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圣贤教诲,感受儒家智慧

2018-05-21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赵普语录弟子

胡善恩

今年5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传来消息,失传1800年之久的《齐论语》竹简已完成扫描,为文字释读做好准备,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有望进一步丰富《论语》经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了解两千多年前圣贤们的智慧语录。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再传弟子,直到西汉时期《论语》才成书。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在内容上,《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在表达上,《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贯彻全书始终,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一生曾三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一部《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宋太宗不以为然:“赵普读书不多,这个我是知道的,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突然想起这件事,就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臣所知道的,确实只是《论语》里讲的道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享受太平,仅此而已。”后来,家人打开他的书箧一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作品,《〈论语〉十则》则是从中选取的十篇对话。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言生动,富于变化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論。每一则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排比、反问句、对偶句、比喻,也有正反对比、感叹和反问,还有简单应答,点到即止,都让人读之不厌。

二、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则语录有的阐述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有的介绍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还有的阐述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坚定志向,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规范具有规范和重大的影响力,很多已经成为当今流行的格言。

三、节奏明快,易于记诵

节奏是语言的脉搏,是形成语音美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语言表达清晰悦耳,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音节节奏来表情达意。《论语》的语言美感,很大成分上于作品大量使用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句子有关。三音节的句子具有句式简约、音节铿锵的特点;而四音节的句子呈现简洁整齐、通俗大众化特色,既给人一种先民诗歌的韵律美,又体现了一种悦耳顺口的节奏美,使他人在美的享受中欣然信服、接受。

愠(yùn) 罔(wǎnɡ) 怠(dài)

哉(zāi) 焉(yān)

1.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突出强调的是什么?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这是一部圣人之言,更是一部行身之则。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仍然绕不开这一话题。阅读《论语》,犹如点燃一盏明灯:大,可关照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小,可唤醒我们迷茫的心灵。

人生高度得益阅读

王 东

记得读中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在同学眼里很“怪”的数学老师。他时常“不务正业”地携带着数学之外的《论语》等书籍,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着古文教育大家,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等等。当时,我是数学课代表,很受他的关照。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立于世,一定要博学于文,厚积而薄发。做到这一点,要从阅读经典开始。”他的谆谆教导,深刻影响了我,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践行。

作为人类文化和思想精华的经典书籍,阅读起来有难度,却很让人受益。对此,我深有体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乃是因其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选择,经久不衰,自然不是一两次阅读就能完全领悟的。我采取细读、精读,先后阅读了《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通过一次次的重读,每次都能体会出不同的味道,获得不一样的感悟,提升了自身修养和品性。

我也深知,光读经典还不行,还需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光读中国的书还不够,亦需大量阅读人类文明中的其他有益书籍。比如,读《国富论》后,方知财富的来源是什么;读《论法的精神》后,发现法律原来还与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有关系;读《正义论》后,才深刻理解“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的丰富内涵;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感动不已,等等。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懂得,“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没有广泛阅读、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就很难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通过阅读众多门类的书籍,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式。当我不被别人理解时,会提醒自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苛求别人时,会首先反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做了于我有亏的事时,则会更多地想一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大量的阅读教会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使我找到人生的坐标,更好地适应日常秩序。

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海无涯、知识无限。如何做到博学于文呢?对此,我一方面讲究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案,另一方面,端正心态,将读书作为一种自觉自发行为,追求精神愉悦,注重日积月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力争实现质变,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博学于文”,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也是一樣,读书万卷,无书不读,勤于思考,方可练达。阅读《论语》和本文,你又有怎样的读书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阅读《论语》选段(略),完成下面各题。(2015年四川宜宾卷,有改动)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死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其恕乎

C.学而时习之/如日月之食焉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我如浮云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知识把握

1.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2.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再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3.强调的是“好之者”,也就是强调兴趣的培养。启示:我们不但要了解知晓知识内容,更应该培养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活力。

读后一思

示例:阅读可以修学储能、锤炼修养,全方位地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学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有涵养的人。

考题回放

1.B 解析:A.罔:迷惑;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

2.A 解析:A.都表转折;B.代词/语气词;C.代词/结构助词,的;D.在/对于。

3.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猜你喜欢

赵普语录弟子
德不配位的赵普
弟子规
弟子规
语录
语录
不可替代
气坏皇帝的宰相
赵普如此治天下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