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带对侧风条件下超车过程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2018-05-22刘立宁郗学峰范鹏飞杜广生
刘立宁,石 硕,郗学峰,范鹏飞,杜广生,雷 丽
(1.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济南 250061; 2.烟台南山学院,烟台 265713; 3.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济南 250101)
前言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越来越多,超车行为越来越频繁。在超车过程中如果受到侧风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车辆周围的流场会发生明显改变,引起车辆所受气动力的变化,影响车辆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研究侧风对车辆气动性能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通过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对单车模型进行了研究[1-4]。结果表明,侧风强度、方向和瞬态波长等变化,均会引起车辆气动特性的改变。此外,道路形态、路堤、桥梁和山坡等对车辆气动性能也有较大影响[5-7]。而在侧风条件下进行超车时,车辆的气动特性变化更为复杂[8-9]。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道路中央通常设有隔离带将对向车道进行隔离。在侧风条件下,隔离带会对超车过程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中以两辆相同的厢式货车为研究对象,讨论在超车过程中隔离带对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1 数值模拟
1.1 几何模型
本文中采用某厢式货车1∶1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车身长L=8116mm,宽W=2400mm,高H=3520mm。模拟过程中对模型进行适当简化,忽略后视镜、门把手和车身底部微小部件的影响,并对轮胎底部进行切面处理,使车轮与地面接触面为一平面。计算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用货车模型
1.2 计算域与网格划分
计算域外边界为长方体,如图2所示。计算域总长 16.5L,总宽 17W,总高 5H,两车横向间距0.5W。用Van1代表主超车,Van2代表被超车。隔离带与计算域同长,宽2m,高1.5m。侧风垂直于左侧入口(入口2)吹向车辆,侧风入口2边界距离隔离带左侧边缘3W,侧风出口(出口2)距离被超车车身右侧10W。坐标系设定为车辆运动方向的反方向为x轴正向,由主超车指向被超车方向为y轴正向,垂直于地面向上为z轴正向。
图2 计算域示意图
划分网格时,将计算域分为7个子区域,分别进行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货车所在区域采用四面体网格,其它区域采用六面体网格。总的网格数量约为4.04×106。 其中,区域1,2,3,4 为静止网格区;区域5,6,7为动网格区。在模拟过程中,静止网格区网格保持不变,而动网格区网格采用动态分层法进行网格重构。动静网格区之间通过滑移交界面进行数据传递。在Fluent软件中,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进行网格重构。
1.3 模拟方案及边界条件
图3 网格划分示意图(Z=1.4m截面)
道路中央隔离带通常被设计为绿化带,并被修剪成长方体形状。由于绿化带植被间充满孔隙,因此将隔离带区域设定为多孔介质,孔隙率为96%,沿y方向压力损失系数为1.25m-1[10]。为便于讨论,将这种稀疏的隔离带称为1#隔离带。当隔离带植被足够密集时,侧风将无法穿过隔离带,只能从隔离带顶部绕流,此时车辆受到的气动力会发生明显改变,将这种极限情况下的密集隔离带称为2#隔离带。本文中拟对这两种隔离带作用下的超车过程进行研究,并与无隔离带时的超车过程[11]进行比较。
超车过程中设定主超车速度为30m/s,被超车速度为20m/s,二者均沿x轴负向行驶。为了节省计算资源,模拟时假定Van2不动,设定来流速度为20m/s,方向沿x轴正向,主超车以10m/s的相对速度沿x轴反方向运行。侧风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由车辆左侧吹向右侧。侧风速度设定为11.55m/s(相当于蒲福风级中的6级风)。为方便讨论,以无量纲量X/L表示超车过程中不同时刻两车之间的纵向相对位置,其中X为被超车前缘x坐标与主超车前缘x坐标值之差。
边界条件设置如表1所示。此外,动、静网格区分界面采用滑移交界面,动网格区内部界面设置为内部面。
表1 边界条件设置
1.4 控制方程和计算参数设置
超车过程的外流场属于三维、黏性、非稳态的不可压缩流,遵循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控制方程,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这些控制方程的守恒型通用形式为
式中:ρ为密度;u为速度;t为时间;φ为通用变量;Γ为广义扩散系数;S为广义源项。公式等号两边的各项依次为瞬态项、对流项、扩散项和源项,对于特定的方程,φ,Γ和S具有特定的形式[12]。
计算中采用RNGk-ε湍流模型,对流项采用2阶迎风格式,速度和压力耦合采用PISO算法[13]。超车过程瞬态时间步长设定为0.005s,每种工况分别计算1 050个时间步,即两车间的距离从X/L=-4.5计算到X/L=2。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气动力分析
2.1.1 无侧风时隔离带对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图4 无侧风时主超车与被超车受到的气动力
图4表示无侧风影响时,超车过程中主超车和被超车气动力变化情况。图例中,FD表示气动阻力,FS表示侧向力,FL表示升力。
由图4可见,无侧风时隔离带对车辆气动力影响非常小。与无隔离带的超车过程[11]相比,两车的气动阻力平均变化量小于1%;侧向力和升力变化略大一些,但对车辆的安全稳定性影响依然很小。
2.1.2 侧风条件下隔离带对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图5给出了侧风条件下隔离带对主超车和被超车气动阻力的影响。由图5(a)可见,在侧风条件下隔离带使主超车气动阻力下降,1#隔离带使气动阻力平均降低28.3%,2#隔离带使之平均降低30.5%。由图5(b)可见,两种隔离带使被超车气动阻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1#隔离带使被超车气动阻力减小,X/L=-0.75处减小幅度最大,此时 ΔFD=1393.6N;2#隔离带在超车前后(X/L<-1和X/L>1)使被超车气动阻力减小,但在超车过程中(-1<X/L<1)使被超车气动阻力增大,在X/L=-0.5时ΔFD=974.3N。
图5 侧风条件下主超车与被超车的气动阻力
图6为侧风条件下不同隔离带对主超车和被超车侧向力的影响趋势。由图可见,隔离带使车辆的侧向力大幅度减小,且植被密集的隔离带使车辆侧向力减小的幅度更大。由于主超车位置靠近隔离带,所以隔离带对主超车侧向力的影响更加明显。特别是在2#隔离带作用下,主超车侧向力平均降幅达68.8%,最大降幅达82.8%,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安全稳定性。对于被超车,当X/L<-0.75时,2#隔离带比1#隔离带对其侧向力的影响更大;但当X/L>-0.75以后,两种隔离带使FS下降的幅度差别不大;而当X/L>0.5后,隔离带对被超车侧向力的影响很小。
图6 侧风条件下主超车与被超车的侧向力
图7示出侧风条件下隔离带对主超车和被超车升力的影响。由图可见,隔离带有效地降低了两车的升力,且植被密集的隔离带对升力的降低效果更明显。1#隔离带使主超车升力平均降低了44.4%,而2#隔离带使主超车升力平均降低了71.8%。对于被超车而言,其升力降低幅度也很大,尤其在X/L=-0.5处升力降低幅度最大,1#隔离带使FL减小了3 158.8N,2#隔离带使FL减小了3 884.3N;但X/L>0.5以后,隔离带的影响不大。由图7(b)还可看出,几乎在整个超车过程中,2#隔离带已使被超车的升力由正值变为负值,这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2.2 流场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侧风条件下隔离带对超车过程车辆气动力产生了较大影响。由图5~图7可见,在X/L=-0.5附近车辆气动力达到峰值,因此下面对该位置处流场进行分析。
图7 侧风条件下主超车与被超车的升力
图8为侧风条件下不同隔离带X/L=-0.5时,Z=1.4m截面上的压力云图和流线图。由图8(a)可见:无隔离带时,在侧风作用下,前方来流发生偏转;气流绕过车身时,在两车背风侧和尾部产生气流分离,形成漩涡;尾流向着侧风方向偏转。由图8(b)可见,当受到1#隔离带作用时,部分侧风穿过隔离带,对前方来流产生扰动,在车身周围产生许多回流,形成数量较多的小漩涡,此时两车迎风侧和背风侧压差减小,侧向力减小。而由图8(c)可见,采用2#隔离带时,侧风无法穿过隔离带,只能从隔离带顶部绕流到车辆周围。此时主超车前方来流受侧风影响较小,不再与车身呈一定角度,而是几乎与车头垂直。气流绕过车身后,也不再随着侧风发生偏转,而是在主超车尾部较大负压的作用下,逐渐向主超车正后方偏转,并在尾部形成漩涡。当气流流过车身时,车辆背风侧没有明显的漩涡生成。此时车身左右两侧压差进一步减小,使侧向力减小。
图8 侧风条件下X/L=-0.5时Z=1.4m截面压力云图和流线图
图9为侧风条件下不同隔离带X/L=-0.5时主超车和被超车纵对称面上的压力云图和流线图。由图9(a)可见,无隔离带时,主超车前方来流遇到车头时,部分气流滞止,在车头前方形成较高的正压。流过驾驶室顶部的气流,绕流厢体前上缘时,产生气流分离,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分离区。流过这个区域的气流,在厢体顶部后方附着并向下游流动,在厢体后缘分离流入尾部。而由驾驶室头部分流到底部的气流,受到车辆底部凹凸不平和地面的影响,速度降低,压强升高;当这部分气流到达车厢尾部时,由于尾流压强较低,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形成较强的上卷漩涡[14]。漩涡的脱落产生了较大的能量损失,形成了较大的气动阻力。由图9(c)可见,当受到1#隔离带影响时,主超车周围流场发生改变。由于部分侧风穿过隔离带流至主超车周围,对车辆前方来流产生扰动,气流在主超车前方产生回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漩涡,导致主超车前方压力降低。气流绕流厢体上方时,形成一个与图9(a)中类似的漩涡,之后流入尾部,并在车辆尾部附近形成漩涡。在车辆底部,由于气流受到穿过隔离带的侧风的扰动,速度升高,压强降低,因此车辆受到的升力减小。当气流从底部进入尾流时,由于压差减小,在尾部形成的上卷漩涡减弱,影响区域减小。由图9(c)还可发现,在上卷漩涡后方靠近地面处,气流还形成了明显的回流区。由于车辆前后压差减小,致使主超车受到的气动阻力大幅度减小。由图9(e)可见,当受到2#隔离带影响时,由于侧风无法穿过隔离带,所以车身周围的气流主要来自车辆前方和绕流隔离带上方的气流,此时侧风的影响减弱,主超车受到的各项气动力均减小。
对于被超车,由图9(b)可见,无隔离带时,前方来流在车头前方形成滞止气流,产生高压,但其压力明显低于主超车的压力。由于受到主超车的影响,被超车尾部的上卷漩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滞止点涡,且在滞止点涡后方形成另一个较大的漩涡。由图9(d)可见:当受到1#隔离带影响时,被超车前方气流产生回流,削弱了车前正压,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负压;底部气流扰动较大,速度增加,压强减小,车辆受到的升力减小;尾流中没有明显的上卷漩涡,但同图9(b)类似,形成了滞止点涡和另一个涡心位置较高尺寸较大的漩涡。车辆前后压差减小,受到的气动阻力减小。由图9(f)可见,当受到2#隔离带影响时,被超车前方形成较高的正压,尾部形成明显的上卷漩涡,尾部负压增强,车辆的气动阻力比无隔离带时还大。车辆底部形成一些小的漩涡,但在贴近地面处,部分气流直接流过车辆底部,流速较快,压强较低,因此升力减小。
图9 侧风条件下X/L=-0.5处主超车与被超车纵对称面压力云图和流线图
3 结论
(1)无侧风时隔离带对车辆气动力影响很小。隔离带对车辆气动阻力的影响不足1%,对侧向力和升力的影响略大一些,但对车辆安全稳定性的总体影响依然很小。
(2)在侧风条件下,隔离带使超车过程中车辆气动力发生明显改变。在两种隔离带作用下,主超车的阻力、侧向力和升力均大幅度降低,而被超车的阻力在稀疏隔离带作用下减小,在密集隔离带作用下增大,其侧向力和升力在两种隔离带作用下均减小。
(3)隔离带改善了侧风条件下车辆的气动性能。相对植被稀疏的隔离带,植被密集的隔离带使车辆的气动力变化较大,气动性能改善效果更明显。
参考文献
[1]GUILMINEAU E,CHOMETON F.Effect of side wind on a simplified car model: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2009,131(2):021104-021115.
[2]龚旭,谷正气,李振磊,等.侧风状态下轿车气动特性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0,32(1):13-16.
[3]GUILMINEAU E,CHIKHAOUI O,DENG GB,et al.Cross wind effects on a simplified car model by a DESapproach[J].Computers and Fluids,2013,78(12):29-40.
[4]于伟靖,张英朝,任琳琳,等.重型商用车间歇性侧风气动特性仿真[J].汽车工程,2017,39(4):407-411.
[5]CHELI F,RIPAMONTIF,SABBIONIE,et al.Wind tunnel tests on heavy road vehicles:Cross wind induced loads-Part2[J].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2011,99(10):1011-1024.
[6]胡兴军,丁鹏宇,秦鹏,等.侧风影响下桥上行驶的重型货车气动特性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2(3):534-538.
[7]王艳.道路地形对货车侧风行驶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8]CORIN R J, HE L, DOMINY R G.A CF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ransient aerodynamic forces on overtaking road vehicle models[J].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2008,96(8):1390-1411.
[9]HOWELL J,GARRY K,HOLT J.The aerodynamics of a small car overtaking a truck[J].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ssenger Cars-Mechanical Systems,2014,7(2):626-638.
[10]GROMKE C,JAMARKATTEL N,RUCK B.Influence of roadside hedgerows on air quality in urban street canyon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6,139:75-86.
[11]LIU L,SUN Y,CHIX,et al.Transient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vans overtaking in crosswinds[J].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2017,170:46-55.
[12]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傅立敏,贺宝琴,吴允柱,等.汽车超车过程的空气动力特性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7,25(3):351-356.
[14]杜广生.汽车空气动力学[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