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的效果探析
2018-05-23段雪芳
段雪芳
(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2)
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对其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内,然后向导管内输注化疗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临床研究表明,对此类患者进行PICC,经导管为其输注化疗药物,能减轻化疗药物对其外周血管壁的刺激,降低其静脉炎的发生率。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进行化疗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排除不具有进行PICC指征的患者,排除病历资料缺失及不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排除在入选本研究前患有静脉炎的患者。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龄为32~78岁,平均年龄为(58.12±5.34)岁;其中,有乳腺癌患者8例,有肺癌患者12例,有胃癌患者16例,有食管癌患者10例,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4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其年龄为33~79岁,平均年龄为(58.38±5.57)岁;其中,有乳腺癌患者7例,有肺癌患者14例,有胃癌患者17例,有食管癌患者8例,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PICC。在此过程中,采用常规的定位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PICC,方法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其穿刺一侧的上臂向外伸展90°。选择其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在穿刺前,对患者从预穿刺点到其右胸锁关节再到其第三肋间(即第三肋骨与第四肋骨之间的间隙)的长度进行测量,对其穿刺一侧肘窝上10 cm处的臂围进行测量。对患者预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在其穿刺一侧的上臂处绑扎止血带。用穿刺针(带插管鞘和导丝)对其静脉进行穿刺,进针的角度为15°~30°(即针体与患者的皮肤呈15°~30°)。在回抽见血后减小穿刺的角度,然后向前推进插管鞘。退出穿刺针的枕芯,置入PICC导管,并在C臂X线机的定位下用导丝将导管送至指定的位置。最后固定好导管,撤出导丝和导管鞘。采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方法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心电图仪的LL电极、LA电极和RA电极分别贴在其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胸骨左缘的锁骨中线与第一肋间(即第一肋骨与第二肋骨之间的间隙)的相交处及胸骨右缘的锁骨中线与第一肋间的相交处,持续对其进行心电监测。选择其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对患者预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在其穿刺一侧的上臂处绑扎止血带。用穿刺针(带插管鞘)对其静脉进行穿刺,进针的角度为15°~30°。在回抽见血后减小穿刺的角度,然后向前推进插管鞘。退出穿刺针的枕芯,置入PICC导管。在心电图的监控下缓慢地向前推进导管。通过观察患者心电图P波的形态和振幅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若P波的振幅逐渐增高,则表明导管尖端已进入患者的上腔静脉并向其右心房的方向推进。若P波的振幅升至最高处,则表明导管尖端已到达其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即CAJ点)。当P波的振幅升至最高处时,停止向前推送导管,并将导管缓慢地后撤,待P波复原后(此时导管尖端位于患者右心房口的位置),再将导管后撤2~3 cm,使导管尖端处于其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交界处下方的1/3处。最后将导管固定好,撤出导丝和导管鞘。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的到位率及置管后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导管尖端位于患者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交界处下方的1/3处即表示已经到位。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的到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的比较[%(n)]
2.2 置管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置管后,在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导管移位,有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8%(4/50);在对照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发生导管移位,有5例患者发生静脉炎,有3例患者发生局部感染,其并发症的发生率24%(12/50)。置管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通过向导管内输注化疗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对其外周血管壁的刺激,降低其发生静脉炎的风险。过去,临床上多采用常规的定位技术对此类患者进行PICC,但效果一般,易出现导管尖端不到位的情况[2]。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此类患者进行PIC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此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能通过观察其心电图P波的形态和振幅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定位的准确率极高[3-4]。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其导管尖端的到位率,降低其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何虹,范彬,张玉红,等.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4-8.
[2]杨水秀,胡茶花,袁海珍.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lCC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5,15(4):73-74.
[3]王莲英,罗文君,王湘君.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8):162-163.
[4]王超红,王子琴,侯鑫,等.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