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分析
2018-05-18赵铁辉
赵铁辉
【摘要】说课是个人备课之后,面对学生授课之间的教研活动,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及预设和教学后记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蕴含着与之对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考,供全体教师交流、评价,共同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重力;相互作用;思想方法;核心理念;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288-02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分析力是改变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出力的概念和重力的相关内容,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提出重心的概念。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做了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但对于重心这一教学难点列却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教材对教学内容处理上的详略得当。
2.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力和重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知识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对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还有不足,特别是对物理量矢量性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本节应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会物理概念的建立方法,突出过程体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本节课选择了“任务驱动”“小组探究讨论”教学模式。并提供弹簧秤、橡皮筋和海绵的实验器材。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生活中的问题引领等方式寻求最佳的力学学习方法,通过合作探究问题思考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预设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和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火箭发射、压缩海绵、拉伸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体验相互作用,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找出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力的作用。
这几个物体有的由运动到静止,有的由静止到运动,有的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海绵的情况和其他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而提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新授课[任务驱动、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及展示]
1.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概念
请同学体验: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拉伸弹簧等。引导观察:发现各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适时提问: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教师总结: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初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给力下一个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2)矢量与标量
举例提问: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由学生分析得:不一样,类比以前学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矢量。因此力是矢量。结合教材和初中已有知识得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提出问题:估测塑料袋和教材重力的大小,并用测力计检测。
(3)力的图示
提问: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力的图示法。
举例:弹簧秤对塑料袋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3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分析学生画的情况提问: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学生答: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生共同总结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严格的步骤:
a.选定标度;b.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c.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繼续提出问题:刚才表示了向上的拉力,而塑料带和书处于二力平衡,另外力是什么力?举例说明该力的特点?学生:“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在地球周围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2.重力
(1)重力的概念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渗透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让学生讨论: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2)重力大小的计算
让学生回答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并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公式法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3)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提出问题如何理解竖直向下?
(4)作用点
教师演示与重力平衡的问题,如:木板、均匀木棒、非均匀木棒的平衡。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这些平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研究的物体都可以在物体上的一点平衡,这一点就可以看成重力的作用点,即称为重心。教师总结得出: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问:根据教师演示,请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悬挂法;支撑法;数学分析法等。教师通过实例说明重心与物体稳度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会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理解重力三要素;重心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3-54页问题与练习,体会生活中实物重心的寻找方法。
(六)板书设计
四、教学后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定任务,紧紧围绕核心内容开展学习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预设与生成之间还存在差距,例如预设学生很快会通过观察分析根据观察、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但竖直向下与垂直表面区分不清;班级人数较多,自主学习时教师指导不充分。
参考文献
[1]张维善主编.高中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1—54.
[2]周誉蔼主编.高中物理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方贤忠.如何说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