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地试点:税延型养老险破局

2018-05-22刘琳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个税支柱养老金

刘琳

假设这样一种场景: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资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并享受个税税前抵扣、暂缓缴税,待退休后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以一定的优惠税率补缴当年的个税。

如此,既能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多拿一份养老收入,又能整体上享受减税福利……这就是即将落地试点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日前,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银保监会、证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将从5月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启试点。

这意味着,探索了十余年的税延养老险终于迈出实质性一步。

形势倒逼

试点的推出,可谓应运而生。

2018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曾表示,目前一些省份的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已出现当年收不抵支,靠历年滚存结余支付当年缺口。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就是第一支柱。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合计缴存比例为28%,其中20%为企业缴纳,8%为个人缴纳。一份来自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报告显示,这一缴存比例远高于美国的12.4%、日本的18.3%和韩国的9%,这也让我国企业所负担的综合税率处于较高水平。

“再加码的空间很小,所以指望第一支柱的快速增长来应对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养老压力,是不现实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凯表示,未来基本养老金的涨幅逐渐放缓,是大势所趋。

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补充养老保险,也就是由企业年金构成的第二支柱和商业养老保险构成的第三支柱,就被给予了更多期待。

中金公司上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占养老保险总规模比例达到57%,补充养老保险仅占43%,其中二三支柱占总规模比例分别为15%和28%。这一结构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以美国为例,第一二三支柱占养老保险总规模的比例为10:54:36。

但第二支柱“挑大梁”的模式在中国却可能面临尴尬。由于企业年金的缴费采取个人缴纳4%、企业缴纳8%的模式,在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缴存比例高企之下,能够再多缴8%的企业为数很少,第二支柱同样存在后劲不足的困境。

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7.6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仅占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0.35%。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则进一步显示,企业年金的充足率指数正在走下坡路,从2015年的33.5下降到了2017年的22.1。

因此,承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重头戏的角色,指向第三支柱。

“纯粹的商业险,政策施加影响的空间有限。税延型养老险由于含有减税色彩,自然就会成为政策发力的重点。”陈凯说。

中金公司研究部王慧认为,如果按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160万亿匡算,如果我国居民投资养老金产品的比例,能够从现在的不到3%,达到美国和日本的30%左右,那么补充养老保险的规模或可达到48万亿左右,假补充养老金中第二、三支柱均衡发展,那么第三支柱就能有24万亿的潜在市场。

“税延养老险虽然在试点推行初期的规模有限,但它会引导人们熟悉养老保险产品,激发养老金市场的需求,相当于一次公众教育,具有示范效应。”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所以不能仅就这个政策本身估测它的影响力,未来它可能会激发养老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

均衡点

1000元、25%、75%、10%。这是《通知》中的几个关键数字。

根据《通知》,投保人每月可以用來购买税延养老险的限额在1000元与工资薪金收入1/6之间取较小值。退休后,根据账户中的本息积累,投保人可按月或按年领取商业养老金,其中25%予以免税,其余75%按照10%的税率补缴个税。

这几个数字的确定并非一蹴而就。一位国有银行养老金业务部的人士表示,早在2006年上海就开始税延养老险试点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天津也曾在2007年至2008年推出试点方案。但最终都未能真正推行。

比如天津的试点方案就提出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费用,在个人工资薪金30%以内就可税前扣除。但财税部门可能对30%这一比例有不同看法,税前扣除比例太高给个税收入造成一定压力。这也成为这一试点方案没能成行的原因之一。

“既兼顾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公平和效率,又要让投保人切实尝到甜头,鼓励参与度并促进市场规模,同时还要让财政可承受。最终试点方案里各个指标的确定,是考虑多重因素后求得的均衡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表示。

比如居民有资格购买税延养老险的前提是缴纳个税。然而从全国来看,当前我国个税缴纳人口仅约3000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不足2.2%,如果保险购买的限额定在较高水平,对于没有缴纳个税的低收入人群,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但如果限额定得过低,也有负面作用。税前抵扣、保险投资收益以及未来的减税规模,都会随之降低,影响人们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积极性,而这部分人群更有可能拓展为其他保险产品的潜在用户。保费规模过低,也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参与度。

那么,按照《通知》中的试点方案,老百姓能享受多大的减税福利?东北证券一份报告显示,以上海为例,如果一名30岁的员工税前收入为10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应缴纳个税365元。而如果这名员工参与税延养老险,则可税前抵扣保费600元,当月缴纳个税就减为295元,节税70元,全年节税840元。

假设这位员工未来30年收入不变,而税延养老险每年累计年化利率为5%,这名员工在缴纳30年后退休时,其商业养老资金账户里的本息总额将达到49.12万元,若一次性领取,他需要补缴3.68万元的个税。30年的节税总额减去退休后补缴额,再折现到眼下,他可享受4736元的减税福利。

所有缴纳个税的人,只要参加税延养老险,都是划算的吗?可能并非如此。

东北证券分析师李勇测算,在上海和苏州,参加税延养老险是否划算的临界点,是税前月工资6481元,在福建的临界点是工资6836元。如果不高于临界点,那么参保就达不到减税效果,甚至退休时的个税补缴额将超出前期节税额。对于这些人来说,也许应遵循“现金为王”的原则。

试点方案又将在多大程度上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2016年上海、苏州工业园区就业人口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6504元和8156元,均超出李勇测算的购买税延养老险的临界水平,意味着这两地的试点将具有更为乐观的收入基础。福建省则为5636元,低于这一临界水平。

“从老龄化程度看,上海和苏州工业园区的老龄化更严重,试点更能引起当地居民的关注。而福建60岁以上人口比例则相对较低。”陈凯说,“政策安排和试点地区的选择,力求能够覆盖多种情况,分别观察政策效力如何发挥,为将来在全国推广做好政策储备。”

市场蛋糕

“虽然初步试点只选取了三个地区,规模有限,但未来全国推行的话,市场空间不可小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表示。如果每人每月1000元保费,一年就是12000元,如果全国缴纳个税人口中有一半购买这个保险,就是1800亿元保费规模。

而按照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上述估算可能還显保守。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保费在1000元及以下,那么有90.6%的受访人群具有缴费意愿。

广阔的覆盖面让税延型养老险对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的吸引力。郭振华认为,相比其他保险产品,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的保费是低成本资金,产品退保率也会很低,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笔稳定的保费收入。

“潜在的价值是保险公司更看重的。”上述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由于覆盖人口数量大、有稳定工作,谁能吸引到他们购买自家的税延产品,就能够抓住一批优质的客户资源。对于推广其他的保险产品来说,不仅能增加销售渠道,还能节省推广成本。”

目前市场最关心的是,即将推出的个人税延养老险产品将持有怎样的投资策略?根据《通知》要求,税延型养老险将以稳健型产品为主、风险型产品为辅。

“与其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比,投资策略会更偏保守,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陈凯表示,“但与全国社保基金和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策略相比,由于更具增值属性,并且投资期限较长、没有现收现付的压力,投资策略将会更加灵活。”

值得关注的是,税延养老险的试点可能只是大力发展第三支柱的“先头兵”。《通知》提出,试点结束后,根据试点情况,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有关情况,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

这意味着一年之后,公募基金很可能登陆税延型养老产品市场。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21家基金公司上报42只养老目标产品至证监会。业内人士表示,养老目标基金具有长期稳健的特质,它们的进入对降低市场波动、引领市场稳健投资风格,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个税支柱养老金
小议个税新政下年终奖的纳税筹划
谁贡献个税最多
日本逾10万人被漏发养老金
送别
新一轮个税改革如何更好地贴近民生
分类与综合相结合个税制度改革中起征点的变革思路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她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