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的应用与发展探析
2018-05-21林沣玉杨阳
林沣 玉杨阳
【摘 要】本文介绍当前移动学习的应用领域,阐述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的移动学习将变得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多元化、普及化,移动学习游戏化、趣味化的内容将增强,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将更社区化,与其他方式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移动学习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190-03
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结合了移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数字化的原理将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地传送给学习者学习。移动学习除了加入数字化元素外,还具备可移动的特点,这样学习者就不必局限在电脑前,直接利用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就可以在任何的场合中自由自在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而移动的学习环境也给了不同的对象全新的体验。
一、移动学习的应用领域
移动学习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是培训机构,都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移动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移动学习的深入和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着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學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有的在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而翻转课堂、慕课等混合式课堂等多样性的教育模式更受学习者的喜爱。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稳步增长,已经达到了1.18亿,其中手机在线用户占七成,这表明目前的移动教育慢慢地成了互联网教育的主流手段。因为与电脑端相比,移动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场景,而且借助移动终端的触感和语音等互动方式能更直接地进行人机交互,从而改善学习的枯燥,增加了趣味性,特别是题库、多媒体阅读、视频类等在线教育产品更具有优势。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硬件的支持,“浸入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尤其是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能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真实场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移动学习在企业教育中的应用。传统的企业教育需要抽出特定的时间将员工全部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技能培训,既费时又费力。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企业教育”也应运而生。在信息化时代,企业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以及数据,在互联网中获取更多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力,提升公司的业绩,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移动学习在企业教育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企业可以将培训课程细化为一个个学习的微模块,每一个微模块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本、PPT、图形、动漫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展示,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发送到员工的移动终端设备上。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工作时间,又可以完成技能培训的任务和节约培训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根据国外权威调查显示,有效地使用在线学习的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可以节省大约一半的培训费用,而且员工学习的时间也得到有效地利用,效率和培训的人次都是以前集中培训的3倍,学习效果也有显著的提升。
(三)移动学习在培训机构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应对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竞争力,主动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十分强烈。因此,在此背景下,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越来越受到欢迎,而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凭借自身的明显优势在培训机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例如,2013年,走在教育培训机构前列的新东方也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教育APP,开发了英语学习应用、选课报班及订单中心、校区查询、我的新东方、段子工厂等五大功能,是集英语学习的综合类应用软件;作为我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也开发了移动学习APP“雨课堂”。这些“移动APP”项目都是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课程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创设了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解决了学习环境的关键问题,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
总之,移动学习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巨大转变,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势必为教育教学、人类的终身学习带来无限的憧憬。
二、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学习正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新学习方式,并且是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与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超过1700亿元,并且在不断地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形势下,在线教育市场将继续扩大,并逐渐朝移动终端发展。手机用户青睐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在线教育,看中的正是移动学习终端的在线教育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网易教育联合有道发布的《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中,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付费使用移动在线教育,这也反映出收费产品并不是阻碍学习者选择移动在线教育的关键问题。一旦在移动学习上产生新的创新应用模式突破,移动学习将取代Web学习的远程学习统治地位,因为移动学习具有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移动学习应用将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超过电脑端应用。
当前,移动学习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其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就目前来看,移动学习的成功案例不多,大规模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其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移动学习是必然发展趋势,但移动应用开发成本较高。在在线教育领域,Web类型的网络学习模式还是占主要地位,移动学习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发展的潜力巨大。随着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微博、微信的风靡,微型化的课程资源也随之得到迅速普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移动学习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只不过一方面移动APP开发的成本较高,而且要适应不同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发多操作系统版本提升移动应用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受到当前移动开发的泛滥化影响,很多的APP开发出来利用率不高,或者功能不够完善,学习者学习的意愿不够强烈,造成投入多而回报少这一阻碍移动学习开展的最大的问题。这也对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的移动学习APP,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能不能增加拍照答疑、推送答案等一些电脑端没有而是移动平台特有的功能,而不仅仅是Web版学习的延伸,这样才能更体现出移动学习的优势。
(二)移动学习的APP迅速增多,但尚未成为主流。自2011年以来,移动学习类的APP迅速增多,互联网企业都争相推出移动端APP,希望抢占更多用户。在线教育市场中,众多的开发商都分别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类APP。据应用商城数据统计,虽然教育类APP的数量多,但是真正在用户中流行的个数仍然很少,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类似产品太多、用户选择比较分散、功能不够全面等。
移动学习APP因其便携的特点赢得了较多的移动用户的认可,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移动学习还未能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用户选择移动学习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传统的书本教育和面授教育的影响,没有能脱离这两种学习方式。不过这并不影响移动教育的发展,因为在结合书本和面授教育方面,移动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相信今后的移动学习资源增多后还会逐步占据主导作用。
(三)移动学习的移动端用户增多,但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2015年,移动互联网进入全面爆发的时代。工信部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已经达到9亿,而在这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则占到了九成,网民更倾向使用手机进行上网。同时,移动学习也迎来了春天,与培训学习相关的移动APP在10万款左右,并且已经占据幼儿教育、中小学、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各个领域阶层。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不断增多。另一份来自学科网市场总监的调查分析中指出,目前只有13.7%左右的用户对现有的移动学习产品表示满意。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第一,移动学习的资源不够完善,内容过于单一,吸引力不够,导致用户对现有的产品认可度不高,如何能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并且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是移动APP的关键所在。有互联网营销专家认为,教学内容是线上教育的主题,移动学习产品的核心是内容,所有的学习产品都应具有优质的学习内容才能提升产品的品质,故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保证内容的精品化、差异化和稀缺性是今后在线教育的方向。第二,用户在使用移动学习产品的时候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部分移动学习产品的功能比较局限,没能提供像离线学习、在线服务等这种能给用户带来更好学习体验的功能,没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所以用户在使用上也会有所保留。今后的移动学习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一定要更具人性化,只有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才是优质的产品。第三,网络的带宽和流量也是限制用户使用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时候移动终端只有在接入WiFi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更快的网速,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4G的网络环境下,受到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带宽和流量的影响,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地去使用移动学习产品,这也是不利于用户开展移动学习的原因。目前的解决方法就是提供离线功能,这样用户在WiFi环境下下载,便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当然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改善和增强,流量套餐的价格不断降低,带宽和流量问题在今后也将不再是制约的因素。
三、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科技的不断创新,都昭示着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世界将是“移动”的世界,智能化手机、掌上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链等移动学习设备逐年成级数倍增长,并且充斥于生活、工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學习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冲击、社区化的推广、智能化的设备、开放性的世界,诸多种种,都给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带来曙光。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从移动学习的特点入手,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未来的移动学习将变得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多元化、普及化,不断推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移动学习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移动终端与电脑端的Web网络学习相比还具备有实时接收推送信息的功能,即使在用户退出了学习APP,但是在没有关闭后台程序的情况下,依然能收到由学习APP所推送的信息,这使得移动学习的实时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朝着人与物、人与知识、人与服务密切联系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实现“思考就是学习”的模式也接近可能。但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搜索是当前众多咨询信息中的根本需求,今后只需要说一句话或者给个提示就能将所需内容全息展现。这也就意味着将来的学习中必须有一个机器语音引擎,或者更智能的意识搜索,大脑只要想到什么内容都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搜索,然后再返回给终端,实时性不言而喻。同时,移动学习的服务和体验应该更重视“人性化”的设计,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因为只有在产品的设计上以人为本,更符合终端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方式才能更受欢迎。
(二)移动学习的微型化学习将更高效。现阶段的Web课程沿袭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时间通常都在30-40分钟,这样的时长不符合移动学习的规律,移动学习不能是简单地将Web课程照搬照用,而应该更符合移动状态下的碎片化学习,所以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必须向微型化发展,利用更活泼生动的影像、短小精悍的文字来提高知识的传递效能,从而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提升学习的效果。目前,HTML5以其动画效果优良、文件小、易于传播的特点已被广泛使用在移动学习课程中。
(三)移动学习游戏化、趣味化的内容将增强。移动学习具有和其他任何学习的通性,就是要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凸显其优质的品质。高质量且符合移动用户需求的内容是解决移动终端学习“无吸引力”问题的关键,以提升用户的使用黏性。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比较枯燥,会降低用户的体验。因此,要能吸引用户使用,则需要在学习内容增加一些游戏化、趣味化的特性,这样才能吸引用户学习和传播。当前,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策略推进移动学习已成为行业热点。游戏化是指将某个已经存在的、具有一定核心和内在价值的事物与游戏机制相整合,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度、投入感和忠诚度。现在,游戏化、趣味化已经被视为吸引用户参与到产品中的方法,市场中具有游戏化、趣味化的产品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游戏化、趣味化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四)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将更社区化。社区化的移动学习是移动学习发展的趋势,社区化可以将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并以知识分享的方式去带动大家学习。其实,我们现在通过QQ、微博、微信获取、分享新知识新技能时,就已经在参与社区化学习。
这种社区化学习不仅仅是在参与学习,还可以结交其他的学习者,扩大自己的学习圈,通过彼此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学习难题,以发起项目兴趣组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阵营,随时随地的进行分享。笔者认为,如果未来的移动学习发展能让学习者利用网上的账号,通过账号记录他们的证书、所学习过的项目、所完成的课程和作业、目前学习的课程,他们就可以通过这个账号创建自己的学习简历,分享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相互推荐课程,使得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学习中心将遍布世界各地,作为同伴和社区的延伸,让学习者无障碍去访问其他学习者。可以想象,伴随着学习者的成长,他们的圈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不断演变。
(五)移动学习与其他方式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移动终端所集成的位置服务和传感器让用户能实时实地地去使用更便捷的服务,导致电脑端的浏览网页、购物和学习等大量的操作都逐渐地被移动终端代替。随着移动终端的应用数量迅速增长,某些领域的移动学习用户甚至超过了电脑端的用户。今后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也将是必然趋势。例如将书本与移动学习整合,实现“书本+移动”的创新型学习模式,构建更为适合用户、更为体贴的学习体验。
总之,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成果,其推广和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巨大变化。利用手机可完成许多教学活动,其操作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杨秀菊.基于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5(4)
[2]黄振宣,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曾正.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林 沣(198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電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物联网,数据挖掘;玉杨阳(198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思政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