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舆论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感召

2018-05-21王宇张澍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宇 张澍军

摘要:民间舆论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面对的现实场景之一,激发和唤起民间舆论场中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感召,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备的价值感召,是价值观建设的首要前提,是价值冲突的有益缓冲,是价值观安全的必要基础。在议题主导型和角色主导型这两种民间舆论场中,促进价值通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感召的情感基础。寻求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实现价值感召的过程关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舆论场;价值感召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030-0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进程中,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由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结构决定的,也是精神要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功能价值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刻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四个认同、影响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感受的观念内容。尤其是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众多矛盾和问题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塑造和践行,回应了价值观念复杂多样的社会公众对精神产品供给的价值期待,其深刻影响是战略性的和全局性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价值观的塑造认同和传承都需要社会生活的长期积淀,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必然是长期的,过程性的,也必然会始终面对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其中,民间舆论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面对的现实场景之一,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细落小落实”的指示精神的问题上,具有激发和唤起民间舆论场中社会公众价值感召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实现价值感召的意义

舆论场可以理解为人们常说的舆论环境,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舆论建设工作,特别是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1]党对舆论工作的重视,进一步确证了民间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践而言,民间舆论场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须面对和应该有效发挥作用的舆论工作领域。传统社会的民间舆论场主要是亲友熟人之间存在,舆论传播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亲身参与或亲友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口耳相传、代际继承等,潜移默化,浸润渗透的方式却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传统社会类型的民间舆论场依然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间舆论场的类型也发生了载体、途径和方式等要素上的系统创新。议题或者观点的发起者不一定是传统类型中的亲友熟人,甚至很有可能就是无法确定任何个人信息的陌生人。舆论传播的场景也从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转变为网络平台和自主终端。传播渠道则从传统媒介中的熟人群体转变为网络环境中的各种非官方网站、论坛、贴吧、甚至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舆论的社会成员个体之间无需见面也不需要熟悉,大家因话题而聚集,因表达而互动,可以陌生却相见恨晚,也会相争而恶语相向。两种类型的舆论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不管那种类型的民间舆论场,都在产生方式、互动方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自发性、散在性、自主性、渗透性,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则相当显著,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民间舆论场的类型和特点及其产生过程、发生机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塑造中需要预先考量的因素。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首先应该实现价值认同,继而才能形成价值感召。“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本质上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真正的价值,在于使人类社会发展、完善。”[2]在现实世界中,价值感召可以理解为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是某种价值观念及其载体、符号等承载物对传播对象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行为实践产生的内在影响。这是因为“个人和群体的差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和对立,人们生活方式、活动内容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他们彼此之间在生存发展的条件、方式、目的、利益、需要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尽相同,使价值呈现多样性的现实。”[3]在民间舆论场中,小到一人一事的立场、大到国计民生的议题,舆论的价值影响随时随都在发生,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的生存环境。人们在民间舆论场中的思想表达、信息传递、价值共识,其实都是衡量、协调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差异的结果。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的价值感召,其重要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的价值感召,是价值观建设的首要前提。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自觉地过程,但也有自发的情况;价值观建设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一个社会有机体必须着力打造的觀念议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充分证明了当前中国社会对观念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应看到,多样杂糅的价值观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塑造需要长期积累、久久为功。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也反复证明,离开了相对普遍认同的价值感召,国家的价值观建设就无从谈起。一个精神上对立、信仰上冲突、价值观念上模糊、价值评价上混乱的主权国家,将无法实现国家的社会功能,亦非民族福祉。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的价值感召,是价值观冲突的有益缓冲。

从互动关系上来看,价值差异和价值冲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虽然有差异不一定就会产生价值冲突,但价值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其引发的价值模糊、混乱和动荡则比冲突本身的影响更为深远。此前,媒体热炒的“跌倒老人扶不扶”就对社会观念引导、良风善俗的传播产生了消极影响;“任性女司机被打案”的舆论逆转等话题传播都在厘清事实的同时,不同程度的磨损着社会成员的价值信任;某地“天价虾”等网民评论甚至呈现出网络暴力。民间舆论场中的价值观念差异和冲突,迫切需要通过确定一个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价值框架才能使讨论基于一个共同的观念基础,才能形成对话交流的缓冲带。

第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的价值感召,是价值观安全的必要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观念共识,而且可以为国家文化安全奠定价值观念的基础。无论哪种政体,哪个时代,观念冲突混乱都是主权国家竭力避免的现象。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注重通过深入渗透到民间舆论场、社会成员生活场景的价值观宣传,强化价值感召,促进本国的价值观安全。如:《美国国家利益报告》明确将“在国际信息传播中保持领先地位,确保美国价值观继续积极地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列入国家核心利益的范畴。2015年1月,英国教育大臣发表演讲,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法国国民教育部推出了名为“共和国价值观学校总动员”的新计划,明确了从2015年9月起,所有的中小学将开设道德和公民教育课,每个学生该门课的总学时将达到300学时。若非如此,面对早已硝烟弥漫的文化竞争,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本国价值观念的安全将无从谈起。

二、促进价值通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实现价值感召的情感基础

从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情感体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塑造的主观条件。促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通感,是在民间舆论场中实现价值感召的情感基础。为此,有必要对民间舆论场进行分类,才能针对不同类型分析其价值感召的过程。在民间舆论场中,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民间舆论场形成方式,可以将其分成议题主导型和角色主导型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各自又可以分作多种次级类型。

对议题主导型的民间舆论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议题设置技术不断推生有利于其培育和认同的热点议题。由于民间舆论场的议题可以是社会热点话题、热点现象、热点人物,议题产生是自发的,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成员处于各自价值立场,对议题进行关注、讨论、探究、评议等。面对议题主导型的民间舆论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通感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1)科学设置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热点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覆盖了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是对当前出现价值模糊、价值观念差异和冲突的现实回应,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建设关键问题的观念尺度,其本身就是基于熱点议题才酝酿生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议题设置环节展现科学性、主导性、导向性都具备厚重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内容。需要明确的是,这方面导向的价值要重于问题本身的讨论。简言之,如果讨论的问题无益于形成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良好氛围,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适宜作为热点议题去催生和推动。

(2)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回应热点议题。首先要及时出现在热点议题的民间舆论场中,第一时间代表主流舆论就议题发声,运用主流媒体在资源条件上的优势,运用有效的传播介质及时回应热点议题,在议题主导型的舆论场中真正成为主流舆论。同时,现有的大数据思维、自媒体平台都对主流媒体发现热点、捕捉热点、正确认识热点、分析热点、解读热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持。这方面尤其要加强的是网络工作者的舆论建设意识,避免“思政工作的技术缺口”和“技术人员的理论不足”等现象的出现和蔓延。

在舆论建设问题领域中,传播学理论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利用议题处置能力在民间舆论场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关注从技术上说是完全可行的。正如传播学大师伯勒尔和摩根所强调的解释方法使传播讯息对于个人所产生的主观意义,“解释的范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关注与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理解世界,关注与在主管经验的层次上理解世界的基本性质。它在个体意识和主观性的领域范围内寻求解释,在与行为的观察者相对的参与者的关联框架的范围内寻求解释。”[4]

可见,要在民间舆论场中引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关注,内容优势固然重要,但由于“从应然上来讲,价值判断指导价值行为,两者应当是一致的,但是从实然上来讲,正确的价值判断却不一定导向正确的行为,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Symbolu@@ ]仅仅依靠单纯的理论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舆论工作去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扎扎实实的培育践行,其过程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在此基础上,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从明理到感悟,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践行和传承。

对于角色主导型的民间舆论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可以结合角色和舆论的关系将民间舆论场分为传统互动角色和网络互动角色。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角色舆论活动的特点,运用传统和现代交叉结合的舆论技术,保持其在民间舆论场中的角色引导力,培育舆论场中不同角色的价值通感。与议题主导型不同的是,角色主导型的民间舆论场对舆论发布和传播的角色依赖更强。角色主导型的民间舆论场得以产生壮大,得益于“亲友熟人圈”的亲情推动或者“论坛朋友圈”的网络推动,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已经不重要,关键是谁在传播。应该看到,角色类型的差异仅仅是民间舆论场互动介质的表象,其内在的传播动力依然是传播对象的情感、情绪。

(1)针对传统互动角色,培育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通感,要点在“真”。传统互动角色一般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典型方式为家庭成员之间、亲友之间、同事之间等熟人圈构成的民间舆论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价值通感,就要致力于将价值观传播体现在受众角色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国家、社会对个体生存发展质量的关爱,体现在个体对国家、社会的责。通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内涵、价值底蕴的真实场景、措施、办法,使作为传统互动角色的社会成员个体感受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温暖,感触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生活实践的变化,感知价值观建设从观念到行动的表达,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通感。

(2)针对网络互动角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通感,要点在“快”。相对传统互动角色而言,网络互动角色则是指依托网络、移动终端等更具隐秘性的互动角色组成的民间舆论场。网络互动角色的主体是不断增长的网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22日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2016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

Symbolv@@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对民间舆论场的信息覆盖和区位优势,用高端技术、真实数据、详细解读实现对网络互动角色的快速影响。

诚然,民间舆论场的现实形态远比任何理论分析复杂得多,正如学者陈力丹教授对舆论的情绪化、分散化特征进行的概括:“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舆论呈现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舆论呈现分散化。”[

Symbolw@@

Symbol]A@ 无论怎么变化,人对交流的情感需求是不会改变的,促生价值通感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民间舆论场的情感基础。

三、寻求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实现价值感召的过程关键

探究价值感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共识。正如马克思早已阐明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想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Symbol[A@

Symbolx@@

Symbol]A@ 在民间舆论场中活跃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的較力各方,出于各自的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甚至受个体或群体情绪的鼓动,分别担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旁观者、受益者、破坏者、观望者等传播角色。各种传播角色互动频繁,关系动态多样,有时单一、有时重合、有时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中自身的价值观甚至出现对立。寻求民间舆论场中的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不同价值观底色的受众群体实现价值感召的过程关键。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以价值共识为前提,才能进入复杂多样的民间舆论场。

这是由舆论生成过程决定的,“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Symbol[A@

Symboly@@

Symbol]A@ 在民间舆论场尚未形成前,无论是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其他个体化的、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等都先于舆论场存在的。围绕一个议题或者一类角色引发关注,才形成舆论和舆论场。各种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式都在舆论场中传播、互动、发展变化。其中,民间舆论场对个体感受的宣泄、对他人问题的投射、对热点问题的表达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自发性,或者说,民间舆论场中的价值共识是自发产生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激发价值共识,决定了其能否进入民间舆论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通过价值共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民间舆论场中传承发展。由各种观念组成的舆论场又称为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竞争的时空场域,舆论场也是思想观念的竞技场。也就是说,从起因上看,有了观念和舆论才有舆论场,而从过程上看,舆论场对于新观念、新理念、新价值的前提性存在,则会对各种进入场中的思想观念发挥环境影响。一般而言,这种影响表现为积极的、健康的、有益于社会成员成长进步的观念就会被传播开来、传承下去,而消极的、不健康的、有害与社会成员成长进步的观念就会逐渐被疏离、沉寂甚至退出舆论场。然而,这种退出并不是依靠自然淘汰,而是需要舆论工作的建设、规范和管理,需要坚持不懈的从各种类型的舆论场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面对如此系统化、多因素的价值环境,传播技术固然是重要的治标之策,在不同对象群体中寻求价值共识,才是治本之则。

应该看到,民间舆论场中呈现的价值生态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塑造和践行的功能使命。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在场”,使之从文献书斋和会议场馆中走出来,落细到群众生活中点点滴滴,落实到人们真实人生的时时刻刻,落小到节日仪式的文化细节中,如:“节庆仪式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正向的、潜在的、渗透性的功能,因而可以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Symbol[A@

Symbolq@@

Symbolp@@

Symbol]A@ 人类精神生活的悠久历程也反复证明,只有融入生活的观念,才有机会转化为具体的人的思想并指导行动。以人民日常生活为内容的民间舆论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起价值通感,塑造价值共识,准确回应传播受众情感期待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感召的的珍贵场域。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人民日报.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0/c1024-28136187.html.

[2]王玉墚.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7.

[3]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42.

[4][美]E.M.罗杰斯.殷晓蓉.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03.

[5]王滨,韩红蕊.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的整合研究[J].2016(5)1.

[6]人民网.截至2016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EB/OL].[2017-01-23]http://xj.people.com.cn/n2/2017/0123/c186332-29635118.html.

[7]陈力丹.论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的媒介引导[J].新闻大学,1998(1)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20.

[9]徐慰增,何得乐,阿去克,夏志厚.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4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5-9.

[10]栗蕊蕊.以节庆仪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2015(3)8.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