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平常的心态自然书写

2018-05-19王春新

大观(书画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结字学书用笔

王春新

书法是一门大学问。其学书路径、学书方法和学书心态是三个不可偏废的问题。当今经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诱惑日益增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影响已逐渐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书成效与书法艺术的品质的提升,应当引起书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我临近五十岁时跟随张荣庆先生学书,起步相对较晚,但入道后感觉提升很快,就经常有人问及原由甚或有人问有什么秘诀?其实我哪有什么秘诀,若说有,应该在张先生那里。在与张先生二十几年的交往中,有感于他那与世不争,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对我影响至深,也受用无穷。张荣庆先生性格内向,沉静谦和,礼乐为文,道镜天心,埋头治学,他不事张扬,淡泊名利,超然出众,他始终抱着“玩”的心态作书,坚持以“平常心写平常字”。我认为,他几十年练就的平常之心就是最大的学问。他擅长“玩”,但“玩”法跟一般的玩有所不同,他以古为镜,严格按照古人为艺最高的游戏规则“玩”,“玩”得到位,“玩”得高雅。他始终认为,“二王”以降的帖学集中国传统书法之大成,艺高工精,其书犹如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达到了一个至高境界,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与精髓,不论是学碑的,还是学帖的,“二王”谁也绕不过去,学书最好学“二王”一脉,这是中国书法主流。学“二王”难度大,一定要下真功夫,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一定要在修身养性上使长劲。现在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王阳明,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还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没有静养的功夫,是迈不进中国书法的门槛。张先生不是中国书协领导,在社会上也没有任何兼职,但他是一个学者,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书法艺术教育大师,他潜心施教,游艺八方,桃李天下。凡是跟张先生学书或共过事的,大家都认为,他心似流水做人做事为艺严谨细致,超然高古,堪为楷模。

第43页至57页均为王春新作品

张先生虽年过八旬,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力却仍然是有增无减。十月份,他亲自率七名学生举办了“游艺潍州——张荣庆师生八人书法展”;十一月份,他又赴郑州参加了“行草十家展”,并发表了十分精彩的演讲;本月中旬又赴福建讲学。纵观当前书法艺术的创作的现状,他反复指出,书法创作必须回归传统,回归文人情怀。当今书法的实用功能与书写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书法从书斋走向了高大的展厅,融入了市场经济,然先生依然认为展厅再大,干扰再多,还是应该自然书写,才能写出书卷气来。大家都普遍认为今人与古人有差距,但差距在哪里?先生指出,我们这辈人与古人的差距主要在于其心不如古人沉静,其功不如古人深索,其学养不如古人全面。他经常严肃地批评一些人不好好写字,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展厅效益,以“大”概全,糊涂乱抹,以狂、野、奇、丑、乱为美,江湖意气,无法无天。有的人不认真研究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的特点规律,却提倡用西方的构图与线条符号改造中国书法艺术,把大家的思想搞乱了。还有的人头脑不冷静,喜欢说欺天大话,谓之“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时下当以尚势,今人应大胆“创新”,开启草书盛世,狂野一点也不为过。诚想,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怎么能由当事人确定?今人尚什么那是由后人评判的事,由不得己,我们大可不必在这方面花费心思。针对书法界一些人平日没有养成学习读书习惯,肚子里没多少墨水还到处招摇,耍大牌,当大师,先生指出,这帮闹江湖的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说他们缺什么,他们缺的是老祖宗创造的最核心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中国精神与文人情怀。张荣庆老师思维敏锐,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击中了要害,他的许多观点已经成为书界同仁的共识。

学书,我们既强调继承发扬传统,又反对完全照抄古人,“笔墨随当时代”,但也不能跟时风。要保持传统风貌上的个人原创,保持一种有根基的个性精神。过去老先生好讲“法乳何家”,法乳是传统,是你的源头,修为是自己的。我们如何顺应时代,怎样才能迈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条根本的法理是“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用鲜活的笔墨讴歌我们的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尤其要尽可能多的创作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让老百姓能够接受的高质量的艺术佳作。我们强调继承发扬传统,就是要在审美取向与书写技能等方面寻求与古人对接,而不是在某一个方面照猫画虎,更不能狂妄地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乱舞。写一件作品应通过结字、用笔、用墨和章法的适时调整变通,使其更加生动、鲜活而富有内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的书写中的调整变通,是继承发展中的变与不变,不变就是大的路子、基调不能变,“二王”的精髓不能变;变的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在字里行间上下左右可适时调整汲取营养,以使风格更加完善,这种常变常新的创作,与时下一些人煞费苦心捣鼓的那些离奇古怪东西玩花活的“创新”完全是两回事。中国书法的传统是古人长期积淀形成的,没有凭空而造的创新,没有拍脑袋就形成的个性,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在长期浸淫法帖碑拓后有所体会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风,临帖是不二传统!

艺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创新,当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单靠某一个人在那里琢磨抠饬是不行的。纵观中国书法史,自先秦以至于当代,几乎都出现了不同于前代的新局面、新风尚、新特点,这是靠这个时代书家们集体实践铸成的。书法家个体创新难度太大,历史上在这方面能够以集大成以形成某种风格,开一个时代先河的,这样的书家少之又少,而且也不是每个时代都能产生,几千年来人们公认的恐怕只有王羲之、颜真卿等数得过来的几位。所以,我们这辈从书人大多数还是应当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读书习字打基础,练好基本功,这才是最实际的。当然创新也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大好事,但这“创新”一般人做不到,这项使命只能留给极少数才智俱全的精英们。关于打基础练基本功,启元白先生曾讲过一个很生动的故事,说:“某父为人所害,某欲报杀父之仇,求教于师。师云:路边有一柳树,汝试拔之,何日拔倒,当示以法。某遂日日拔之不辍,历时三载,将树拔倒,归告其师。师曰:汝仇可报矣!某遇仇人,上前以双臂一箍,仇人即骨碎而死”。报仇之人日日练功,功成却不自知。元白先生引申说:“学书,也当如这位报了杀父之仇之人一样,有意用功,无意成功”。有意用功很好理解,如何实践,我的体会是,练基本功当要过好四关:

一为结字关。结字当以方整平正为好,重点把点画位置处理妥当,使之均衡稳定。不论何种书体,都不可故意肢解字形,任其夸张。若把字故意写成歪七竖八,那就误入歧途。结字有一般的规律,但不能死守陈规,书写时尽可能向生动活泼方面进行调整。所以启功先生有名言:“楷书当作行书‘写’”。比如:字的大小,笔画的长短与轻重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再比如:当一个字在同一篇书作中多次出现时,一定要有变化。王羲之的《兰亭序》20多个之字,面目各有不同,独具匠心,十分自然灵动。

二为用笔关。赵孟 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公强调的是用笔和结字都很重要,然用笔是书法的核心,没有笔法就没有书法,这种认知当千古不易。至于结字则可因时因人因需要而调整变化。用笔,我的体会起笔则应藏锋铺毫,行则应以提为主、提按顿挫相结合,行笔速度因人因字而定,总体上要有节奏变化,不可过快。讲顿挫也不要迟停,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古书中提出的“八面出锋”,实际上很难操作,用不好,会使作品既花又乱;行使以提笔为主,主要用于中到大字,小字例外。书写时提着劲运笔,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圆浑有厚度,有力量。

三为用墨关。书法是无声的音乐,静态下的舞蹈。书法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书写的节奏与情趣,让字活起来,使书法作品产生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感。一般说书写时蘸一次墨应尽可能多写一些字,直到将墨写干写枯。从浓墨到淡到干枯是一个自然的书写过程,一笔一笔循环,这样写出的东西生动自然,妙趣横生。书写时还有一个技巧,当笔含墨多时,行使应略快,笔墨稍干应稍慢,一幅作品中墨有浓淡,有湿有枯都是可以的,但墨淡不能灰,笔枯不能散,否则无神无力。

四为章法关。章法犹如建筑中的总体设计,应整体经营。书法作品的规格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书法作品形式规格不同,其表达的方式方法亦应多样。一幅作品,总体要求有六个字,即:完整、和谐、自然。清代刘熙载云:“书之章法有大有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形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这里所说的“变而贯”是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及用印等应有呼应而富有变化。如行书中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书作静中有动,规中有变,感情到处甚至无拘无束,一泄如注。再如《韭花帖》《珊瑚帖》,空灵典雅,率意独出,无不体现作者鲜明的审美取向和创造技巧。谋篇布局既要得势,又要传神,上下左右相互顾盼,通畅灵动,在平和之中寻求更丰富的变化,可以说,一个“变”字是无穷尽的。如何“变”?如何达到从有法到无法的至高境界,那就是要可通过熟练的书写技法来实现。比如:用笔中的疏与密、虚与实、大与小、欹与正、长与短,以及用墨中的浓淡干湿等。创作时应充分利用上述因素不断进行调整,不断制造矛盾,不断解决矛盾,才能使其书作在自然流动中产生气韵与神采。

书法的神韵贵在一个“气”字,这“气”当以士气为上,也就是常说的书卷之气、清心之气。改革开放以来,书法艺术进入了市场,由此引发的的书法热仍在持续,与之相伴的是各类书展活动日益增多,一如钱塘大潮,一浪高过一浪。高大的展厅,高节奏的书写,使许多文人士大夫们丢失了应该具备的清静雅气,少数人简直要疯了,作书如同耍杂技,尽显霸气、火气、躁气和魔怪之气,这是人们不愿看到和不愿接受的。作为一个书家,还是应该回归文人的情怀,以平常的心态,一笔一笔的自然书写,认认真真地把字写好,追求那种与世无争、宠辱不惊的境界。现在还有部分人好为人师,喜欢别人称他为大家“书圣”,整日忙着到各地讲课,十分得意根本不顾他人的感受,试问?自己连起码的书理都没搞懂,怎么能教别人?这岂不是误人子弟!为艺当做实实在在的谦谦君子,即便你写出了一些名堂,出了名,当了家和腕也应该老老实实低调行事。搞艺术创作既要充满激情和自信,更应该低调谦和,绝对不能自满孤傲,不可一世。要像一束成熟饱满的稻穗,其头虽然总向下垂着,但他的肢体却一直坚挺向上的。

以平常心态的自然书写,除了创作,就是用毛笔对自己生活和社会的记录,当代两个人比较突出,一个是浙江的陈振濂,一个是陕西的吴川淮。陈振濂几年前分别在北京和杭州举办的社会记录展,记录社会上的各种事情,让人面目一新,陈先生基本用他那种简书加行书的书写完成了这个系列。另外,陕西的吴川淮,每天坚持写手札,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不择纸笔,随性而写,有的写得非常精彩,他现在正在北京举办的“适莽苍者——吴川淮书画小品展”基本上展示的就是他的日常书写的手札。平常心态的自然书写,需要的是坚持,长期的坚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学书治艺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当明确:一是学书时当学古人还是今人,我认为古人今人都可学,以古为师上攀高枝,以时人为师纵接地气。二是遇到挫折与困难怎么办?回答只有两个字“坚持”,坚持就能发生奇迹。实践反复证明,创造奇迹的因素有两个,即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不懈努力。所以还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三是五体兼修还是应该专攻一体?这个问题很简单,应因人而宜,我提倡做事要善抓主要矛盾,人的精力有限,一生只干一件事为好,若能干一件你喜欢做的事为最美,就学书而言,若能在一个方面研究得深并取得好成绩,就很不得了。三是怎样写出更新更好的作品?我体会是搞创作每一篇书作都必须要有新的想法,要学会“告别过去”,之前曾经写过的东西不能再重复,更不要照搬别人的东西。搞创作要像儿童时堆积木和音乐家不停的摆布那七个音符一样,不停的变化位置,顺序一变,便会产生一个新的面目和一曲悦耳动听的华章。五是关于如何办书法展览?办展览有四个原则要求:一要确定个好主题;二要准备一批好作品;三要布置一个好展厅;四要组织好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关于这个问题,我在2015年出版的《学书五要》中作了详实的阐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猜你喜欢

结字学书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隶书“接笔”论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学书杂述一则
学书有感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钟繇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