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

2018-05-20于铭鑫王耀东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于铭鑫 王耀东

摘要: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满足供给侧改革信息获取需求,有助于供给侧更好地满足“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经济环境;供给侧改革;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1

引言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因此,必须明确互联网经济环境中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

一、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中消费需求对产品与服务的精神价值十分关注

物质及精神价值构成了产品与服务价值内容。产品及服务自身物理属性散发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效果被称为物质价值,其在人类生活的物质层面产生影响。而产品及服务为消费者带来的愉悦感等被称为精神价值,他作用在人类的大脑意识。由于物理属性具备稳定性,所以消费者享受的产品、服务所提供的物质价值效果也比较稳定、升值几率较低。不过精神价值却可以不断升值,人们可以通过无限遐想等不断的扩大产品、服务的精神价值、空间等。因此,在新时代创新中要紧密结合精神价值创新产品、服务的研发过程、质量等。

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后,服务与产品的精神价值备受大众关注。主要表现为“大众开始对个性化消费等开始追捧”。出现此类消费需求的原因有二:①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力稳步提升,并可以满足现代人类提出的产品、服务方向的物质要求。所以,大众具备了对高质量精神消费的追求基础。②大量的产品、服务得以借助互联网+空间实现聚集、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无差别交流、沟通更加方便,为大众营造了全球一体化经济市场,消费市场的扩容,使大众选择的空间得以扩大。[1]

二、供给一方如何掌握市场真正需求才是供给侧的核心

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主要是因为供给反映的社会需求有假,基于资源视角分析,供过于求会让社会承担较重的负面效应。原因是,供过于求的供给方式未能满足生产目的,同時使资源出现了较大的浪费。纵观互联网经济,市场需求已经改变,现在的供过于求现象主要是因为供给侧未能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动态信息导致的,其影响因素有二:①在主观中,消费者价值需求的动态波动状况供给侧未能精准掌握,同时忽视了消费者精神价值领域的需求;②在客观角度,要想得到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信息,供给侧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波动性、动态变化性、规律性。人的需求主要由自我实现、本能、社会认知等要素组成。若理性化程度高,消费者则重视各层析需求是否能同时被满足,所以企业制造的产品、服务必须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及精神性价值需求。由上可知,大众在互联网+时代对服务、产品的精神价值十分重视,对体验式消费等十分关注。若企业一昧的单独领域竞争、扩大规模,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消费者的物质性价值需求供给者的分析效果相对于精神性价值需求更加准确。原因是“人类首先重视如何生存,所谓的物质及精神性需求都是基于存活的基础上出现的。”人类之间的生存性需求基本相同,但非生存性需求的差异较大。物质性价值需求是生存性需求的直观体现,精神性价值需求是非生存性需求的直观体现。所以,供给方若想掌控大众精神性价值需求,得到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十分重要。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等,就可以降低企业获取消费者精神价值需求信息的成本,还能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实效性。

比如,从供给方向讲,企业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经济的运用,完善供应链产业结构。最早提出C2B概念的就是互联网,目的是颠覆传统的“我设计、我生产、你消费”模式,变为“你设计、我生产、你消费”模式。但是,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地降产量、去库存,而要实现精准生产、精准销售。在传统营销时代,企业决定着“卖什么”、“什么时候卖”;消费者依旧是互联网经济中的主导者,引导消费者加入企业的产品、服务的设计,才能满足消费者对市场产品、服务的要求,才能降低库存、规避经营风险。[2]

三、市场经济要想实现理性生产必须遵守“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行生产”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应该以分工的、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为主,前者能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满足,后者可使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大众需要通过自给自足与专业化交换、生产的方式获得能够使自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产品及服务。受时间影响,单人在同一时间段生产的多种产品所产出的劳动力增值空间有限,且种类无法激增。所以,自给自足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数量等需求。[3]

引入专业化生产后,单人无需生产多种产品,仅需操作产品的某一个加工环节,实现时间在某细小领域的集中运用,这样积累的经验就会翻倍,劳动生产率就会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后,就可以节约产品制造时间进行创新研究,改善专业化生产的劳动力生产效果,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产品与服务产生的消费必须利用交换获取,且等价交换是市场必须遵守的原则。若消费者想进行某产品、服务的交换,一是可以为其供给可以使他人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二是运用货币交换等价值的产品及服务。所以,供给方制造的产品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才能获取最大的货币交换权利、改善自身的产品及服务交换价值,才有助于使消费者的物质及精神性需求得到满足。

四、结语

总之,只有明确了互联网经济环境中的供给侧改革价值取向,才能使市场生产的产品及服务满足“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娟.理性看待新实体经济的崛起[J].检察风云,2017(9):31-32.

[2]梁治国.互联网经济下供给侧改革价值取向研究[J].管理观察,2017(14):90-91.

[3]王冬.互联网对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3):8-9.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