房”对教育扶贫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2.贫困学生。贫困学生是教育扶贫的对象。从加工产品的角度来看贫困学生就是“原料”从绘制蓝图到加工过程再到产出产品,这一条工作程序中的成效问题无一不受加工原料本质的影响。如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受资助者不积极主动抓住机会,而是养成了吃国家“软饭”的习惯,不思进取、拿着资助金吃喝享乐的大有人在,这就与教育扶贫中的“扶贫先扶智”背道而驰了。所以在教育扶贫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盲目扶贫,要扶“可扶之人”把我们的资源合理地用到每一个可利用之地。如不这样,教育扶贫培养出一些低质量就不了业,也吃不了苦的毕业生,不但教育扶贫的目标没达成反而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二)间接利益相关者

1.受助者家庭。受资助的家庭对教育扶贫起着间接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如果教育扶贫面对的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游牧为主、宗教因素等)形成了比较固执的思维模式。在这些地方人们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或者外面。他们认为接受教育时间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浪费了美好的年华,错过了早早成家的时间,也错过了做生意赚钱的机会等等都不符合他们多年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留下的习俗习惯。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尤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总是远远低于其他地区的,能步人大学之门的孩子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这一点看似是间接因素但他还是对教育扶贫的效率起着不可估量的阻碍作用。再者,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个的了解每一个贫困群体的文化背景,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这样才会使得教育扶贫的成效更加乐观。

2.政府。政府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决策者,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执行者,他描绘着教育扶贫的蓝图,又将这幅蓝图付诸实践,在整个教育扶贫过程中政府起着指挥棒和领头羊的作用。一旦政府方面的决策者出了问题(没有实事求是的做出决策),教育扶贫这项工作的行动就成了“无头的乱麻 一团糟”了。再如果执行者对教育扶贫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将教育扶贫流于形式,这就使得贫困地区的人民对教育扶贫满意度大大降低,甚至有些人会不相信会有造福人类的事情发,这样教育扶贫的付诸实施就比较困难。

3.企事业单位。一个产品的好坏,最终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定夺,而产品进行实践检验的地方是市场。同样,教育扶贫培养出的人才也要通过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践检验才能对其成效进行评价。如果,不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的产品就会被市场淘汰,那么,不安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事业单位需求培养的人才最终无用武之地,这就会造成人力财力均浪费的情况。如果说市场是生产厂家的调控设置的话,企事业单位也就是教育扶贫人才培养的调控方式,他的需求时时刻刻影响着教育扶贫的方向

4.区域经济和文化。这个因素较其他几个因素来说对教育扶贫的影响力度要弱些,但是他对教育扶贫的影响不能忽略,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暂时发展缓慢,但它有快速发展的潜质,那么只要对这个地方引进先进技术育人才,或者毕业后的受资助者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工作,看到发展的希望。那么这个地区的教育扶贫较其它地区来得更容易一些。如果这个地区的文化相对比较开放,积极性比较高,容易接受新知识,勤奋好学,有创新精神,这无疑会对当地的教育扶贫工作起到加速的作用。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看,教育扶贫的影响因素是由教育扶贫政策的决策者也就是政府机构、执行者(学校及各教育部门、社会人士)、直接受资助者、间接受资助者(家庭等)、企事业单位这六大类因素相互作用来影响教育扶贫的整个运行过程及最终效率。

三、利益相关视角下如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成效

(一)实事求是的制定实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决策应当是因地制宜的符合当地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对于思维方式比较保守或固执的地区来说一味地给予物质方面的扶贫(减免学费、配备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等),这种看似彻底的教育扶贫措施其实有很大的不彻底之处。对于这种地区的教育扶贫我们应当先对其思维方式进行循循善诱,使得他们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从而从一个“等脱贫”“被脱贫”的状态变换成“要脱贫”的状态,这样教育扶贫这快“好钢”才能真正地用到积极主动摆脱贫困的人民这把“刀刃上”,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民族地区人民对教育扶贫政策的了解。在我对西北民族大学35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仅有39.72%的民族地区学生对教育扶贫政策比较了解,有23.67%的学生表示听过教育扶贫但没有具体了解过。另外36.61%的同学对教育扶贫完全不了解。对教育扶贫政策不了解,也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有时候还会造成不相信教育扶贫,不相信教育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这就使得教育扶贫过程中的难度增加,收效甚微。所以,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传播和认识,民族地区人民也要加强了解和学习教育扶贫政策的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快速地被理解和完善。

(三)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教师的访谈得知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入学率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地区。而且教学质量也较其他地区低一些,这是阻碍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成效的一大因素。对于前者我们应当通过劝导,鼓励等方式让所有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对于后者我们应当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引进高素质高学问的教师和加强本地教师的培训工作。只有基础教育高坚实了,才能有培养人才的可能,教育扶贫的使命也就完成了重要的一步。

(四)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使命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扶貧与民族高等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就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培养工作与民族的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具体就是学科专业的设置要与民族地区的人才类型需求相吻合,培养质量要进一步的提高。另外,也要加强民族职业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直接决定着教育扶贫的最终成效。

后记

本文简要描述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文并没有深入而细致的探讨相关的问题,教育扶贫在我国民族地区的使命依然非常重大,对其的研究和完善是一个比较长远而艰巨的问题,但也是我国民族地区脱离贫困的最为根本的扶贫方式。

参考文献:

[1]曾天山.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J].教育研究,2016( 12):35 - 42

[2]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8(2):16-21.

[3]许林,袁桂林.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审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3):9-12.

[4]赵梦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5]葛志.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 11):47-53.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民族地区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