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教学教学的生活化
2018-05-18邵英明
邵英明
摘 要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激趣、导学、乐学,在学习中成长,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241-01
一、问题的提出——“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所讲非所想,所教非所需”——内容教条。不少中学生把思想政治课当做“催眠曲”,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平时过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多进行教条化的宣讲,使课堂教学内容教条化。教学内容就没有新意,不能很好地紧跟时代脚步、反映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从而使学生感到空洞、枯燥,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所讲非所想,所教非所需”的尴尬局面。
(二)单纯的知识传授——目标狭隘。教学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所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重要标志。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在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注入式”的教学,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器,忽视学生自主性思维和道德人格的内化,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从而导致学生精力不集中,出现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局面,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结构程式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大多是一种刻板、僵化、统一的模式,即把课堂教学程式化了。其实,课堂是动的,不是静的;是活的,不是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没有民主、没有人性、没有个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既不能用“唯一”代替“多样”,也不能用“刻板”代替“灵活”。课堂教学应当在一种自由、平等、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四)惟班级课堂授课——组织形式单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忽视了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的运用,把班级课堂授课当做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把教师当作唯一的教学主体。
二、教育教学策略——“理想化的目标:乐学、会学、终生学”
(一)转变观念——“生活化的教学”。“将生活引入课堂”、变“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马和牛赛跑,牛肯定输,但这不能够证明牛的无能,而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王金战,在开封举行的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上王金战说,“而教育者们只看到马的速度,却没有看到牛的力量。”思想道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其教育的宗旨应是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去改正错误,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体验、领悟。最后,在感染中,塑造和改变青少年学生的品德。
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生活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进行教学,运用生活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鲜活经验,这是学生认知的源泉,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应该是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学习,同时也是生活。
(二)情境教学——“将生活引入课堂”。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三)社会实践——“将课堂引入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確。新课程标准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要认识了解社会常识,书本学习是基础,社会实践是保正社会实线是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话的一桥梁。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能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思考、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去关注社会去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決生活中的问题。
(四)综合评价——“民主生活促我成长”。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都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常用的方法的,用好这些“常法”是实现价值的基础。在评价中要注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我尝试用下面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1)分层评价。我们要确立适宜的目标,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好”和“不同的人学不同的”大众教学理念。目标的确立因人而异,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2)延退评价。当学困生回答错误或一时找不到思考方法时,对他们的回答采取征时评价、用简短的激励性语言加以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是为了不教,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激趣、导学、乐学,在学习中成长,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