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
2018-05-21岑忠干曾红萍王飞
岑忠干 曾红萍 王飞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从培育内容、培育目标、培育对象、培育过程、培育手段等方面论述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特点,提出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筑牢文化自信之基;通过鲜活实例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紧抓文化自信之魂;正确融入多样文化教育,拓宽文化自信之格局。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化自信 培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05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个过程。说它是一种目标,是从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来说,文化自信就是文化强国的体现。说是一个过程,是因为文化自信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不断建设积累,需要不断培育才能实现。文化自信不仅是事关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更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汇成磅礴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探析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这为我国职业教育扬帆起航定下新的起点。无论是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展还是从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来看,新时代急需对高职学生培育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培育是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需要。新时代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取得如今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进行伟大斗争,一代又一代人努力换来的。忆往昔,由于国家积贫积弱,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惨败下来。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中国被挤出世界舞台中心,中华民族面临亡族灭种的危险,国人原来满满的自信心被击碎。新中国成立之初,摆在党和人民面前是一个百业待兴的国家,加上外交上受到重重封锁,我国发展比较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打开国门之后,面对早已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只是追赶者。可是我国硬是凭着“一股劲”“一股气”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自信心一点一滴地重拾,国人逐步褪去“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心理阴影。现在的中国,已今非昔比。虽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职学生,进一步推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是他们应有的历史使命。他们思想活跃,是塑造正确文化观的最佳时期。由于学制限制,他们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帮助他们掌握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而认同中国文化、践行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显得刻不容缓。
(二)文化自信培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文化说到底是“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政治斗争、社会实践等最后都可以内化为可传承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是对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各种制度的肯定,是对自己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与西方的职业教育不同。事实证明,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道路,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充分自信,既是对我们教育体系、模式、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是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开启高等职业教育新征程的起点。
(三)高职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不可能再关闭,只能越开越大。高职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走出國门,接触到国外多样的科学文化,不再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情。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有些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也有很多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强对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增强文化自觉,让他们面对国外多样的科技文化时,做到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善于学习。面对我国灿烂的文化,有一颗继续挖掘优秀成分的决心,树立讲好中国文化的信心。这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对国家的责任。
二、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特点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自豪感,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对文化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文化自信让本民族对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对多样的文化具有包容性。树立文化自信,可形成强大的民族磅礴力量。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教育内容体现民族性。对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其内容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长期以来坚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几千年延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到的苦难是世界罕见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不退缩,进行伟大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形成中国特有的革命文化,激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作为己任,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面对来自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初心不改,把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凝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的主要标识之一。
(二)教育目标紧扣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其教育模式是围绕就业为导向构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专业的可能职业群,有针对地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如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就可以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培养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的意志;结合与时俱进形成的先进文化,培养他们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教育对象构成复杂性。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来源构成主要有三个渠道:首先,“五年一贯制”直升,这类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他们有的家庭较为困难而无法专心学习,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在初中毕业时选择就读“五年一贯制”大专。有的本来学习成绩就不理想,对读普通高中考取本科甚至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没有信心,“五年一贯制”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其次,对口招生。这类学生在中职或中专已经有一定的专业专长,但各科发展极不平衡。最后,普通高考录取。这类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经过高考磨炼,虽然考不上本科,但是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文化基础相对前两类学生扎实。在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尤显重要。
(四)教育过程体现实践性。由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制的限制,高职学生不能像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本科生那样花费很多时间进行课堂理论学习。课堂理论教学是以“够用”为准,他们更注重边学理论边动手,边动手边学理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比率可达1∶1。文化自信的培育既要在文化理论课堂中进行,更要在课外实践中灌输。
(五)教育手段呈现直观性。文化自信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宁指出,先进的思想理论不可能在人民头脑中自发形成,“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灌输”要有实际效果,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由于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理论研究不是他们的强项,教育必须深入浅出,直观呈现。
三、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掌握好理解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前提。然而,我国历史绵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系统掌握难度非常大。现在一些学校也开展国学教育,但用什么内容和怎样教育却鲜有统一的意见,很多学校没经过认真筛选就让学生诵读古文原文,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不仅量大,而且对一些不与时俱进的内容不做时代转换,其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掌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是一个好的选择。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高职读本。这本教材以帮助学生简要系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紧扣“精要”“简明”“合用”的原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史。这部分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历史自豪感。第二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这部分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增强文化自信的知识基础。第三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句段选编。这部分主要供学生诵读之用,增强文化自信的直观感。教材可作为选修课单独使用,也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其他课程的辅助材料使用。
(二)通过实例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紧抓文化自信之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不失去方向,文化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文化自信才有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在贯彻过程中,往往陷入理论到理论的空洞阐述,容易失去说服力。为了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应该从历史和现实两维度结合实例进行教育。首先,从历史维度来说,教育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灭亡的危险,许多仁人志士疾呼奔走,不屈抗争。以太平天国起义为标志的农民阶级首先站出来,他们以中国式农民的“大同思想”为指导,最后在中外敌对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封建开明士大夫,在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前提下,“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们的强国强军梦宣布破灭。以“戊戌变法”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君主立宪”理论为指导,欲效法日本等,最后也只是“百日维新”。改良派败走,以“三民主义”武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虽然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未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关系,地主依然是地主,贫苦农民依然是贫苦农民。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只有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才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其次,从现实维度来看,教育学生明白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才能走向康庄大道,才能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方面,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制度日趋成熟完善,给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社会和谐稳定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化自信逐步增强,文化交流从“走出去”逐步变为“融进去”。所有的这些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取得的。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满怀信心地丰富发展它,凝聚我们的灵魂。
(三)正确融入多样文化教育,拓宽文化自信之格局。当今世界,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受尽关闭国门的苦。封建中国,明朝中后期开始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最终换来近代百年屈辱。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我国国门打不开,虽然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依然发展缓慢,人民艰难困苦。改革开放后,中国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与各国在各个领域深入交流合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为世界人民所认识。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教育他们要正视外来文化,养成宽广的胸怀、世界的眼光。面对世界各国多样的文化,要立足中国实际,对那些先进的、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促进作用的文化,要善于吸收。我们不能唯我独尊、盲目自大,错过许多学习借鉴的好机会;更不能妄自菲薄,心存自卑,认为外国的一切比中国的好,照抄照搬,犯囫囵吞枣的错误。告诉学生我国欢迎一切以学习、促进共同进步的各类文化交流,反对一切文化霸权主义。对于妄图借文化交流之名,干“全盘西化”之事,或者是虚无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文化,坚决抵制。
【参考文獻】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4
[4]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4-12-20)[2017-10-2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624639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8)[2017-10-3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作者简介】岑忠干(1972— ),男,广西东兰人,北海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曾红萍,北海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王飞,北海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