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2018-05-23章凯敏杜希剑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扫描时间双源光子

章凯敏,杜希剑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体检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

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一项影像学新技术[1],在扫描血管时能够有效分辨出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并去除斑块的钙化[2],更有利于将血管管腔的真实情况显现出来。该技术对血管成像的准确性几乎可以和数字血管造影技术一致[3]。随着技术的发展,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逐步成为临床有效获取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病变靶血管影像资料的重要检查手段。由于检查次数较多,因此患者检查过程中接受的辐射剂量也较大,而根据当前国际最新的辐射防护最优化以及合理使用剂量的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 chievable, ALARA)[4],在能够确保诊断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患者检查过程中接受的辐射剂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其成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行常规CTA检查以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查的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脑血管病变;(2)脑血管腔内介入术后复查;(3)患者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造影剂过敏史;(2)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疾病;(3)妊娠或哺乳期患者;(4)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42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29~75岁,平均(53.1±10.4)岁,其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10例,初中及中专文化水平12例,高中、大专或以上文化水平20例。

1.2 方法

对参与研究的42例患者行常规减影CTA以及光子双源CT双能量方式扫描。其中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方法:扫描过程中严格制动,同时用绷带对每位患者的下颌骨以及额头部分做好固定,并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具体扫描参数:A/B球管电压设置为140/80 kV,电流则设置为51/213 mAs,旋转时间设置为0.5 s,且螺距为0.7,准直设置为64 mm×0.6 mm,而扫描范围是从210 mm至250 mm。增强剂的注射速度是每秒4.0~4.5 ml,总的注射剂量是50 ml,扫描间隔0.7 mm,层厚设置为0.8 mm。在扫描结束后将获得的图像传输到工作站中,采用配套的减影软件。常规的CTA扫描方法:平扫时的电压为100 kV,螺距为1.2,电流设置为90 mAs,层厚是0.6 mm,而层间隔是0.4 mm,增强扫描时电压同样为100 kV,将电流调整至170 mAs,螺距是1.2,层厚及层间隔分别是0.6/0.4 mm。增强剂的注射速度为每秒4.0~4.5 ml。扫描后同样将获得的图像传输至工作站,用相应的软件减影去骨。在本次研究中获得的图像均安排2名高年资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影像学医师读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影像学检查的成像质量、扫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以及图像减影时间。其中成像质量标准[5]:Ⅰ级:获得的图像完全没有残余骨影,同时能够清晰地显示4级脑血管,血管连续显示,并且边缘锐利;Ⅱ级:图像存在少许的残余骨影,也可以清晰显示4级脑血管分支,血管连续显示,但是边缘不够光滑;Ⅲ级:图像有较多的残影,能够分辨出4级脑血管分支,但是不连续显示,同时边缘也毛糙模糊;Ⅳ级:图像有大量的残影,无法正常读片,不能分辨出脑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扫描方法图像质量对比

在成像图像质量对比中,两种扫描方法获得的图像成像质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扫描方法图像质量对比 例

注: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2.2 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对比

光子双源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相比于常规CTA均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对比

组 别n辐射剂量/mSv扫描时间/s图像减影时间/s常规CTA4211.38±0.7897.07±9.6748.14±5.12光子双源CT428.54±0.4376.13±5.4727.59±3.52t值12.52810.4329.932P值<0.05<0.05<0.05

2.3 具体扫描图像分析

CTA及光子双源CT扫描图像对比,其中图1、2分别是患者甲的CTA和光子双源CT图像,图3、4分别是患者乙的CTA和光子双源CT图像。

3 讨 论

图1患者甲CTA图像

图2患者甲介入支架植入术后随访光子双源CT图像

图3患者乙CTA图像

图4患者乙介入支架植入术后随访光子双源CT图像

CTA是临床普遍采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一般以减影CTA使用较为常见,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成像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扫描信息的丢失以及图像扭曲事件的发生[6- 7],并且可以一定程度缩短扫描的时间,尤其是对颈动脉、颅内动脉等均有很好的成像效果[8]。然而CTA的不足之处是检查时间仍旧较长,在扫描过程中需要患者长时间地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多患者由于扫描过程中出现了体位的改变,导致了图像出现了伪影以及噪声,不利于放射科医师读片。近年来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临床逐步开展开来,其优势在于帮助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同时,该扫描方式还可以一次性解决平扫和增强扫描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在增强扫描时能够获得双组数据,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也能更直接显示血管图像,避免了二次检查的情况[9- 11]。另外,双源CT的双能量成像能够通过在不同能量下光子吸收的变化对物质组成的差异进行检测,故而后期处理图像时速度更快、减影效果更佳[12- 14]。传统CT技术辐射剂量较高,扫描时容易使成像产生伪影,对于不能配合者很难完成检查。而光子双源CT的两套球管、探测器及数据采集系统扩大了螺距,能够更好地反映脑血管灌注信息,故光子双能源扫描是评价脑血管介入术后复查的重要技术。而且双能量成像仅需一次扫描,扫描时间短,更适用于年老体弱患者。Flash扫描时间短有利于降低辐射剂量,且无需患者屏气,扩大了使用范围;同时两套球管接受不同能量下的衰减信息,实现了双能量成像,辐射剂量也与单源CT相当。正是由于该技术可以避免配准不良导致的减影失败,因此尤其适用于烦躁、多动症的患者[15- 17],同时不会对成像质量造成较大的妨碍。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在对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时,发现采用常规CTA扫描时的Ⅰ级图像质量比例为92.86%,而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Ⅰ级图像质量比例为88.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比较,光子双源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CTA,同时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也要明显地少于常规CTA。充分说明了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保证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在更短的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中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证实了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以一次扫描获得双组数据,在提高图像处理速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并不会对成像质量造成影响,尤其适用于对颅内血管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同时减少伪影。

综上所述,在对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像复查过程中,可以首先采取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扫描的辐射剂量更低,并且扫描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尤国庆,耿云平,刘蕾,等.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88- 389.

[2] 朱宗明,张宗军,陈宏伟,等.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8):683- 686.

[3] 王文浩,郁毅刚,张明升,等.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11):839- 842.

[4] 柴学,张龙江,卢光明,等.双能量CT头颅血管成像的影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初步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7):725- 729.

[5] 程留慧,王道清,刘珂,等.双源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动脉支架置入后通畅情况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1):1182- 1184.

[6] CHANDARANA H,GODOY M C,VLAHOS I,et al.Abdominalaorta:evaluation with dual- source dual- energy multidetector CT afterendovascular repair of aneurysms:initial observations[J].Radiology,2008,249(2):692- 700.

[7] 刘新爱,郭君武,师新宇,等.双源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介入术后再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5(4):901- 902.

[8] 郭元星,欧陕兴,曾小涛,等.双能量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附六例报告)[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1):1150- 1154.

[9] 吴宁,蒲红,王娜,等.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介入术前双源CT评估及指导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2):1069- 1072.

[10] KOBAYASHI M,ASADA Y,MATSUBARA K,et al.Evaluation of organ doses and effective dose according to the ICRP Publication 110 reference male/female phantom and the modified ImPACT CT patient dosimetry[J].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2014,15(5):4823.

[11] HYUN KO J,YOUNY KONG T,AKABAN G,et al.Applicability test of methods fo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tamination using an ORTEC whole body counter[J].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2014,162(4):657- 662.

[12] MORHARD D,FINK C,GRASER A,et al.Cervical and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with automated bone removal :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versus standard computed tomography[J].Invest Radiol,2009,44(5):293- 297.

[13] THOMAS C,KORN A,KETELSEN D,et al.Automatic lumen segmentation in calcified plaques:dual- energy CT versus standard recon- struc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AJR,2010,194(6):1590- 1595.

[14] MAASS C,BAER M,KACHELRIESS M.Image- based dual energy CT using optimized precorrectionfunctions:apractical new approachof material decomposition in image domain[J].Med Phys,2009,36(8):3818- 3829.

[15] TAKEUCHI M,KAWAI T,ITO M,et al.Split- bolus CT- urography using dual- energy CT:Feasibility, image quality and dose redu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11):3160- 3165.

[16] 王安明,赵汉青,史跃,等.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血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33- 234.

[17] 程改存,陆鹏,吴丽珍,等.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2012,40(3):322- 324.

猜你喜欢

扫描时间双源光子
《光子学报》征稿简则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成像扫描时间优化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在光子带隙中原子的自发衰减
多光子Jaynes-Cummings模型中与Glauber-Lachs态相互作用原子的熵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