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性人格的注意广度的研究
2018-05-21张思宁
【摘要】冲动性人格作为一种突出的人格特征,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与行为控制。注意广度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基于认知模型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注意广度可能与冲动性人格特质有关,故采用分析调查与认知测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冲动性人格与注意广度的特点及内在关系,结果显示青少年的注意广度可能与冲动性人格特质相关。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7-01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普遍快节奏化,由学习压力等造成的各类性格问题日益凸显,冲动型人格作为青少年一种突出的人格特征,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神经生物学。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的冲动型人格特质可能与注意广度有关。故而,根据认知模型理论,我们假设青少年的注意广度可能与冲动性人格特质有关,注意广度的缩小会导致青少年输入和加工的信息减少,不能全面的表征客观事物和感知问题情境,从而使其产生缺乏考虑和不恰当问题行为等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形成冲动性人格特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Daruna从行为本身的特征出发,认为冲动性是个体构思不充分的、表达草率的、过度危险的、与环境不适合的、且经常导致令人讨厌的行为结果。注意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也叫注意范围。Tuulio-Henrilsson等人研究发现,注意广度与工作记忆有密切关系;Fredrickson等人研究发现,高动机积极情绪会缩小注意广度,而低动机积极情绪会扩大注意广度。以上研究表明,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认知心理学认为,当青少年表现出冲动性人格特质时,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信息量降低,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注意广度降低。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于2017年9月到2017年12月在湖南农业大学附属高中选取127名青少年自愿参加本实验,其中男生38名,女生89名; 59名独生子;9名左利手,117名右利手;他们的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年龄在18~25岁之间。收回有效问卷共119份。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Barratt的冲动性人格量表》,由30个条目组成,包括30个维度: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使用国内研制的心理测量软件(视觉注意广度测验),让被试在电脑上完成注意广度的认知测验,统计其注意广度值。
3.数据统计方法
本次研宄严格采用数据筛选标准,对12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和认知测验。最后一共收回问卷119份,回收率高达到了 99%。最后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冲动性人格特质与注意广度的总体概述
冲动性人格特质中,无计划冲动性得分最高,其次是运动冲动性,得分最低的是认知冲动性。注意广度的平均得分为9.07,标准差为1.53,高于平均分7。
2. 冲动性人格特征与注意广度的相关关系
结果显示,注意广度与冲动性总分之间达到显著相关。注意广度与认知、行动、无计划冲动性之间达到显著相关。
五、结论
冲动性人格特征与注意广度之间达到显著性相关。一般认为,青少年的注意广度可能与冲动性人格特质有关,注意广度的缩小会导致个体输入和加工的信息減少,不能全面的表征客观事物,和感知问题情境,从而使其产生缺乏考虑和不恰当问题行为等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形成冲动性人格特征。本文的结论也证实这一点。
注意广度的大小除了与冲动性人格特质有关,还受许多其它因素影响,比如说:消极情绪会缩小注意广度,消极情绪会扩大注意广度(Derryberry & Tucker , 1994),带有某种情绪的青少年在加工无情绪特性的材料时,其情绪会对注意广度产生影响;故只根据本文的结果去估测注意广度和冲动性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是比较粗略的。
参考文献:
[1] Brunner D, Hen R, Insights into the neurobiology of impulsive behavior from Serotonin receptor knocks out mice. Ann NY Acad Sci, 1997, 836:81-105
[2] 于丽霞,凌霄,江光荣. 自伤青少年的冲动性[J]. 心理学报,2013,v.4503:320-335.
[3] Spinella Marcello. Normative data and a short form of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7,1173:.
作者简介:张思宁(1992-),女,汉族,陕西眉县人,教育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教师情绪与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