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教学实践探索

2018-05-19魏留乐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谱例声部旋律

魏留乐

法国是最早建立视唱练耳体系的国家,不仅视唱练耳教学历史悠久,而且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一直处在较为领先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视唱练耳教学理念发生了一次颠覆性的改革:从之前比较重视技能的训练转变为比较重视乐感的培养。回顾这次重大教学改革的过程,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同时也启发我们为国内的视唱练耳教学做出更多的探索、改革。

一、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历程

(一)改革背景

视唱练耳学科的雏形是由法国理论家圭多·阿雷帝奴斯(Guido Aretinus)为教会唱诗班的歌者能更好地颂唱赞歌而开设的训练课,18世纪末首度被译为法语“Sol fè ge”(视唱练耳)。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最早开始将视唱练耳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融入音乐教育当中,并出版了第一本教材《音乐学院的音乐基础训练》。因此,从视唱练耳的雏形到出版的第一本视唱练耳教材,都体现出视唱练耳课在最初形成时就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课。

随着时代变迁,视唱练耳教学也在逐渐发展,比如在视唱练耳教学的不断拓展中,教学导向开始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向注重技能训练的方向发展,这从当时出版的辅助教材中可窥见一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10年亨利雷蒙恩出版社出版的一套10册34分册的《法国视唱教程》,整套教程中的谱例经过精心选择,旋律朗朗上口,涵盖各个级别,堪称视唱练耳教学的经典巨著。但不可讳言的是,整套教程所选择的谱例大多都是编者为了特定技能训练而编写的视唱曲,从中不难看出该套教程对技能训练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视唱练耳教学理念。这种脱离经典作品、重技能训练、轻乐感培养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辅助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需要,这从1978年法国文化部重新制定的音乐教学大纲导言里便可看出。导言中对于修改教学大纲的原因是这样描述的:视唱练耳课在最初的时候是乐器学习的基础课,但在近些年已经演化成完全独立的课程。它将动机、节奏、力度等因素分裂开,使得教学缺乏整体的音乐性,非常片面。于是,在这门课程高级程度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忘记了教学的关键目的是为了音乐服务。这种割裂、片面、机械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乐感并无太大作用,我们需要停止这种做法,进行高层次的音乐学习,必须树立新的教学思想。①

在新教学大纲的导言中,非常尖锐地指出了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视唱练耳教学的状况。基于这个背景,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发起

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的作曲家、教育家奥黛特·格朗罗格(Odette Garenlaub)教授(1922—2014),在1975年至1976年间发起了对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这次教学思考引发了法国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她认为:第一,原有的视唱练耳教材,因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导致难度增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脱离真实作品的高难的技能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同时她提出,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重心,应该从偏向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偏向音乐性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音乐实践应用服务,并提出将视唱练耳的名称从“Sol fè ge”(视唱练耳)改为“Formation Musicale”(音乐能力培养)。

(三)改革的实施过程

为了落实这项教学改革,1976年奥黛特·格朗罗格教授开始教授视唱练耳教学法课程(P é dagogiedela Formation Musicale),并编写了大量适应不同级别使用的教材。在她新编的教材中,所有技能训练都是建立在一个个经典作品之上,以真实作品为基础,将技能融化在作品中进行练习。其目的是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让学生从作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她认为在视唱练耳的课堂上,要强调多元化教学,融入更多的音乐形式,加入提高即兴能力的课程,这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把改革后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加以推广、普及,奥黛特·格朗罗格教授为法国培养了大量的视唱练耳教师。从1978年至1995年间,每年招收10至15名视唱练耳最高级别的学生,按照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理念进行培训。随着一批又一批接受新理念培训的学生学成之后任教于全国各地的音乐学院,使一届又一届学习新教材的学生感受到,视唱练耳课程培养的音乐能力,对他们的专业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新的教学理念在全国逐渐被认可,反对的声音也渐渐消失。

为了使改革后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得到完善和发展,1984年奥黛特·格朗罗格教授创建了视唱练耳教师协会(L' Association des Professeurs de Formation Musicale,简称A.P.F.M),并担任协会主席至1995年。每年10月底该协会都会面向全法召开视唱练耳教学例会,举办大师课交流,届时会有近300名视唱练耳教师参加,共同探讨学术,共同促进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

在奥黛特·格朗罗格教授等音乐教育者的努力下,这次重大改革得到了政府主管音乐教育部门的重视。1978年法国文化部重新制定了音乐教学大纲,在原有视唱练耳课的基础上增加了乐理、和声、演唱等内容,并将原来的视唱练耳(Sol fè ge)改成音乐能力培养(Formation Musicale)。这次改革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颠覆性的改革,让视唱练耳的课堂更加重视实际的应用。

二、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产生的影响及带给我们的启发

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历经了近20年之久,才逐渐改变了原来重视技能训练、忽视音乐能力培养的观念。奥黛特·格朗罗格教授等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所做的重大贡献早已被社会所认可,同时他们依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已出版了一系列优秀的覆盖全教程的教材,如音乐的A.B.(MusicalesA.B.)出版社出版的六册《一切为了视唱练耳》(Toutpourla Formation Musicale)系列教材等,使得这种新的视唱练耳教学理念开枝散叶,在全国推广开来。这次重大改革对法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对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也有着重大影响,这一点儿从法国专家来中国讲学的过程中可窥见一斑。

1982年,应法中文化交流计划之邀,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授克罗德·拉瓦女士来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时,就已经开始强调使用经典作品的意义。她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多熟悉曲目,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具有实用价值,光靠那些抽象的训练是不行的。②克罗德·拉瓦女士的这次讲学正值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第七个年头。时隔20多年后的200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国际视唱练耳教学周上,在法国凡尔赛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塞西尔·枫丹女士的讲学中,已开始重点强调音乐的和谐之美来自于个体的融合与集体的配合,以及在互动、律动中完成以表现音乐为目标的基本技能强化。③这次讲学是在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第31个年头。201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中法视唱练耳教学周上,两位法国专家在为期五天的教学交流中,几乎用了近一半的时间,为“上音”学子授课,引导学生感知音乐、展开联想、表达情绪,让学生亲身感受这种多元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这次讲学已是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后的第36个年头。在1982年、2006年、2011年这三次中法视唱练耳教学的交流活动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法国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法访学交流对广大师生们的裨益,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内音乐学院的师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随着中法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两国之间“走出去,请进来”的访学交流也越来越多,加之赴法留学生的学成归来,法国视唱练耳改革后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我们的音乐教育中。教师们也都在不断地探索各种新的、适合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来不断地完善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视唱练耳这门基础学科为表现音乐服务的理念已越来越被更多的师生重视、采纳和应用。

回顾这次重大的改革历程,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法国视唱教程》的引入,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也被国内很多音乐院校所采纳,并沿用至今。所以,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评价体系与法国早期的体系非常相似,也是将音乐分割成多个要素进行教学。法国早期的视唱练耳教学因其单纯的技能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需要,从而引发了改革。而当下,中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借鉴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那么这对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应该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法国视唱练耳教学理念的应用及探索

笔者任教视唱练耳课程三年来,在实验班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把法国视唱练耳教学的理念更好地融入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笔者将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与我院现有的分级制教材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讲授及练习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下面,分别以听辨旋律及视唱教学进行举例说明。

(一)听辨旋律

1.精心准备素材

笔者寻找了一些难度与我院教学大纲级别相对应的,古典主义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较为经典的作品主题的谱例及音响作为听辨素材。但是筛选出一条适合课堂需要的满意的作品,还是要花费一些时间的,尤其是低级别的教学素材。

2.钢琴作品听辨,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我们的学生一直接受的是以钢琴作为听辨乐器的视唱练耳训练,因此刚开始听辨多种管弦乐器的完整音乐片段时,即便是管弦系的学生,也会觉得困难。所以,刚开始笔者会选择钢琴作品作为听辨素材,详见谱例1。

谱例1 贝多芬《第十九号钢琴奏鸣曲》片段(方框中的旋律为听辨部分)

在进行旋律听辨时,笔者还会采用法国视唱练耳课堂中常见的训练手段,即根据听辨内容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一些听辨的提示。例如,给出所听旋律的起始音、旋律中的节奏或音高中的一个元素等,让学生通过听辨填写出另一个空缺元素。在谱例1中,笔者给出了起始音及伴奏织体的部分乐谱,让学生对所听旋律“有谱可依”,从而降低了听辨的难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当难度降低时,学生对听音的紧张感逐渐降低,成就感逐渐增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信心,并引发其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由笔者弹奏完整的钢琴作品片段,让学生在带有钢琴伴奏的音响下听辨指定的旋律声部。这样尝试的好处是:在学生较为习惯的音色中,接触多声部音响;在教师可控的乐曲速度中,训练学生听辨指定声部的能力,这些训练都会为之后听辨多声部管弦乐作品做充分的听觉准备。

3.交响作品听辨,提高听觉能力

经过钢琴作品的听辨训练后,学生已慢慢习惯了听辨多声部作品。接下来,笔者会尝试让学生听辨旋律声部比较明显的交响乐作品,如谱例2。在让学生听辨主要旋律线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听辨内声部较为明显的旋律。该曲的旋律虽然较为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管弦乐音响听辨的学生来说,听写出多个声部中的旋律还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在训练听写的过程中,还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听辨:

(1)播放完整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其音乐走向,并听出节拍、乐句及调式调性。

(2)让学生分辨出需要填写旋律部分的乐器音色,并进行该旋律的听写。

(3)由于内声部旋律的听辨相对困难,在播放音频的同时,教师可以提示每个声部进入的时间点及起始音,辅助学生听到内声部旋律并加强记忆。

(4)若学生听辨内声部旋律仍有困难,教师可以在播放音频的同时,用钢琴演奏内声部旋律,强化内声部旋律音响,并让学生对该旋律进行模唱,最终听辨出所有声部的旋律。

4.聆听作品,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当完成一条旋律的听辨后,笔者还会让学生放下听写的负担,从音乐欣赏的角度重新聆听音响,感受演奏家对于音乐的处理和“拿捏”,所以在寻找音响时,要尽量寻找较好的版本。有时根据课堂的需要,笔者还会寻找同一个作品片段的两种不同的演奏版本,让学生通过高效的聆听,提升音乐欣赏能力,从而应用到专业课的演奏中。

谱例2 拉威尔《鹅妈妈》片段(方框中的旋律为听辨部分)

(二)视唱

1.素材的选择

在完成我院分级制教材规定的视唱练习之外,笔者还会加入一些多声部重唱、带乐器伴奏的艺术歌曲或乐曲等作为视唱练习的补充。相比单纯的无伴奏单声部视唱练习,学生对演唱艺术歌曲更感兴趣,参与度更高。下面,笔者结合谱例3进行讲解。

谱例3 巴赫《尊之颂》片段

谱例3为巴赫的四声部重唱作品的片段。在寻找谱例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到该作品的旋律较为简单,符合我院二级视唱练耳中视唱的难度要求。虽然二级教材中不涉及超过二声部的重唱作品,但该曲的各声部均为卡农式进行,钢琴声部又同时演奏了四声部人声中的所有旋律,学生演唱时既可以听到熟悉的旋律不断出现,又可以根据钢琴音响很好地矫正自己的音准,从而在训练音准的同时,又体会到了音乐的多声性。

2.培养学生在视唱中融合、配合的意识,更好地应用于音乐实践

在训练的初期,学生因为想努力唱好自己声部的音准,会不由自主地大声演唱,结果导致四个声部的声音如同吵架一般,没有音乐美感。此时笔者会指定其中一个声部的学生大声演唱自己的声部,其余三个声部小声演唱。随后变为两个声部大声演唱,其余两个声部小声演唱,直至四个声部的音响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为了让学生在保证自己声部正常演唱的同时,还可以关注其中一个或多个声部的音乐走向;其二,是通过听觉,让学生了解该作品四声部卡农的进行规律,找到自己的声部何时该突出,何时该减弱,从而让重唱变得柔和而融洽。

长久反复地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听觉体会到音乐进行中的规律,去自我感受如何表达音乐,如何与他人相互配合,培养自己的音乐感受力、音乐表达力及倾听并与他人配合的能力。若将这些能力应用于乐队演奏或室内乐演奏中,将会使乐队演奏变得更为统一、和谐,让音响更具有整体美感。

谱例4 莫扎特《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片段(K211 NO.2)

3.结合学生自身专业,训练人声与乐器相互配合的能力

谱例4为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笔者会先用这首作品进行独奏小提琴旋律声部的听辨。当学生完成旋律声部的听辨后,笔者会让每五名学生为一组,其中四名学生演奏弦乐声部,一名学生低八度演唱独奏小提琴声部。之后依次循环,这样每组中的五名学生均有演唱独奏小提琴声部的机会。这组训练需要学生先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练习,然后在课上进行展示。这种训练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训练视唱音准的同时,又提高了人声与乐器、乐器与乐器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相互聆听的意识,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因此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带乐器进课堂的上课方式在整个学期中不需要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感受到视唱练耳教学是如何切实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

(三)教学实践感悟

采用经典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让笔者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受颇深。

1.在旋律听辨训练中,帮助学生记忆了很多作品,同时又提升了学习兴趣

由于旋律听辨本身就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多遍重复才能完成听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这条旋律片段的记忆逐渐加深,以至于在课间也会不自觉地哼唱课堂中听辨的旋律片段。每个学期,笔者会准备十五首左右的作品片段作为听辨素材,并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再带领学生进行回顾。每当音乐刚刚响起,学生就会自然地跟随音乐背唱旋律,同时也会为自己熟练掌握多条旋律而感到骄傲,作为教师此时也是很欣喜的。当两年的视唱练耳课程修毕时,学生不仅提升了视唱练耳的听辨能力,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完成了一定量的音乐作品积累。

2.视唱经典作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达力、配合力

在反复视唱一首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从中切身感受到几个声部逐渐达到完美融合时的美感,这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达力、配合力的最好方式。

3.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的学习

学生经常会把视唱练耳课上所听辨、视唱训练的曲子,用在之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由于在听辨、视唱等训练过程中对乐曲旋律有着透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因此学生在演奏时会更加得心应手,“拿捏”得更为恰当,提高了音乐表现力。

视唱练耳训练不仅对于独奏起到帮助,对重奏也是大有益处。随着音乐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在室内乐排练中,他们不再只关注自己声部的旋律,而是会“张”开耳朵,听到其他声部的音乐流动,从而让合奏不再是几个人的同时演奏,而是充满倾听和配合的音乐表现。

结 语

对于中法两国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笔者在以往学习和授课的过程中感悟到,如果把视唱练耳的学习比喻成一次登山的经历,国内视唱练耳教学的特点是抓住技术难点,努力攻破,就像是一次急行军,披荆斩棘,目标就是最高的那座山峰;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就像是在走曲曲折折的盘山道,虽然不会以最快的时间到达山顶,但却在攀爬中看到了很多风景,而这些风景正是培养学生乐感的素材和营养。虽然没有在同样的时间登上那座最高的山峰,但一路上却有着别样的收获和快乐。

对于国内视唱练耳教学未来的发展,笔者觉得如果在原有训练模式的基础上,能够借鉴法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理念、内容、方法,吸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学生也能在不断攀登高峰的旅途中,观看到更多的好风景。这一课题值得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思考、探索和行动。

注 释

① 张晖《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现状》,《人民音乐》2017年第3期。

② 余熙《视唱练耳课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与克罗德·拉瓦教授座谈纪要》,《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③ 王欣昕《中国视唱练耳学科对外交流概述》,《艺术教育》2012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谱例声部旋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7月,盛夏的旋律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