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脏囊性病变的CT、MRI表现

2018-05-23柏永华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绵状性病变淋巴管

文 丹,戴 辉,柏永华

(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学影像科,贵州 遵义 563099;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病理科,贵州 遵义 563099)

脾脏囊性病变是脾脏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定性诊断困难。不同性质的囊性病变决定了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因此术前正确诊断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囊性病变,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囊性病变17例,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6~68岁,平均40.5岁,体检偶然发现12例,以左上腹不适、疼痛及饱胀等就诊发现5例。

1.2 检查设备和参数 CT检查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或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机,层厚6 mm,层间距6 mm,螺距0.6,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300 mgI /100 mL) 60~80 mL,注射速率为2.5~3.0 mL/s,注射后行三期扫描。磁共振检查采用GE公司(SignaHDxt)3.0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2例患者行MRI检查。

2 结果

外科术后病理证实:17脾脏囊性病变中,单纯性囊肿2例,假性囊肿1例,间皮囊肿1例,血管瘤6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

2.1 脾脏囊性病变CT、MRI表现 脾脏单纯性囊肿:2例,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其中1例病灶体积巨大,直径达20 cm,密度均匀,CT值18~22 HU,增强扫描未见强化,邻近组织受压移位(图1A-B)。

A:CT平扫示脾脏见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团块,边界清楚,肝左叶及胃受压移位;B: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 图1 15岁女性脾脏单纯性囊肿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

脾脏假性囊肿:1例,CT示病灶呈花环状,直径约5 cm,局部突出脾脏轮廓,边界清,内有多个分隔,分隔可见条形钙化灶。MRI示病灶T1WI为低信号,可见多个分隔,钙化的囊壁呈条形高信号;T2WI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图2A-B)。

A:MRI平扫T1WI脾内花环状囊性病变,内为低信号,可见多个分隔,钙化的囊壁呈条形高信号;B:T2WI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 图2 59岁女性脾脏假性囊肿患者的MRI平扫

脾脏间皮囊肿:1例,脾脏轻度增大,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最大者直径约0.9 cm,CT值18 HU,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轻度强化(图3A-B)。

A:CT平扫示脾脏多发低密度病变,边界不清;B: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轻度强化。 图3 7岁女性脾脏多发间皮囊肿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

脾脏血管瘤:共6例,表现为多发、单发病灶各3例,其中4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毛细血管型血管瘤,1例血管瘤并血肿。4例海绵状血管瘤中2例表现为单一类圆形肿块,直径为5~9 cm,边界清,其内密度均匀,无钙化,CT平扫为稍低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逐渐填充、大部分与脾脏密度相同(图4A-B);2例表现为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其中1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例毛细血管型血管瘤表现为脾脏巨大囊性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CT值21 HU,内有多个分隔,增强扫描分隔强化。另1例血管瘤合并血肿表现为脾脏明显增大,内见约10 cm×12 cm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病灶内见多发结节状出血及少量钙化灶,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A:CT平扫脾脏见较大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B: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 图4 49岁女性脾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

脾脏淋巴管瘤:2例,呈类圆形或略不规则形病灶,直径4~5.5 cm, CT值19 HU,内见斑点状钙质密度影,增强扫描分别呈轻度环形强化、网格状强化(图5A-B)。

A:CT平扫脾脏见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B:增强扫描边缘轻度环形强化。 图5 55岁女性脾脏淋巴管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共5例,表现为脾内单发病灶3例,脾脏增大、脾内多发病灶2例。直径2~4 cm,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平扫呈低密度,CT值25~30 HU,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图6A-B),其中1例行MRI检查,表现为脾脏明显增大变形,脾内见多发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病灶,中央见斑片状等信号影。

A:CT平扫脾脏见类圆形低密度病灶;B:增强扫描边缘轻度强化。 图6 48岁女性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

3 讨论

3.1 脾脏囊性病变的临床与分类 脾脏囊性病变可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非肿瘤性病变包括单纯性囊肿、假性囊肿、间皮囊肿、寄生虫囊肿等。肿瘤性病变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等。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多为体检发现,或由于脾大、囊性病灶较大、较多,引起左上腹不适、疼痛、饱胀等。本组17例患者中仅有5例有临床表现,其余均为体检发现。

3.2 脾脏囊性病变的CT、MRI表现

3.2.1 脾脏非肿瘤囊性病变CT、MRI表现 ①脾脏单纯性囊肿:脾脏单纯孤立性囊肿一般较大,直径平均为10 cm,多发性囊肿多位于脾包膜下,囊壁光滑,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年。CT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均匀,CT值为0~15 HU,囊壁菲薄,多无钙化,增强扫描病变内及囊壁均无强化。②脾脏假性囊肿:又称继发性囊肿,多由外伤导致脾脏血肿所致,囊内为血性液体,囊壁为纤维组织。一般单发、且较小,少数可巨大。CT平扫呈低密度,偶可见囊壁钙化。MRI扫描病灶呈长T2长T1信号,信号均匀,有分隔,囊壁的钙化显示不及CT敏感。③脾脏间皮囊肿:临床少见,一般认为由胚胎期脾被膜的间皮细胞陷入脾内所致,或由于外伤、感染等因素,间皮细胞植入脾组织,增殖生成囊肿,小的间皮囊肿一般多发,数厘米大小,偶可巨大、引起临床症状。有报道称脾间皮囊肿内层上皮可产生CA19-9,囊肿切除后CA19-9可降至正常[1]。

3.2.2 脾脏肿瘤性囊性病变CT、MRI表现 (1)脾脏血管瘤: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脾肿瘤,分为3型: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型、混合型[2]。脾脏血管瘤的CT平扫为低或等密度病灶,边缘清晰,其中海绵状血管瘤可表现为多囊性团块,中央为液体密度,囊壁偶见条状钙化。增强扫描由于血管瘤类型不同,具有典型向心性强化、边缘强化、均匀强化等多种强化方式。其中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海绵状血管瘤边缘花边状强化,随之向中央填充,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与肝脏血管瘤强化方式类似;混合型则强化方式多样。有文献报道延迟期病灶均匀强化、呈等密度是脾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2]。延迟期病灶中心不规则低密度区可能有以下因素:血管内血栓形成、坏死囊变灶或纤维瘢痕组织。本组6例血管瘤,3例呈明显强化或逐渐充填强化,与文献报道相似[2],1例无明显强化,1例分隔强化,可能与病灶太大或延时扫描时间不够有关,1例血管瘤因合并出血、钙化呈不均匀强化。血管瘤MRI表现:病变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随TE时间增长,病变信号逐渐增高,呈明亮高信号(灯泡征)。当合并出血或囊变时,则表现为病灶内出现短T2或更长T2信号。

(2)脾脏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根据淋巴管扩张程度分为3型[3]:①毛细血管型,由细小淋巴管构成,常多发。②海绵状型,由较大淋巴管构成,呈海绵窦状结构[4]。③囊性型,常见,由扩张成囊状的大淋巴管组成,壁薄如蜂窝状。CT表现:脾脏增大,脾脏内见单发、多发更低密度囊性病灶,密度均匀,CT值为10~30 HU,伴或不伴囊壁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内无明显强化,仅见囊壁及间隔轻度强化,病变如蜂窝状者呈网格状强化。

(3)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罕见,仅占脾脏肿瘤的2%[5]。脾血管淋巴瘤为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的混合瘤[6],由胚胎发育异常的血管及淋巴管构成。病理大体标本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及实性团块。影像学上与血管瘤或淋巴管瘤表现具有相似性,又有其特征性。平扫呈低密度,少有钙化,增强扫描实性成分随强化时间延长逐渐强化,间隔呈线样或网格样强化,平扫密度高于淋巴管瘤[7]。本组5例血管淋巴管瘤,CT值25~30 HU,增强扫描病灶边缘轻度强化,与文献报道一致[8]。1例行MRI平扫,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病灶,呈长T1、稍长T2信号,病灶中央可见等、低信号条片状影,提示内为含铁血黄素沉着、纤维化。

综上所述,脾脏囊性病变有一定特征性,如血管瘤延时强化呈等密度,囊性淋巴管瘤CT或MRI扫描类似于水,增强网格状强化。少数脾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仍需活检或手术病理明确诊断。CT检查是目前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最常用的方法,但MRI对病变内部成分的分析优于CT检查,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可为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

[1] 莫世发,刘自明,贾乾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治疗脾脏巨大间皮囊肿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7):742.

[2] 钱民,李小荣,邓杰航,等.动态CT增强扫描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1):1683-1686.

[3] 付志刚,张晓磷,罗仕华,等.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9):1532-1534.

[4] Wang J,Yu J C,Kang W M,et al.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 for giant hemangioma misdiagnosed as splenic cyst: a case report[J].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2010,25(3):189.

[5] 王小岩.脾脏血管淋巴管瘤3例[J].广东医学,2004,25(6):661 .

[6] 陈向志,刘安甫,刘润生.脾脉管瘤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7):1008.

[7] 丁国军,王加伟,徐雷鸣.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8):1062-1064.

[8] 路涛,蒲红,杨诚,等.脾脉管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3):397-400.

猜你喜欢

海绵状性病变淋巴管
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淋巴管新生与回流功能的作用研究进展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