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目标模式探索

2018-05-20苏琳琳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制度变迁

苏琳琳

摘要:国有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话题也不绝于耳。本文将探析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目标模式探索,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实现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1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国有企业的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但由于改革过程中的指向不明等因素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改革工作的规划与把握,加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制定新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一、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变迁分析

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我国就已建立起小规模的国营企业,其中包括为战争服务的军需品以及手工业等企业。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水平极低,国家需要恢复经济建设,在中央的领导下,国营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当时的国有企业只负责按照上级的命令进行生产加工,其余事项均由国家进行分配。

20世纪70年代,我党在第十一届三种全会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权利过于集中的观点,并表示要改善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四川省的六家国营企业成为最早的试点,扩大企业自主权,为职工提供一定数额的奖金。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框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改革的成效也是微乎其微。

进入八十年代,国家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职权的分离,国有企业可以对小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制。随后出现的股份制,更是有效的改善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营形式,国有企业可以有效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加大资本积累,极大的环节了国家资金供需上的矛盾,同时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脱离政府管制,自负盈亏,更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局面,加快国民经济的进步[1]。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一观点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國家与企业的权责关系,也是从这一刻起,国有企业的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确立了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概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深远影响。

2.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的变迁

利改税后,国有企业的成本上升,造成经济效益下滑,国务院颁布有关条令,提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措施,该制度是对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延伸,它通过契约的形式来明确企业与国家间的权责分配关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与国家间上下级隶属关系,但该制度也存在企业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弊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对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表明在保证国有企业为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政府应实行分级监管,国有企业也在这次会议后成长为自主经营主体。由此可见,我国面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态度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

2000年,国务院颁布相关法令,明确指出经营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经政府授权后,对其全资、控股以及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有了极大的进步,内部管理体系也更加完善,国有企业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二、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目标模式探索

1.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经营组织,它的经营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它的盈利性也体现在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功能性要求更高,我国国有企业虽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但自身仍存在大量问题,目前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尽人意,因此国家还需要加强对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对于国有企业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这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之一,在国民心目中,国有企业始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代表,它理应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再次提出对国有企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指明了其未来改革的方向,这就表示,未来的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从各个层面出发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合理规划

国有企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及有关部门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合理的进行规划。

首先,将企业改革工作集中在关键领域,例如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与有色金属等,指明国有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但这一方向的制定应当具有灵活性,在保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随着发展状况作出阶段性调整。此外,国有企业并不需要退出竞争领域,竞争力能够促进经济市场的优化,国有企业应将竞争力作为基础,实现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切不可过度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持[2]。

其次,将经济降低至适宜比例,国有企业应当继续收缩战线,促进内部结构的优化,并适当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

再次,通过辐射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的良性发展,发挥国资委的监管作用,积极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一般竞争领域适当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拓宽市场,加大对经营业绩的监督与考核力度,使国有企业能够快速崛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目标模式的模索,了解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也加强对国有企业发展路径的探索,最终实现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最佳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1]罗虎.“国企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的制度路径[J].现代国企研究,2017(Z1):72-77.

[2]艾德洲.科斯定律与国有企业引领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6):109-111.

猜你喜欢

制度变迁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解构与建构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第三方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研究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及现实启示
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政治发展的透析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