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比
2018-05-23张召,雷波
张 召,雷 波
(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此病可分为典型三叉神经痛和非典型三叉神经痛两种。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的放射样疼痛。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患有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将患有典型三叉神经痛的68例患者设为典型组,将患有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32例患者设为非典型组。在典型组的6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8例;其年龄为35~81岁,平均年龄为(62.6±3.7)岁;其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为(3.3±1.8)年。在非典型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37~82岁,平均年龄为(54.6±3.9)岁;其病程为5~16年,平均病程为(8.5±2.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这两组患者入院后,我院均为其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1)让患者取侧卧位。2)在患者患侧耳后做一个直切口,然后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将硬膜切开,并释放脑脊液。待脑脊液释放令人满意后,向内侧牵拉小脑半球。必要时,可电凝并切断三叉神经背上方的岩静脉。然后,采用锐性分离法,将三叉神经根前上方及其与听神经、面神经之间的蛛网膜切开。3)沿着三叉神经根的方向,从三叉神经根出/入脑干处向颅内段进行全程探查,并详细了解和记录压迫血管的来源、种类、数量、大小、被压迫的部位以及被压迫的程度等。同时,记录三叉神经根是否存在移位和萎缩的情况。4)在血管减压令人满意后,用Teflon棉(医用垫棉)将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根垫开。
手术结束后,对这两组患者均进行了1年的随访,并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
1)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⑴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症状若立即得到缓解,且在术后1天内,其疼痛的症状完全消失,则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立即缓解。⑵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症状若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则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延迟缓解。⑶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症状若有所改善,但仍需服用小剂量的卡马西平进行镇痛治疗,则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明显减轻。⑷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的症状若无改善,则可判定其治疗的效果为无效。疼痛的缓解率=(立即缓解例数+延迟缓解例数)/总例数×100.0 %。治疗的总有效率=(立即缓解例数+延迟缓解例数+明显减轻例数)/总例数×100.0 %。2)观察两组患者三叉神经根得到减压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将患者三叉神经根得到减压的程度分为充分和不充分两种。减压充分是指压迫血管被彻底分离和移位,且三叉神经根获得解剖复位。反之,则为减压不充分[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接受治疗后,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 %(66/68)和100.0 %(68/68);非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8.1 %(9/68)和87.5 %(28/68)。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非典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2.2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三叉神经根得到减压程度的比较
接受治疗后,在典型组患者中,三叉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非典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三叉神经根得到减压程度的比较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因脑干附近的小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所引起的,可分为典型三叉神经痛和非典型三叉神经痛两种。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易在一侧面部出现闪电式的剧烈疼痛。而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易在两个或更多的三叉神经支配部位出现持续性或几乎连续性的疼痛,且其疼痛的症状并无明显的季节性或间歇性[4]。目前,微血管减压术是临床上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手术方式。该手术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且其疗效已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非典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在典型组患者中,三叉神经根得到充分减压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非典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余少正相关报道的结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明显优于用此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因此,临床上可将微血管减压术作为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余少正.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7(20):63-64.
[2]周伟东,纪芳,徐增良,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6):60-61.
[3]刘兆刚,王增龙,杨伟玲,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19(5):31-32.
[4]陈汝伟,刘洪恩,何锡宁.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与远期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