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种策略
2018-05-18邓兴旺
邓兴旺
摘 要 概念课是小学数学课堂类型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常常成為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是困难重重,不知如何让学生掌握新的概念。本文以“什么是面积”教学为例,谈一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103-01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课是小学数学课堂类型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教学中最困难的部分应该就是概念的教学,产生困难的原因就是数学概念的抽象特点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矛盾。
《什么是面积》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面积的概念以及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现结合《什么是面积》这一课,谈一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种策略。
一、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问题都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它们不可能以几何图形的形式抽象存在。因此,在教学概念时,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概念的直观经验。有关面积的问题也是如此。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面积的计算上,忽视了对面积概念的构建,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困难和障碍,有些学生也会因缺乏对面积概念的深刻理解,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
二、重视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形成概念
观察和操作活动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亲历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概念、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会概念。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1元和1角硬币的币面以及两片树叶的表面的大小,再选择剪一剪、拼一拼或者摆方块等方法比较教材上出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最后可以借助方格纸比较不规则直边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善用对比迁移,深化概念
对比迁移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迁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容易混淆的概念。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可是学生却又极容易混淆,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指平面区域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周长则是指平面区域封闭边界的长短。但这两个概念的建构却可以有着相似的教学过程,可以运用对比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初步感知“边线”就是饶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所画出的路线,描边线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的一周,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接着认识周长做铺垫。结合这些实例,直接告知学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而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教科书呈现的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1元和1角硬币的币面、两片树叶的表面,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感觉到它们的大小:两本书的封面一样大,1元硬币的币面比1角硬币的大,两片树叶的叶面大小也不同。比大小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积累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结合这些实例,由“智慧老人”直接告知“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在教学图形的周长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绳子等,可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教材出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进行实际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比较的方法,比较教材所示的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教材出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可能有些学生会提出“量边长,再相加”的方法,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这种方法求的是图形的周长,而不是图形的面积。
在教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都选用了方格纸来比较多个图形的周长或面积。方格纸是比较或度量图形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工具。尤其在还没开始学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方格纸是帮助学生比较周长或面积的有力抓手。
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概念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凤波,陈晓梅.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