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18-05-19陈飞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卫生

陈飞燕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大医学院校陆续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据统计,到目前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院校共37所,天津地区1所。2008年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办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制3年,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高素质”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截至2017年,已经培养了7届毕业生,输送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二百余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有效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根本,是基础[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分析、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等新兴医疗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医疗卫生系统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2]。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克里于1982年提出,是英文 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和threat(威胁)的缩写,其实质是对自身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自身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3]。本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对天津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发展策略,以期为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情况SWOT分析

1.1 优势(S)

1.1.1 办学基础优势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08年,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专科院校,也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唯一一所医学院校。学校拥有5所附属医院和一百七十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作为国家级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首个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全国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基地、天津市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学校努力为天津乃至全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此基础上开办并逐步发展起来,有一定基础可循,有一定人才培养经验可供借鉴,课程设置全面,毕业生医学知识丰富,并秉承了医学院校科学严谨的学风。

1.1.2 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于2008年,培养具备一定医学、管理学、信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病案管理、疾病分类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胜任医院、健康相关企业病案信息管理、健康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统计、图书情报管理及医疗机构文秘等岗位工作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积极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建立了“依托行业、立足管理、面向医学、运用技术”三位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 1)。

第Ⅰ阶段:包括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即通识教育模块。以强化学生通用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主。

第Ⅱ阶段:包括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即职业教育模块。聘请副高以上职称的病案管理、信息技术、医院管理等方面专家作为专业任课教师,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专业岗位认知目的。

第Ⅲ阶段:包括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即真实工作模块。学生到真实工作场所顶岗实习,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习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目前该专业建立了数十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覆盖京津地区多家三甲医院和健康管理公司,为学生就业、病案编码员证书考取及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015年7月,该专业9名学生参加“首届医学院校病案信息管理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并在决赛中获得第一名;2016年7月参加“第二届医学院校病案信息管理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三等奖。多年来,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1.2 劣势(W)

1.2.1 新生缺乏专业认同感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是服从调剂选择就读该专业,学习兴趣不浓。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2016级各专业新生中优先考虑就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仅占20%,而有意换专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新生比例达45%,新生职业期待错位率达50%。学生对学习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及今后的就业岗位并不了解,更不要说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感,这些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1.2.2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对近3年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情况比较分析,发现在就业地区、方向、薪资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毕业生就业初期十分关注就业单位的级别、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就业期望值过高。当期望就业情况与实际就业情况出现偏差时,很容易影响未来的职业稳定性。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2016届很多毕业生觉得“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离职率达24%。

1.2.3 专业发展面临挑战 目前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三甲医院,而与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院及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等合作明显不足。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课程具有先天优势,但对于如何合理设置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如何处理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如何保证专业课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科学论证,使学生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在就业过程中更具优势。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备交叉学科背景及“双师”素质的校内专职教师较少,50%以上的师资为外聘教师,而外聘教师本职工作繁忙,流动性较大,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1.3 机会(O)

1.3.1 国家卫生政策支持 2010年,卫生部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包括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和一个专用网络。2011年,《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2012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研究制订本地区的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于技术、应用的实用型专门人才”。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据人力资源专家分析,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我国未来5—10年大约需要1 000万健康服务相关人才。可见,培养符合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及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学信网数据分析,截至2017年,天津市高等院校尚未开设健康管理相关专业,这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健康信息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机遇。

图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3.2 病案行业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医院对病案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一方面与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紧密相关,该标准中涉及与病案信息相关条款103条(占总数27.25%),要求病案管理人员中非相关专业人员必须少于50%[4];另一方面各地卫生部门开始探索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的应用研究,明显提高了对病案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快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授权使用。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10月底,天津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 536家,其中医院4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 953家[5]。同时天津紧邻北京、河北地区,借助京津冀医联体的发展机遇和优质资源,病案行业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势必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1.4 威胁(T)

1.4.1 社会知晓度不高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无论从招生还是就业来看,社会普遍对该专业认识不足。在招生时,很多家长并不知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更不知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就业岗位,直接影响了报考率。就业时很多用人单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不知道高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1.4.2 本科院校的冲击 在我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只在专科院校开设,但很多本科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上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有共通之处。据统计,仅在天津地区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院校就有3所(包括二级学院),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院校多达18所,这势必对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发展带来一定冲击。调研发现,近年来京津地区二级以上医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需求量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医疗卫生行业及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岗位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要求提升;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学历要求提高,对专科层次学生需求量少。

2 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对策

运用SWOT模型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威胁,正处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4种对策,即“SO”(优势—机会)对策、“WO”(劣势—机会)对策、“ST”(优势—威胁)对策、“WT”(劣势—威胁)对策,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在多数情况下几种对策可以同时实施。

2.1 “SO”对策

“SO”对策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对策,是最理想的局面。对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而言,应充分发挥办学基础优势及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在维护原有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行业发展趋势,完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三方联动校企合作模式,积极与健康管理及服务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集实习实训、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双向服务型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提高岗位胜任力。同时在校院(企)合作基础上,加强对行业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调研,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设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双导师制度,邀请企事业单位参与就业指导,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2.2 “WO”对策

“WO”对策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根据病案行业发展需求,构建“课、证、赛”融合,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一是处理好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问题,医学知识应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二是将职业资格标准相关内容纳入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要点与ICD编码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相融合;三是推进课赛对接,课程教学内容、考试考核、实训实习均与病案技能大赛对接,使技能大赛标准与要求惠及每一个学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聘请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指导委员会,既参与教学也参与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有效增强外聘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选派校内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修、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专业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内培外联”方式打造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2.3 “ST”对策

“ST”对策是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专科层次医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医药卫生行业发展需要,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重大威胁。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有目标、有行动、有实效地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积极拓宽与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专接本”途径,解决毕业生学历提升问题。同时,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应考虑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行业的改革与转型,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相关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依托,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及专业特色,重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增强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减少专业面临的外部威胁。

2.4 “WT”对策

“WT”对策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对策。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社会知晓度不高,新生认可度低。因此,在每年招生季,可通过微视频、宣传手册等方式多管齐下,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等。通过学生大赛获奖视频宣传、优秀毕业生职场经验分享等,不断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归属感及荣誉感。加强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做出客观的评价,认真分析就业形势,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拓宽择业范围。只有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形象和知名度才能不断提高,能通过自身发展增强抵御外部威胁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姜燕.医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11):17-19.

[2]张敏,张小磊,陈兴智,等.安徽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12):63-66.

[3]伍彩红,邓仁丽,万霞,等.护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的SWOT矩阵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12):4208-4209.

[4]谢立璟,周东平,付映宏,等.北京地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中国病案,2016,17(1):79-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EB/OL].http://www.nhfpc.gov.cn/mohwsbwstjxxzx/s7967/201712/cb133528a46d4e98af757e6a657bdb9c.shtml,2017-12-29.

猜你喜欢

病案信息管理卫生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卫生歌
试论病案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PDCA循环改进对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正确选择的影响分析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