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如此治天下
2009-02-05邹纪孟
邹纪孟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论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再一次被大肆宣扬,有人甚至说,《论语》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福音书。《论语》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巨大的功效吗?赵普为什么要学《论语》?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是如何治天下的,再看一看他所参与建立和治理的大宋王朝,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局面。
《论语》对赵普治天下的功业,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纵观赵普一生的功业,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二是提出了抑制武臣的建议。
赵普在宋朝被视为“开国元勋”,而宋朝的所谓“开国”,说起来简直就像一场儿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了。赵匡胤的得势,大宋王朝的建立,就是这样开始的。
其时,赵普以掌书记身份随军出征。所谓掌书记,无非是个幕僚,负责军中一些文书起草事宜,地位既不高,实权更是谈不上。可发动政变的将领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却一同来向赵普请教,赵普当仁不让,与将领谈条件,他时而唱白脸,时而唱红脸,最后拍板。
一件谋取皇权的大事,就这样由赵普几句话就决定下来。于是,出兵御敌的事抛到一边,数十万大军又原路折回。当赵匡胤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接过“禅让”的帝位后,契丹的大军也不南下了,北汉的士兵也不应合了,边境也不告警了,由着赵匡胤从从容容地去打理他的这个新王朝的事宜。
看来,所谓契丹南侵,所谓军中鼓噪,一切都是精心预谋,没准加在赵匡胤身上的那件黄袍,也是事前准备好了的。赵普所谓“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指的主要也就是这件事情。赵普也因此被视为大宋王朝的“开国元勋”,“功参缔造,业茂经纶”,“建邦元辅,命世伟才”。太祖、太宗两代皇帝任命赵普为宰相时的这些褒赞之词,都表明了这场军事政变的幕后策划者及指挥者就是赵普。
但这一切,不但与《论语》没什么关系,简直就是对《论语》的反叛和反讽。犯上作乱,是孔子最为深恶痛绝的。《论语》开宗明义便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赵普是否孝悌,我们不得而知,赵匡胤却是可以称得上孝悌的,但赵普却将他拉上了犯上作乱的贼船,赵普就是这样活学活用《论语》的吗?
细读赵普传记,我们发现,赵普这个人颇贪财。开宝四年的一天晚上,赵匡胤突然来到赵普家,发现廊下排列着十个大瓶,便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物件,赵普说,是吴越王钱 送来的海产品。赵匡胤说:“味道一定不错。”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品,竟是满满当当的瓜子金。赵普尴尬之极,忙申辩说:“他们来的信还没打开,如果知道是这个,一定会奏明圣上,退还给他们。”赵匡胤笑了笑说:“收下罢,没关系,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呢!”
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谁能想到,贵为开国元勋、当朝宰相的赵普,居然还会贪图这种不义之财,甚至是蝇头小利呢!
赵普的“惴惴畏人之有功,而折抑解散之,以偷安富贵”(王夫之《宋论》),不止表现在对武臣,对文臣同样如此。赵普虽然提出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可由于他自己“寡学术”,在那些满腹经纶的儒臣面前,总难免有点底气不足。由于赵匡胤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对儒臣十分重视,这使小肚鸡肠的赵普很不自在,对那些由于学问比自己大而备受重用与宠信的大臣,便不免怀有嫉恨之心。
《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与子张关于“仁”的一次谈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号称以《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又是如何呢?除了“敏”以外,其他四项,他一项也没做到。“赵普之为政也,廷臣多疾之”(《续资治通鉴》),“多疾之”,表明不满赵普、反对赵普的人不在少数,而这些人最后几乎都败在赵普手下。王夫之称赵普为“不仁者”,似乎并没有冤枉他。
(摘自《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